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摘要】“细读课文,深入领悟”是圆融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的第三环节,如何在课堂上细读课文,深入领悟?本文分别从把握细节描写细读、引导咬文嚼字细读、注重语境语气细读、活跃思维想开细读四方面进行阐述探讨。

    【关键词】细读;细节描写;咬文嚼字;语境语气

    【中图分类号】G623?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7-0082-02

    【本文著录格式】曾招霞.细读课文,深入领悟——圆融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初探[J].课外语文,2021,20(07):82-83.

    肖复兴老师说过:“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读书,非常重要,没有读书声的课堂是不完美的课堂。而细读,就是深入领悟的重要手段。

    钟丽玲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提出第二、三学段圆融语文“五环节”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明确目标,激趣导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深入领悟—品读美读,积累运用—达标小结,促进发展。”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技能,而我们经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之后,安排细读来感悟课文是体会中心的最好方法。本文就第三环节“细读课文,深入领悟”进行探讨。

    一、把握细节描写细读

    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提炼梳理,体会感悟,就要把握细节描写,品味细节描写的妙处。我们看看课文,凡是写得生动形象、出神入化的,都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课文的灵魂之处。我们就可以把握这样的一个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由此深入细读,进而理解、体会课文中心。

    《匆匆》一文作者朱自清就是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形象化,用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替代空洞的议论,我们可以通过细读来体会。作者把自己的“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和浩瀚无比的大海作对比,突出自己的日子的流逝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那样无声无息。这个比喻新奇,细腻。我让学生反复细读这句话,让学生在细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时光的匆匆流逝。学生要体会时光流逝的匆匆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再次细读朱自清先生描写的具体的生活细节来感受。在第3自然段中,我和学生一起品读“太阳他有脚呀,轻轻悄悄地挪移”,体会作者将抽象的时光形象化,让学生切身感受时光的流逝。再结合课文描写的洗手、吃饭、默思时,时间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过”、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等情形,在细读中感受朱自清先生把时间的流逝通过具体、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对比自己的真实生活,让学生恍然大悟:洗手、吃饭、睡觉这些事如此寻常,我们不会察觉、甚至会淡忘,但时光却真实的流逝的匆匆了。

    再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也是注重引导学生把握细节描写来细读。全诗只有四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是描写了四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是乌云密布图;二是大雨倾盆图;三是风起云散图;四是水天一色图。如何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我引导学生把握住诗人诗句描写中的细节来体会,来想象。“黑云翻墨未遮山”,从描写“黑云如翻墨”来体会暴雨欲来的画面,而一个“未”字的细节描写却透露出什么信息?学生通过细读,从一个“未”字体会到了天气变化之快:黑云未遮山,已经“白雨跳珠乱入船”,从细读中感受到天气变化之快。学生有了第一次我引导细节细读的经验,马上再次细读古诗,读后分享:我从“跳珠”这个“跳”的动作描写感受到了暴雨之大。另一个学生也接着说:我从“乱入船”中“乱”这个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雨点之急,我读着读着,仿佛就看到了大雨噼里啪啦落下,溅入船舱的情景。

    在老师引导学生细读诗句的情况下,学生读着读着,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受到了诗句描绘的画面,甚至想到诗句之外去了。真是细读出真知呀!可见把握细节描写读书的重要性。

    二、引导咬文嚼字细读

    我们在读整篇课文、整段文字时,有时候一下子很难理解完整的意义或者一下子很难体会作者深层的意义。我们可以探究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的基本意义,再借助基本意义来理解体会深层意义。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文中“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不好。生2:我体会到作者的失望。师: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失望?生1:我从“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和作者“一声不吭”体会到。生2:我觉得还可以从“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体会到作者的绝望。师:说得非常好。(出示“一声不吭”“沉郁”“缥缈”)我也同意,我们看看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表现出作者的伤心失望。生:(查阅词典后)“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沉郁”,意思是低沉郁闷。“缥缈”,意思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师:你从这些词语可以体会到什么?生:能体会到作者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沉浸在伤心失望之中。师:我们再次细读这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句子中作者“一声不吭”,随着光线“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实际上是写作者的心情越来越沮丧,越来越失望甚至是绝望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理解这几个词语以后再进一步通过细读理解感受作者的心情。

    三、注重语境语气细读

    细读课文,不仅要关注课文内容,也要注重关注其表达形式和语句语气,同样一句话,因为语气不同所表达的信息就不同。同样一句话,因为上下文不同,出于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我们在细读中感受语境不同的语气是一件很细致的步骤。我们能不能体会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是陈述的还是疑问的,是平静的还是兴奋的,是诙谐的还是严肃的,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是否真正明白文本传达的意思和内涵。

    《十六年前的回忆》描写当“我”看见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入到火炉烧掉时问为什么要烧掉,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我带学生品读这句话时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父亲会“待了一会儿”才回答,为什么这次“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学生就会去思考去体会去讨论,老师适时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是因为当时的局势非常严重,这个时候不是跟孩子谈心聊天的好时机,而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中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跟孩子说得清楚的。所以父亲含糊回答的一句话我们细读之下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的敏锐和忠诚。

    再如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学生读这句话后能理解父亲说这句话想表达的是不愿意离开北京。这时再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和“我哪能离开呢”这两句话不同的句式。前一句是陈述句,我们要读出父亲强调“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事实;后一句是反问句,运用这一句式更能传递某种情感,我们要读出父親不想离开北京的意愿。整句通过细读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同志把革命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四、活跃思维想开细读

    阅读文章,讲究细读。而细读文章需要我们活跃思维,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就可以深化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在细读文章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如阅读《草原》,当我们读到蒙汉两族人民相聚在一起联欢的内容,可以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比如过年回老家团聚、与分别一年的老同学相聚,回忆自己当时与亲人、与同学见面相聚的激动、喜悦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细读文章我们还可以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如《丁香结》一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我们在细读这句话时,可以联想到当我们遇到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情时,既要有平和的心态去坦然面对,也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从赏花到悟花,我们在活跃思维想开来细读,就理解了作者的深层表达的意思。我还可以在让学生细读课文之后继续启发想开:你还知道其他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比如竹子、菊花、青松、小草等,这些植物象征着什么?从这些植物你能想到怎样的人生追求?这样活跃学生的思维想开细读,就更能在理解课文上事半功倍了。

    总之,我们在阅读课堂上要把握好细读的方式方法,体会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达成圆融语文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章燕君.于细微之处抓阅读——谈谈小学阅读教学的节点把握[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9).

    [2]张瑛,林宣龙.咬文嚼字,见微知著——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若干方法[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5(12).

    [3]朱萍.于细微处见精神——也谈“文本细读”[J]. 江苏教育,2009(3).

    作者简介:曾招霞,女,1982年生,广东五华人,本科,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