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朱清香

    

    

    

    【摘 要】 企业绩效评价是加强财务监管,优化经营管理,引领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自新发展格局理论形成后,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措施对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加强自主创新等进行了政策引导,对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发挥绩效评价效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企业绩效评价的政策需求与实际结果之间仍存在不少叠加问题,具体体现为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中占比过大,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契合企业需求,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的矛盾等。基于此,从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价值导向三个层面提出新发展格局理论下的优化方案,探索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顶层设计,搭建更有质量的评价体系,并引导企业广泛认同,建立基于质量第一—科技领航—效益优先的新发展格局理论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企业绩效评价; 国企党建;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9-0002-08

    一、引言

    企业绩效评价始于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需要,并逐步拓展至对其理论、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现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监督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新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更需要企业抓住改革的机遇,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添砖加瓦。因此,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市场经济主体的内在潜力,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是综合反映我国企业资产运营质量、引导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动力。

    2020年以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学认识国内外大势、深刻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做出重要论述,并形成了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以下简称“新发展格局理论”)[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如何构建发展格局做了专门部署,这一重大战略理论为我国发展全局和全过程提供了大逻辑,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夯实国内市场主导的国民经济循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实践中,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了“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行使权益”的国资管理体制,其中各项职能是在全国人大及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的。近年来,国资监管体制加速成熟定型,在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管资本与管党建相结合、履行出资人职责与履行国资监管职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出资人监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监管体制。在探索实践基础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不断推进国企改革进程,“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从法律上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使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以确立。同时,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有效解决了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实现了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发展,有力解决了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社企合一等问题,使国有企业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面对以更高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契机,优化布局、狠抓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公益类业务的分类核算和分类考核,是激发企业改革活力,提高效率,推动企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的现实情境。

    因此,企业绩效评价的现实需要如何把控,发展趋势如何动态化调整,评价体系还存在哪些深层次困扰,以及如何建立与我国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优化路径,这些都是亟待探讨并逐步解决的问题。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密切关联,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初步探索,找寻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现实困境,为新发展格局理论指导下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提供优化路径。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实践回顾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相关的评价理论与体系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制度规范明确了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指标,并逐步调整优化绩效评价在推进企业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应用效果,不断回应新发展阶段的社会关切与评价体系的内在矛盾。本文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相关制度规范进行了梳理,从图1中可以发现,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是从考核国有企业的产值为开端的,其发展经历了以投资报酬率为中心,到以战略价值评价并行推进的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后的40多年里,企业绩效评价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国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全国人大会议的重要决定、法律规章、制度文件和机构重组等是企业绩效评价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些方面的工作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有序及适应性实践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指引。

    实践效果是评价企业绩效好坏的指标尺。当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内容要素(如图2所示)。从制定评价管理办法、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到评价结果反馈,一个闭环控制系统逐步成型,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评判、引导和诊断逐渐有章可循,并且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投入产出关系,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擘画了经济战略支撑。“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更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向企业国际化经营提出了新命题。当前的绩效评价方式能否顺应双循环的时代浪潮,助力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愈发关键。

    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成来看,已有文献在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讨论较多,对于不同功能和类别的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评价等研究较为丰富。结合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实际困境,本文着重从制度安排、组织体系、价值导向三个方面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现状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本上沿袭了国外的发展脉络,由于起步较晚,演进过程中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逐渐吸收和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已经提及企业绩效评价的要求,但是改革开放后才进入实质性阶段[2]。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演进阶段学者们的看法基本一致,主要的发展阶段分为:(1)总量评价指标阶段,《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颁布前(改革开放后至1992年);(2)财务评价指标阶段,《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出台前(1992—1999年);(3)企业绩效评价指标阶段,《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前(1999—2006年);(4)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阶段,2006年至今[3]。目前,对于评价方法的修正与改进是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如综合运用两种改进后的评价方法将企业资源利用水平、业绩贡献及承担风险能力等影响因素量化[4],开展随机前沿方法评价企业绩效的有效性研究[5],虽然也有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提出施政措施[6]等,但对于企业绩效评价制度的内涵及价值体系方面缺少系统研究,尚未从制度层面构建有利于推进企业适应新发展格局理论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其次,已有研究对于企业绩效评价机制的探讨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出评价体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评价的主客观赋权组合方式有所欠缺[7],绩效评价体系如何支持价值增长目标的实现[8]等;二是从主体层面考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阐述企业绩效评价功能与目标,探讨单纯的政府监督管理模型可能成效有限,需要增强内控管理[4],研究管理创新如何影响企业绩效[9],论述企业共生财务战略[10]等;三是与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调整契合度不是很高,对于如何在评价体系中体现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构建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评价机制,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等,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

    最后,对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学者们大多通过实证检验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对策措施。由于企业绩效评价内容宽泛,已有文献的对策建议也大多是基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企业的不同层级和绩效评价的不同内容提出的,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经济增加值,完善激励机制,加大研发费用投入比重,加强企业文化创新[11];突出“重能力,强管理,重实效”绩效管理导向[12];建立新发展理念下绩效评价理论体系,推进企业共生共赢发展[13]等。但已有研究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战略导向缺乏统筹与前瞻性判断,资本意识欠缺,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与探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知识图谱呈现出层次多样、内涵丰富、发展多元的特征。在4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以及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潜藏在企业发展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须进一步挖掘和解决。因此,在新发展格局理论指导下,有必要认真研判我国在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和剖析其内在机制问题,提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方案,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适应新发展格局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三、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面临的内在困境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演变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下,企业绩效评价也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逐渐委托业务机构、聘请评议专家开展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综合来看,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日益表现出市场主体的特性,由组织生产到追求产值再到战略评价,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二是评价机制更加客观,第三方业务机构参与评价,确保评价过程独立、客观、公正;三是交叉运用评价方法,应用领域更加细分,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发展的特点。

