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教子之道

    王 健

    

    

    翻开隽永的历史长河,人世间最由衷的快乐莫过于亲情,即便是世人眼中空前旷后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不例外。对自己的子女,他既严又爱,处处严格要求,但又时时流露出他那丰富而细腻、充满着温情的父爱。他对子女的态度充分反映了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家风是人类父子关系的华美一章。本文重点通过毛泽东与儿女们的通信,力求从他与儿女们的生活、工作等多个侧面,从人性的深处,生动、真实地再现伟人朴实无华、本真的情感世界,从而清楚地感悟一个作为普通父亲的毛泽东。

    根据笔者的统计,就目前所见的公开发表的信函来看,毛泽东与子女们的通信主要集中在新中国建国后的50、60年代,建国前有10封,建国后有20封。其中给毛岸英的有4封,给毛岸青的有4封,同时给岸英、岸青的4封;给李敏的1封,给李讷的6封,同时给李敏、李讷的1封;给刘松林的8封,给邵华的2封。

    “我欢喜你们”

    毛泽东对子女的爱是深沉的,每当思念子女的时候,本真的父爱在他身上便流露了出来。1941年1月31日给岸英、岸青的信中,他说:“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欢喜你们,望你们更好。”

    1947年当女儿娇娇给他写来信后,毛泽东高兴地回信说:

    娇娇:

    看到你的信很高兴。

    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爸爸。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快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来。

    毛泽东

    新中国建立后,即使在百忙之中,毛泽东也时常不忘抽空给子女们写信,1954年7月23日他给正在北戴河度假的李敏、李讷写信:

    李敏、李讷,我的亲爱的女儿:

    你们的信都收到了,很喜欢。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我好,勿念。 亲你们!

     爸爸

     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毛岸青是毛泽东的次子,早年与大哥毛岸英一道流落上海街头。1935年的一天,他在街上听到叔叔毛泽覃牺牲的消息。震惊的他在悲痛之余,气愤地在墙上写下了抗议的字迹,被巡捕发现后遭受毒打,头部受伤,从此留下了神经和精神的双重病根。后来他随同哥哥毛岸英一道去苏联留学,1947年与贺子珍、李敏一起回国,1949年才回到父亲身边。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毛岸青的专长,组织上把他安排在中宣部马列主义著作编译所从事翻译工作,参加《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第五、六两章的翻译。对于自己的这个儿子,毛泽东也是极为关爱,时时给予爱护。

    早年国民党反动派给岸青的伤害是终生的,岸青也一直备受病痛的折磨。在孔东梅的《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中,就有着这样的一段记载:“搬进中南海之后,岸青舅舅病情已比较严重,他向外公身边的王医生说,自己脑子里面有两个小人在打架。直到有一天,病情发展到他拉着妈妈(指李敏—引者注)的手说:咱们跳中南海吧!”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岸青的病情是多么的严重。

    特别是到了1950年,曾给予他无微不至关怀的哥哥岸英不幸牺牲在朝鲜战场,这更是给岸青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在他的人生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兄毛岸英给予他的关爱已经超过了父亲所给予的。想到这,他悲痛欲绝,柔弱的病体再也难以承受噩耗的冲击,住进了北京医院,不久又转往大连疗养。后来,又多次住院治疗。父亲毛泽东为此十分担忧,下面是1962年1月12日,毛泽东给岸青的一封信。

    岸青儿:

    寄来的信,收到,甚为高兴。你现在住院治疗,望遵医嘱,不要变方法治疗、休息。一切待今年上半年机会成熟时,就会解决的。我好,时有点小毛病,一下子就过去了,忽<勿>以为念。

     祝 好!

    父亲

     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二日

    时隔一年多,毛泽东又再次写信给岸青,表达了自己的关切之情。

    亲爱的岸青儿:

    前后各信都已收到,因忙未复,你会谅解我的心情吧。我爱你,我念你,我对你好。你不要误会。你的病要改性急,是为至盼!

