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精神的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陈晓军
摘要:隨着现代社会发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全面结合,逐渐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开始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通过引进时事热点故事进行课上案例分析,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提升民族自信与感悟,这都会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精神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的伟大。鉴于此,本文对基于民族精神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民族精神;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1-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代国家逐渐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在时代发展中,学生群体是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下,应该加强民族凝聚力,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十分重要,可以使我国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同时有利于对国家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克服,实现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在课程中加强民族精神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不断提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因此,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二、基于民族精神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民族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更是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刚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切实实现“教师教学效率佳,学生学习质量高”的目标,从而真正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例如,教师在介绍有关红军长征的内容时,就可以将民族精神教育与历史教育有机结合。首先,教师可在课前展示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此让学生在灵动、真实、立体的学习情境中塑造民族精神。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为学生阶段性播放多媒体资料,并让学生思考: 该资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哪个历史事件? 在学生思考和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与之相关的主题音乐,从而让学生始终处于“真实度高、代入感强”的课堂氛围中。在个人探究结束转折意义等。在各小组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并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遇到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同时,教师不要过于干涉学生采取的探究方法或小组的讨论内容,更不能以消极负面的态度直接指出。在小组讨论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各小组成员将探究结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带领学生深入探究该内容中所蕴藏的饱满的民族精神,进而深化学生的学科知识,塑造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2、规划教学措施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其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究。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民族精神。
例如,教师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前,可将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重难点知识和体现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以视频展示、文字分析、图片辅助的形式发布到班级学习群中,引导学生以该资料为依托展开学习。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将其与“一带一路”等相关内容结合,用对比的方法认知中国历史、生成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探究本课的具体知识和民族精神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展示对比结果。在学生展示探究结果时,教师可针对民族精神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最后,教师要结合当代“一带一路”的发展途径,带领学生认识当今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
3、拓宽教学途径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其能够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连接古今,进而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获得学科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拓宽历史教学途径,从多角度让学生亲近历史、感受历史,帮助其树立爱国主义民族观。
例如,教师可定期开展“历史知识分享大赛”。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并秉承均匀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组。同时,教师将活动内容发给各个小组,如: “历史英雄的英勇事迹”“历史上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历史上的民俗风情”等,并鼓励各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差异化的工作。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随机邀请一个小组进行团队展示,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内容。最后,教师根据各团队的合作、探究结果与主题的结合程度,为小组进行评分。在班级团队完成展示后,教师要鼓励班级学生突破分数的限制,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究,并结合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进行二次分析,让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以此让学生在“头脑风暴”和认知冲突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宽自身的学科视野,强化自身的民族精神。
4、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基础内容需要详细的讲解,但是也应该与现代时事热点等实际问题结合,这样能够提升课堂学习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切实的认识现代问题。
在学校,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校园活动,让民族精神真正地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民族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果教学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区的学雷锋活动,从小事做起,帮助孤寡老人或者捡垃圾等,都能够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内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将民族精神教育渗透到课堂中,不仅能够传递文化知识,更能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理解爱国的含义,真正实现“为复兴、强盛中华而读书”的教育目的。因此,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民族精神培养,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多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不再拘泥于课本教学内容,逐渐引进了更多的实际元素,让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族精神内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
参考文献
[1] 孙显章. 民族精神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 中外交流,2018(48):156.
[2] 刘菁.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J]. 新课程导学,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