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和涵养公共意识是议论文公共说理的起点

    王镇宝 赵艺阳

    一、公共说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考作文一直关注对考生公共意识的考查,要求考生学会公共说理,而非个人自说自话地说“私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富有逻辑思辨地理性分析问题,而非感情用事,并最终将学生塑造成为一名秉持公正、富有社会担当和集体责任感的公民。公共说理,不仅仅是思维方式,更是道德问题、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等问题。

    要做到公共说理,首先就必须树立和涵养公共意识。

    公共意识,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独立自由的个体所确立的一种具有公共性的整体意识和观念,是公共精神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个人意识的强化,公共意识逐渐被忽略,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件和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提升公共意识被列上了议事日程。

    这一问题也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考查导向所在。当下,为做到更好地说理,考生首先必须树立和涵养三种公共意识:一曰公共安全意识;二曰公共责任意识;三曰公共文明意识。确立和涵养公共意识,是写好高考作文的先决条件。

    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问题,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所有的“关键词”,都是对公共生活领域的思考,考生仅从个人生活体验为基点进行论述是很难写好作文的。

    基于此,考生树立和涵养公共意识,尤为重要,这是解决写好高考作文的认识观问题。

    二、树立和涵养公共意识

    1.公共安全

    所谓公共安全,主要指公民从事或进行学习、生活、工作、娱乐和交往时所需要的安全环境和稳定秩序,它是社会和个人从事一切事务的基础。与中学生相关的,主要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环境安全和公众出行安全等。

    如2015年全国卷I高考作文关于高速公路上的酒驾问题,就是缺乏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的现实缩影。酒驾不仅涉及到个人及家庭安全,同时还威胁到了高速路上其他车辆的安全问题。

    又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所涉及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其中“大熊猫”“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等三个关键词,属于公共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考生作文时,必须着眼于公共安全领域,从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角度来分析并解决问题,方能准确全面地把握高考作文的命脉。

    2.公共责任

    公共责任,即涉事主体在维护公共环境和公共秩序,或者从事人际交往和公益行动时所应具备的公共责任感并承担所相应的责任。

    对考生公共责任的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的作文命题趋势。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所涉及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中,“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长城”等4个词,明显倾向于对考生公共责任感的考查。“一带一路”要求考生具备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大熊猫”既是中国人性格温和与爱好和平的象征,更是着眼于公共环境建设问题,濒临灭绝的“大熊猫”向我们敲响了建设美好公共环境的警钟;“广场舞”固然愉悦了市民们的精神生活,但喧嚣的音响也干扰了人们的正常休息;“长城”既是先人的丰功伟业,同时也象征着炎黄子孙捍卫家国的信念与决心。

    再如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我和2035有个约”,命题提到“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旨在说明祖国要全面、彻底摆脱落后贫穷,任重而道远。考生既要发现命题材料所说的“际遇和机缘”,展望祖国的美好未来,同时也要认清“使命和挑战”,勇于承担时代的责任。

    3.公共文明

    公共文明,主要指的是涉事主体在维护公共环境和公共秩序,或者从事人际交往和公益行动等方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和素养,是评价涉事主体文明素质的重要工具,它能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实现了交融的和谐”。

    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文明素养的体现,还折射出其所在社群甚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素养。正因为如此,人们看待一个人,看到的往往不只是他或她本人,而是其背后的家教家风、民风,甚而上升至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状况与水平。

    改革开放以來,个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膨胀,公共文明意识淡薄或缺失,不少人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只知有私而不知有公,鲜顾或罔顾他人感受,总觉得只要自己的言行没与他人发生直接联系,就可以我行我素,凡事只顾自己爽,从不顾别人的眼光。

    高考作文命题密切关注当前这些“不文明”现象,如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所涉及的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中的“广场舞”“共享单车”等词语,就涉及到了城市公共文明范畴。中老年人热衷于广场舞,本无可厚非,既有利于锻炼身体,还丰富了文化生活,促进了人际交流;但问题就出在有些“舞者”的公共文明意识淡薄或缺位,播放高音贝音乐扰人休息者有之,因抢占场地而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者有之,诸多不文明现象或事件时有发生。“共享单车”本是件利民利国之事,奈何国民素质不高,“共享单车”被套上了私人锁,搭乘完毕后随意抛弃街头巷尾,甚至是荒郊野外,投入使用没多久的车子因无人爱护和管理,最后锈迹斑斑,成了残钢废铁。考生写作时,除却关注到“广场舞”“共享单车”的阳光面,还应关注到其背后缺乏“公共文明意识”的一面。

    意识决定认知的高度,树立和涵养公共意识是公共说理的起点。公共说理,不仅仅是思维方式,更是道德问题、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等问题。近年来,高考作文一直注重对考生公共意识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冷静、理性地分析问题,要求考生学会公共说理,成为一名秉持公正、富有担当的公民。

    作者通联:王镇宝,福建石狮第一中学;赵艺阳,福建安溪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