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为例谈中学历史故事化教学
孙珮景
[摘? ?要]文章先从国内外学者对“故事化教学”的概念界定入手,再从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相互渗透的角度阐释将故事化教学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的必要性。最后以《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为例,从教学语言、教学技巧和学法指导这三方面对故事化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进行综合论述,探讨故事化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故事;中学历史;故事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 G633.5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34-0069-02
前贤在“故事化教学”方面已有深入且系统的研究,但是经过整理发现,他们大多都以故事的选择原则、作用、呈现方式等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重复研究。本文将避开老生常谈的故事选择原则等内容,以《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一书的案例作为研究切入点,深入中学历史课堂,具体谈如何将故事化教学运用到中学历史课堂中,并提出有现实意义的解决方略。
一、故事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故事与历史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的丰盈与厚重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无数个历史故事与情节的。从概念上说,故事化教学就是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故事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并能在历史课堂中穿插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故事,做到能将一节历史课“烹饪”得“色、香、味”俱全。一个好的历史教师总是会以历史的故事与细节为抓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神入历史的世界。
国外学者Vigrgil Mores Hillyer针对“故事化教学”,在其著作《美国学生世界历史》中批判性地提到要将孤立的故事纳入历史发展的总纲里,否则历史将脱离时间与空间。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历史的故事性、神秘性、变化性能使人好奇,引发兴趣,甚而震撼心灵,它主要是由历史学的特性及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这种被学者称为“史趣性”的学科本质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不可脱离其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二、故事化教学的必要性
中学生对历史的好奇是很单纯的,但是他们好奇的往往是历史书中所记载的精彩的传记和故事,而不是课本本身。历史教材,仅仅是对于历史的初步叙述,是一段历史的轮廓和总纲。如果没有将历史细节和历史故事纳入到这个历史轮廓和总纲当中去的话,笔者认为历史不光是对于中学生,就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是索然无味的。而故事化教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当然,如果说“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还有可能实现的话,那么在烦冗的高中历史课堂中,就很难实现了。这主要是由于在现行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在运用记忆概念、分析原理和总结结论等方法进行教学,而对于故事性、细节性的东西选择淡漠。就算有教师想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故事化教学,但是在课时进度、应试考试、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的限制下而不得不放弃。所幸的是,还是有很多一线教师发现了故事化教学的优点并能勇于尝试。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是一本将历史故事以手绘漫画这样轻松搞笑的形式展现的科普类图书,有限的篇幅却浓缩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体现了故事性与历史味的有机融合。本文就以《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为故事化教学的典型范例,谈谈故事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三、故事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语言变幻有梗
在课堂上,许多历史教师都是这样来向学生解释“百家争鸣”的:在社會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时候教师如果没有加以解释与说明的话,初中生就会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换成陈磊在《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中的表述,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他提到:“那个年代,中原的国家忒多,满大街都是大佬,每个大佬的思想和口味都不一样,于是大家就绞尽脑汁,研究各种理论,没事去大街上吹吹牛,不知道哪天就被哪个大佬看中了。于是乎,就有了百家争鸣。” 上述两种“百家争鸣”的定义,在表述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大佬”“吹牛”这类曾在课堂上被教师们嗤之以鼻的口语化词汇,但是在陈磊的书中却大放异彩。口语化词汇可否用于中学历史课堂,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能服务于学生历史课程学习的方式就应该给予肯定。针对“百家争鸣”的评价,需要让学生背熟的内容是:“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是陈磊在其书中却这样评价“百家争鸣”:“所以这是个‘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碰上个眼神不好的呢的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开放的黄金时代,一出门说不定就能碰到孔子老子这样的大咖,有点意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碰上个眼神不好的呢”是网络用语,一旦严肃的课堂中运用到这些网络流行段子时,就会变得轻松起来,连平常不怎么听课的学生也会下意识地关心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巧用网络用语,适当转变自己的表述方式,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举例善于“取梗”
陈磊在《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中也善于从生活中“取梗”,他将东周列国比成一个班级,把东周比成班主任“周老师”,将各诸侯国比成班上一大堆调皮的熊孩子,把他们之间的争霸斗争比成熊孩子之间的打架。不仅如此,陈磊还借“漫画”这样的现代大众传媒形式,刻画出高富帅“小齐”(齐桓公)、老晋(晋文公),插班生阿楚(楚庄王),西部奋斗青年(大秦)等一系列跃然纸上的历史人物形象。他还从战争的性质入手,恰到好处地将春秋与战国分成两个学期,点明两个学期的区别在于性质,其直接从荣誉之争上升为生存之战。一位好的历史教师会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从历史事件中洞察到事件的本质特征,再迅速找到生活中的相似实例,方便学生借生活的形象去理解历史的抽象,同时也把历史课的教学氛围推向高潮。
(三)重学法指导
故事化教学相较其他教学方式,在记忆方面有着显著的优点,因为凡是有关故事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但是每讲解完一个故事之后,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很有可能只有孤立的故事片段,如果不及时巩固,会导致学生无法将故事与时间或空间一一对应。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陈磊在每一章节的末尾都会针对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进行梳理,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将一个个孤立的故事纳入历史发展的总纲里,方便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因而,笔者认为在每一节历史课的末尾对人物、时间、地点和原因进行梳理是完全有必要的。
关于记忆技巧,陈磊的想法对历史教学也有一定借鉴意义。例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六国的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单靠死记硬背是很难记住的,但是陈磊选择将“秦”也放在顺序里,借助谐音总结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喊赵薇去演齐秦。”“赵薇”和“齐秦”都是学生熟知的演员,学生感兴趣自然记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总而言之,故事是历史的灵魂,将故事化教学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中是可取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明确“故事”与“学历史”的关系。如果仅仅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化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故事”仅是方式,“学历史”才是根本目的。另外,对于“故事”,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它们的表面,而是需要在讲故事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气节与品质,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