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学的多模态话语及其跨影视阈深度融合

    肖璟

    随着影视艺术发展进入到后现代阶段,影视艺术俨然成为主导社会意识的举足轻重的文化形态。而针对影视艺术基质文学艺术的研究,在技术跃升的带动下,正在蓬勃地展开。尤其是站在观众认知加工与认知体验立场上,针对文学多模态的跨影视阈研究,更是方兴未艾。纵观影视艺术作品,其中所传达的是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支撑这些复杂社会现实反映的,恰恰是其赖以借由建立的文学多模态话语。针对文学语言加以深刻剖析,其中语篇世界中的语义、语态、语势、语用、识读、识解、语境等均可以细分化为多模态因子。

    一、 文学语言系统功能擘析

    (一)文学语言系统功能中的概念厘定

    语言系统是整个社會符号大系统中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系统。在语言学中,文学语言系统有着概念厘定、人际关联、语篇通识等三大主要功能,从跨影视阈的视角而言,这三大主要功能在影视艺术中分别对应着映像映现、意识交互、主题意象等三大功能。其中相当于映像映现的概念厘定过程还包含了多达六个子过程,即分别为物理、行为、心理、语言、关系、存在等过程。这种向下细分化的展开,令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文学系统中相对于影视艺术领域映像映现过程的概念厘定。事实上,在文学语言系统中,将语言要素中的语义与语态作为一种多模态因子分别分离出来,即可形成一种概念厘定范畴内的向下细分的多模态,这种多模态中语义与语态因子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模态,尤其是在相对于概念厘定的再现层面上,语义所起到的显然是文本能指下的所指,而语态所起到的则是文本能指下的隐性意指与隐喻他指。

    (二)文学语言系统功能中的人际关联

    文学既升华于语言、形而上于语言,又能够且必须回归于语言,文学作为语言的衍生艺术形式之一,自其诞生之日起即被赋予了一种由语言实践所支撑着的必要的社会交际功能。这种社会交际功能在文学语言的层面即成为一种人际关联的概念。人际关联显然是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化符号的表达,因此,在文学语言中的人际关联表达,所依赖的即主要是语言要素中的语势与语用因子。由此可见,语势与语用因子亦可形成一种人际关联视阈下的多模态。而文学语言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打动人心,其最主要的特质就是对于语势的运用,这一点恰恰与影视艺术对于内置于其中的语言要求不谋而合,语言作为一种动态化的多模态表达,隐含于语势中的语用更加不可或缺。语势与语用因子共同建构了影视艺术文学语言层面的听觉动态描绘,以听觉动态互动而对观众传递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意象。

    (三)文学语言系统功能中的语篇通识

    从文学语言系统功能而言,语义、语态、语势、语用等因子已经为其与影视艺术的水乳交融带来了语绪准备,而进一步的语境及其识读识解过程,则必然在此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语义、语态、语势、语用的集段成篇即建构起文学多模态的语绪因子,而影视艺术中的语绪因子由于不具备大段文本铺陈条件,因此,在影视艺术之中,对于语绪的锤炼与精炼更是至关重要,有失于语绪锤炼与精炼的影视艺术之中的败笔屡见不鲜,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无一例外地都在于未能把握好语篇通识,使得影视艺术在缺乏文学语绪、语境氛围的情况下,令观众产生了陷于错误识读识解,甚至是陷于识读识解无所适众等出戏困境。应该看到,语言系统中的多模态,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基于文本理论的识读识解,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基于语义、语态、语势、语用、语绪、语境等因子的跨学科、跨领域等的更有深度的研究。[1]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一片中,即以文学多模态的多样化情态,在语篇通识中的表达,以隐性的衔接建构了基于文学语言的跨领域融合。

    二、 文学多模态因子话语引申

    (一)失真与节离

    应该指出的是,一方面,影视艺术自21世纪初叶之后,获得了在发展中国家极速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影视艺术过度依赖于纯技术进步,由此所造成的技术向心力的另一面,必将是南辕北辙的文化离心力,这种现象在中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尤其是盲目的消费主义与审美泛化,更是将影视艺术赖以支撑的文学视若无物。这种现象已经造成了某种程度上文学多模态话语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缺位与失真。而过度追求荒诞、闹剧、视觉奇观等审美畸形等倾向,则亦因此而甚嚣尘上,使得影视艺术作品中,本应以文学多模态话语建构的对话与交流再度失语。究其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缘于由文学多模态话语缺位与失真,所造成的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的节离,这种影视艺术中的文学语言多模态话语的虚空,必将成为未来文学对话影视艺术的一种滞碍,同时,亦将成为下一代影视艺术与下一代文学的多模态代偿。[2]例如,角逐釜山电影节的《白蚁》一片,则以颜色失真的技法,透过多模态的滞碍与虚空,反而更好地表达了影片的艺术内涵。

    (二)修辞与修饰

    与影视艺术相对位的文学语篇通识,其实已经由单纯的语言系统进入到了文学意识和意象升华的与影视艺术映像合流的范畴之中。这种文学多模态因子的话语式引申,亦将对文学更好地融入影视艺术,起到托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基于文学语篇通识的多模态话语修辞与修饰,能够优化语言系统中的由多模态因子表达所呈现的复杂社会基因,使得复杂社会基因,能够更佳地以文本多模态,与映像模态、表演模态、听觉模态等,形成更佳的与宗旨主题的契合。将经过修辞与修饰的多模态文本话语范式,以跨影视阈的视角,与影视艺术中宏大的视觉语篇结合起来,更有助于识读与识解围绕主题与宗旨的展开。文学多模态话语修辞与修饰,本应成为强力支撑影视艺术视觉语言勃兴的佐证,然而,影视艺术的超速发展与文学实践和文学研究的滞后,却又不得不将影视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拖入一个更为尴尬的处境。