    父亲

    一九六三年四月五日

    除了对岸青身体健康情况的关注外,毛泽东以父亲特有的表达方式对岸青的婚姻大事上给予了更多的帮助。但是,岸青在恋爱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挫折,这主要是因为他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得知这些情况后,毛泽东对毛岸青说了这样一段话:“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或者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的能力强,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呀。”

    1960年,当毛泽东听说岸青与邵华通了不少信后,认为可以促成这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了,于是借着问候岸青病情的机会给他写了一封信。

    岸青我儿:

    前复一封信,谅收到了。甚念。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来看你,她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她们。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有信,交思齐、少华带回。以后时时如此,不要别人转。此外娇娇也可以转。对于帮助你的大连市市委同志,医疗组织各位同志们,一定要表示谢意,他们对你是很关怀的,很尽力的。此信给他们看一看,我向他们表示衷诚的谢意。

    祝愉快!

    父 亲[7]

    在父亲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两个年轻人的心越走越近,爱情的种子终于开始发芽了。就在这一年,两人幸福的结合了。婚后,两人快乐的生活着,并生下了一个白胖小子,取名毛新宇。而毛岸青在自己的晚年也迎来了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祝你们发展,向上”

    毛泽东十分关心子女的学习,希望他们能够从知识中汲取力量,做有利于人民、自食其力的社会之材。尤其是对两个儿子,毛泽东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希望。

    1938年,在延安安定下来的毛泽东得知了两个儿子岸英、岸青的情况:他们已于1935年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来到了苏联,在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快乐地生活着,同时还收到了他们的照片。自从1928年一别后,十年已经过去了。想到这,毛泽东提起笔来,写下了给儿子们的第一封信。

    亲爱的岸英、岸青:

    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况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多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

    健康,愉快,进步!

     毛泽东[8]

    一九三八年三月四日

    从信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两个儿子是多么的思念。正如俗语所说:“舐犊情深”啊!一个月后,毛泽东又再次托人捎信给岸英、岸青,并带上自己的照片,而且在信的一开头毛泽东就急切地询问着:“早一月给你们的信收到没有?收到了,写点回信给我……”那种盼儿心切、急不可待的心情跃然纸上。

    在毛泽东的鼓励和关心下,毛岸英和毛岸青在苏联认真学习,1939年岸英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支部书记。就在这年8月,毛泽东又致信岸英、岸青。

    岸英岸青二儿:

    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

    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

    我还好,也看了一点书,但不多,心里觉得很不满足,不如你们是专门学习的时候。

    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当时是中国共产党驻西安的代表)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不知收到否?来信告我。下次再写。

    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

    毛泽东[9]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

    对子女的成长,毛泽东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关爱,更重要的是注重在思想和学习上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为他们指明正确的途径。关于学习重点,毛泽东在1941年1月31日致岸英、岸青的信中说:“你们长进了,很欢喜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学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10]

    在1947年10月8日给岸英的信中,毛泽东又亲切寄语:“你现在怎么样?工作,还是学习?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11]这时,毛岸英已经从苏联回国,正在山西临县郝家坡参加土改工作。接到父亲的信后,他在工作中牢记这些教导,并在日记里写到:“翻了一下还在郝家坡写给父亲的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来到郝家坡才两个月,已深刻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不少,土地改革工作中学习两个月所得的东西,要比在延安机关学习两年还多。”

    在父亲的教导下,毛岸英干一行爱一行,先在中央宣传部搞文书、助理编辑,随后到山西临县、山东渤海地区和河北平山县参加土改工作。1948年12月,党中央为了适应进入北平,建立新中国首都的需要,毛岸英又参加了中央机关保卫训练班,担任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的秘书。1950年来到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不久积极投身抗美援朝战争,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11月25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年仅28岁。

    “一定要锻炼意志”

    在重视子女理论学习的同时,毛泽东还注重他们的实践锻炼,这在大儿子毛岸英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1946年元月在苏联已经生活了近10年的毛岸英学成归国,回到了延安。看到当年蹒跚学语的儿子长成了比自己还高3公分的英俊小伙,毛泽东内心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从不下厨房的毛泽东这次竟然破例亲自掌勺,为儿子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

