隐性知识共享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

    李妍妮 赵福

    摘要:知识经济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小众型教育转向大众型教育,更多的学生步入公办及民办的高等院校享受着大学教育,然而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关注热点,同时也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瓶颈。本文提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并讨论如何通过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提升高校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

    关键词:隐性知识;创业;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0 前言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每年毕业生超过10万人,《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英语专业被列入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这就使得很多院校的英语专业转向商务英语专业或研究方向,主要采取的是广外的“英语商务”模式、北外的“商学院”模式、对外经贸的“商务英语”模式,然而事实证明尽管它们培养侧重点各有不同,却依旧没有改变这些专业学生的命运,尤其是对于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理工科院校更不合适。

    理工科院校的劣势就在于人文类资源匮乏,而在理工类教学资源和师资方面更具优势,其人才培养目标上也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科技人才。由于理工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招生是文理统招,学生相对而言理科成绩也较好,因此理工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可以加入理工特色,即: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入一定的工科课程和实践,培养学生学而用之,用而学之,变知识为创业动力的意识。尤其提倡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各自的隐性知识共享进行合作创业,响应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的发展号召。

    1 隐性知识理论介绍

    对于隐性知识的研究起始于1958年,是迈克尔·波兰尼(Miehael Polanyi)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由于隐性知识本身的非正式性,它通常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而多数情况下体现为个体自身的经验和技巧。这种知识存储在大脑不同的深层内,越是用语言表达相易的地方,越接近显性知识的表现形式;而离显性知识越远的地方就是基于个体认知层面的知识。

    2 隐性知识的应用

    2.1 研究背景

    国内对于隐性知识研究多数是从企业机制和信息技术方面论述,如李倩(2014)对企业隐性知识共享模型研究。柴旭东(2014)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显性知识传播为主的大学创业教育难以满足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要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需要遵循创业知识和技能生成和转移的规律,弄清创业知识和能力的特点及其存在形式,并指出隐性知识在创业能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随后每年都会有团中央组织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7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引进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技术,以增加创业培训的实践演练和后续服务环节等。

    目前,对于大学生如何创业的研究颇多,多数从环境上和政策上讨论,如古松平(2014)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探讨,唐沛(2014)以《国际商务经营英语》创业课程学生为例对大学生创业需求和创业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等。以上的研究都是在比较广泛的研究领域中进行,针对性不强。因此,从目前来看以隐性知识共享为理论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研究比较少,而针对于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提高理工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研究还未见,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和独创性。

    2.2 研究过程

    (一)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进行调研

    调查目的:了解商务英语专业就业需求情况及待遇调查

    调查方式:面对面访谈、问卷、网络问卷

    调查内容:商务英语专业如何顺应市场的变化,构建专业的优势,为社会培养熟悉涉外商务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对人才现状、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就业范围及岗位需求分析等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学生要掌握哪些商务英语技能才能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

    调研的结果:

    经过对各企业的调查,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职岗位有:文员、外贸业务员、经理助理、英语教师、国际工程承包等涉外工作、物流、采购、外企商务分析员,营运助理等。同时,商务英语毕业生是否具有工作经验已经被很多用人单位所看重,要求有1-3年工作经验的用人单位已经达到了51%,这种需求指导着商务英语教学的大方向,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了就业的必须。

    (二)对于兄弟院校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设情况做了调研

    在调研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网上调研相关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由数据分析看来,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院校在课程体系上还是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其所占总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实践环节和实践课程没有达成统一,构成一个渐进的平台,这样就造成了该专业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有断层,在动手能力上的欠缺就源于商务类实践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学生没有形成一个坚固的职业建构结构意识。

    (三)研究结论

    利用隐性知识的默会性,能够合理的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在于其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是一种非语言智力活动,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创业的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之一。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帮助学生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从“为别人打工做起”,积累社会工作的阅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了解真实的自己,由看到想,培养其创业的意识,树立创业的信心。

    利用隐性知识的个体性和稳定性,能够合理的“社会化”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而且具有不易消退遗忘的稳定性。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将其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从而增强竞争能力的过程。刺激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欲望,使其了解社会需求及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目的拓展第二专业知识的选择与学习,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其创业能力。

    利用隐性知识的相对性和整体性,能够合理的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风险规避力及团队竞争力。隐性知识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隐性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而且某个体的隐性知识同时可以是另外个体的显性知识,它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培养学生隐性知识的共享,共同分享技能、资源,提高其创新和学习经济能力,同时增加知识信息创业的经验,从而降低创业的成本,规避一定的创业风险,最终使学生能够降低自己对创业的先期投入,更加实际化。

    4 结论

    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把属于哲学范畴的隐性知识理论应用于管理学、心理学和课程设计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交叉学科的研究。理论意义在于通过优化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建立具有理工科院校特色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意义在于鼓励学生学而致用,培养学生具有时代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竞争力,从而改善目前国内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