    (三)主旨与意象

    文学是所有艺术之中较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其与影视艺术相比,缺乏直观表达模态,需要意识对文学文本符号这一模态加以识读识解式中介,因而略显间接与晦涩。但是,恰恰是因为这种意识对文学文本符号的识读识解式中介,反而使得文学以其内置的识读识解式次级多模态,而具备了能够以语篇通识直通意象的灵性。这种文学多模态话语的语篇通识灵性,反倒给影视艺术带来了一条借助语篇通识直抵心灵门户的“一语中的”的捷径。文学多模态话语的语篇通识行为,能够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化交际与意识互动作用,充分地以文学社会实践与文学社会化应用,向观众展现出了以文学再现与拟真的影视艺术中的戏剧化阐释。纵观成功的影视艺术作品,其中的文学蓝本都将文学多模态的语篇通识应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透过直通意象的文学多模态话语,将影视的主旨经由意象表达的诠释更是一种进阶技法。例如,在《城南旧事》中,针对一件旧事的叙事,却在主旨之上升发出了意、象相长的电影美学图景。

    三、 文学多模态话语的跨影视阈深度融合

    (一)观众认知加工

    视听觉所能感知的一切都可以随之而归结为符号,影像是图符,声音是音符,影视艺术作品的内涵、主题、思想则是图符与音符能指意象升华的意指符号,这些符号显然具有多模态性,同样,为影视艺术提供基质支撑的文学亦具有其先天的多模态性。勿庸讳言,在影视文化加速且加力发展的后现代,失速发展的影视艺术已经显现出其因文学支撑乏力的疲态。虽然绝大多数观众仍沉湎于视觉奇观等浅表性刺激之中不能自拔,但是,从整个影视艺术发展的视角观察,针对文学多模态话语的跨影视阈深度研究,促进文学多模态的跨影视阈深度融合已经迫在眉睫。从理论框架探究,文学多模态自有其衍生变化的规律,文学多模态诸因子作为一种次级多模态语类,将其置诸影视艺术视阈范畴之内,将这些多模态文本话语语类,以跨影视阈的视角,与影视艺术中的宏大的视觉语篇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强化观众认知工加的识读与识解意义。[3]

    (二)观众认知体验

    虽然说文学文本中的多模态就其文本本体而言,是一种静态的多模态语篇,但是,由起所起与影视艺术关联后的作用及其途径而言,则在影视艺术诸模态与其深度融合之后,再经观众认知加工交互式介入之后,立即就会变得鲜活起来。事实上,即便是单纯的文学文本本体,在读者的意识之中亦是极为鲜活的,只是这种意识还需透过知觉、视觉、听觉等的交互方能实现其多模态的动态化。文学多模态话语中的语篇体系,属于一种潜在性的社会符号体系,其中的人际关联的脉络交织,不断构成了影视艺术表达中的整个社会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而影视艺术之中的人物角色,亦在观众认知体验的渗透、参与、融入、沉浸的过程之中,在这种人际关联的社会化交织行为交互过程当中,不断地变得愈加立体、丰满、鲜活,从而为观众带来了由文学多模态支撑的深度沉浸体验。例如,目前世界各地已经依电影主题设立许多真人逃脱体验馆,这种观众侧体验,必然会将观众对于电影的认知,塑造得更加立体、丰满、鲜活。

    (三)观众认知升华

    虽然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其本质上有着云壤之别,然而,从思想视野近距离观察,就不难看出,事实上,二者虽在符号系统与媒介材料方面大异其趣,但却在读者与观众的认知升华方面有着形而上驱策的异曲同工。二者都在替读者与观众寻获媒介材料与符号系统交互中,所隐性表露出来的一种人类不可或缺却殊难寻觅的根性灵魂。针对文学多模态本体的研究较少,而针对文学多模态跨影视阈深度融合的研究就更少,能够站在观众认知加工、观众众认知体验、观众认知升华视角的研究更可谓是绝无仅有。以这种文学多模态话语与影视艺术深度融合式跨影视阈的语篇通识,针对观众的形而上意识施加刺激才是未来影视艺术的真正发展之道。文学的多模态话语恰恰能够最佳弥合梦想与真实之间的多模态裂隙,文学的多模态话语恰恰可以成为影视艺术与现实真实之间的向沉浸牵系的最佳中介。[4]例如,基于我国女作家葛水平文学创作的《喊·山》一片,即深刻地以文学多模态表达了激情、占有、牺牲等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沉浸牵系。

    结语

    在影视文化加速且加力发展的后现代,虽然影视艺术早已成为世界泛社会意识的主导者,但是,失速发展的影视艺术却已经显现出其因文学支撑乏力的潜在疲态。文学对于影视艺术的支撑作用勿庸辨驳,文学的多模态话语主宰了影视艺术中的人类语篇世界,文学多模态话语,必将随着观众对影视艺术认知加工、认知体验、认知升华等的进一步成熟,而变得对于文学多模态跨影视阈深度融合更加渴求。

    参考文献:

    [1]唐淑华.文学语篇的语言学研究视角:多模态认知诗学——《多模态、认知和实验文学》评介[C]//认知诗学.2014年第1辑,2014:5.

    [2]林.《泄密的心》的动态情景与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研究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2):61-62.

    [3]赵秀凤.认知诗学·认知美学·多模态文学——玛格丽特·弗里曼訪谈录之一[C]//认知诗学.2014年第1辑,2014:5.

    [4]赵秀凤.a多模态认知诗学研究——认知诗学研究的新进展[J].外国语文,2013(6):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