    尽管岸英刚从苏联回来,但和大家一样,他吃的是大灶。不久,毛泽东又把岸英叫到跟前,说:“岸英,你在苏联长大,国内的生活你不熟悉,你在苏联的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 毛岸英一下子便明白了父亲话中的意思,接过话说:“是的,我离开中国这么久,在苏联大都过学校生活,中国农村我不知道,也不会种田,我愿意向农民学习。”于是,听从父亲的教导,毛岸英背着小米袋来到吴家枣园,参加生产劳动。在这里,他拜农为师,扎实肯干,很快便学会了开荒地、扬场等各种农活。从吴家枣园归来,毛泽东打量着儿子结实的膀子,黝黑的脸,高兴地说:“好啊,白胖子变成了黑胖子!”再摸摸岸英那长满茧子的双手,满意地说:“这就是你劳动大学最好的毕业证书。”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在教育子女方面是怎样的煞费苦心!正因为他们在国外过着舒适、优越的生活,而国内的条件艰苦,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意志教育,儿女们注定无法适应艰苦的生活,更谈不上干出什么成绩来。在这点上,毛泽东的确有着过人的眼光。再比如对小女儿李讷,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58年初,李讷患急性盲肠炎住院了,情绪一度十分低落,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于2月3日给李讷写了一封信:“念你。害病严重时,心旌摇荡,悲欢袭来,信心动荡。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观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你以为如何?……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知道吗?” [12]

    对待自己的儿媳,毛泽东也是一样。自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大儿媳刘松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十分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她于1955年去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转回北京大学学习。在1960年1月15日给她的信中,毛泽东鼓励说:“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争这一口气。” [13]1962年6月3日给正在病中的小儿媳邵华写信时,毛泽东也说:“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企予望之。” [14]

    “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是异常严格的,从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在这点上,毛泽东堪称后世的“楷模”。一旦发现他们思想中有这种苗头总是帮助他们迅速克服。李讷曾回忆说:“我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可以说他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比较大的。他不希望我们做什么科学家,什么政治家、文学家,他只要求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他说你们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意了。” 1941年1月31日,在给岸英、岸青的信中,他说:“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 [15]教育他们不要以领导干部子弟自居,打掉他们身上的优越感。在1963年1月4日,给李讷的信中,又说:“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 [16]

    在子女读书上学的事情上,毛泽东总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读书、考学校。刘松林在岸英牺牲后,一度悲伤至极,于1955年到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学习,后要求转回国内学习,得知这一情况后,毛泽东于1957年8月4日给刘松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

    思齐儿:

    信收到。回来了,很高兴。

    转学事是好的,自己作主,向组织申请,得允即可。如不得允,仍去苏联,改学文科,时间长一点也不要紧。不论怎样,都要自己作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注意为盼。

    祝你进步

     父 亲[17]

    八月四日

    在这种情况下,刘松林自己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申请,通过正常的组织渠道转回北京大学念书。毛泽东的其他几个子女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如李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李讷、邵华则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李讷后来在回忆中就说:“我觉得父亲给予子女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最宝贵的,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年他那样严格要求我,完全是为我好。假如不是那样严格,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恐怕很难过得来。他的严格要求,完全不是过分的,而是很实事求是的,是按照我将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来要求的,并不是随便那样做。他那是真正的父爱。他爱我,真的。”

    李讷退休后曾一度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有的时候还要像普通百姓一样用板车去拉大白菜和煤球,但正是由于早年受到了父亲的严格教育,才使她挺过了这些难关,其勇气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令人由衷佩服。

    斯人已逝,风范犹存。作为普通父亲的毛泽东的教子之道令人敬佩,这正如1991年3月11日,江泽民在参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后所说的:“假如我们所有的干部对子弟都能像毛主席对待毛岸英一样,像毛岸英对待亲人一样,我们的党就一定会兴旺,一定为群众所拥护。”□

    参考资料:

    [1][9][10][11][15]毛泽东书信选集[A].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6.157.166.286.166.

    [2][3][12][16]邵华等著.金镜头:共和国 领袖家庭生活大特写[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8,171-172.196.198-199.207.

    [4]孔东梅著.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5.

    [5][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卷[A].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0.275.

    [7][8][13][17]马玉卿主编.毛泽东和他的百位亲属[C].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3.27.51.49.

    [14]李湘文编著.毛泽东家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