    新发展格局理论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基本明确的国情下更需要精准把握并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这就需要抓住主线,完善投入产出关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实现动态平衡。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需要全面部署、有效推进,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揭榜挂帅”的体制机制[14]。但纵观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以财务绩效为导向的评价观念仍占主导,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有待规范完善,评价机制应更加体现新发展理念。因此,为朝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持续努力,亟待深入剖析内在困境,为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提供借鉴。

    (一)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中占比过大

    在实践方面,从计划经济色彩浓厚、评价指标单一,逐渐到能够充分体现企业价值增长的综合性指标,我国绩效评价标准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飞跃。财务情况评价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能够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但它不能覆盖绩效评价的全部内容,而且往往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情况,缺少对于未来的考虑与预测。过度依赖财务指标会使企业缺乏对未来情况的分析与考虑,满足于已有的生产规模与经营方式,停滞不前。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明了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旨在以更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内涵与企业绩效评价的应用实践,对比出企业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和内容体系仍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在制度体系方面,《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在我国绩效评价制度下规范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如何在制度层面体现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工作,更好地指引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1],需要在制度层面进行深入思考与谋划。同时,各部门之间的突出矛盾是各项政策之间的不协调,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之间、开放创新與外资管理体制之间等矛盾还需要各方协调统一[15]。如前所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反馈企业的经营水平,并且呈闭环状态,形成的绩效分析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管理效率提升,但其偏重于事后静态评价,如何实时动态反映企业业绩,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是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3]。

    在内容体系方面,尽管财务指标仍然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主流方式,但也有一部分企业积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绩效评价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财务指标的使用固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样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由于其是对过去经营的衡量,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企业发展需要对未来经营环境进行预测,这就使得管理者无法敏锐地捕捉到新发展格局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企业难以快速精准地发现新的机遇,丧失新产品的着力点,不利于企业的科学稳定发展。同时,财务数据的完美过分地强调了当期利益,也不利于管理层将目光放长远,影响企业的后发能力。因此,适当提高管理绩效权重,更加关注以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契合企业需求

    在政策层面,企业绩效评价结果与执行动因间的关联度有待加强。不管是初始的就评价而评价,还是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企业绩效评价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制度间的相互包容,但却忽视了国内国际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企业对于管理者的考核都没有明确的任期和具体标准,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一种新的绩效评价方式逐渐显现,自上而下逐层评价实施、责任逐层转移、激励逐层传递的体系让企业对于管理者的考核与评价更加客观真实。目标值考核法是目前采用最多的方式,企业一般更愿意从纵向评价绩效,这样能够非常直接地比较出当期绩效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生产、战略方面的调整。但是企业存在于社会环境当中,通货膨胀、国家税收支持以及行业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绩效的走势。因此,单纯从纵向设置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难以起到提升企业内生动力的有效协调作用,企业更需要横向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在实践层面,企业绩效评价应实行科学的分类考核。企业所属的行业和规模各异,不同行业的目标值与着力点亦存在差距。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发挥巨量生产要素优势,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提高国内大循环效率。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体现生产力水平的先进程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对新发现、新理论所进行的系统、创造性的研究活动,是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同时,一些周期较长的企业投资行为需要持续性的评估跟踪并进行成果转化鉴定,以考察其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度和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力。凡此都需要寻求科学的分类考核政策以供引导。

    银行贷款、企业内源融资、发行债券以及上市融资是我国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尽管筹资方式稳妥,但也存在融资条件严苛的问题,在企业急需资金时一时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可能造成企业资金流断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评价体系与发展成果之间存在的这些问题值得深思。目前,虽然国家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从监督指导层面进行了明确,但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和实际困难缺少深入探究,在运用新发展格局理论指导新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策略方面,有待加强实践。

    (三)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的矛盾

    长期以来,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年度综合绩效评价和任期综合绩效评价往往是企业选择的衡量指标。每个财务年度财务决算审核工作是企业年度综合绩效评价的方式;而企业任期综合绩效评价则更多地从管理层入手,主要是对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在企业中,管理层的薪酬以及晋升一般与绩效考核挂钩,这就使得管理层会为了自身利益优先考虑短期利益,将财务报表的数据美化而忽略了更有利于企業长远发展的战略方针,阻碍了企业从质量上做出改变。这种考核方式助长了经理人的短视行为,让企业失去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企业一般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组织,企业绩效评价侧重于财务结果虽然可以为企业发展积累资本,但是在长期发展中不免出现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维持企业高质量成长的困境。目前,企业评价绩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企业绩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信用程度,绩效好的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划分信用等级让各方利益相关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能力,维护投资者利益;其次,企业绩效能够评判企业的经营能力,利益相关者通过企业绩效掌握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行投资;最后,企业绩效也能够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带来的管理层不作为、乱作为的缺陷。

    总之,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内在矛盾和价值缺失仍然存在,企业绩效评价在制度安排、组织体系、价值导向等方面的实践问题有待完善和化解。新发展格局理念下,如何实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健全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加深探索与实践。

    四、新发展格局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

    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规范性和程序性,不仅可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工作指导,也会产生一定的激励效用。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涵盖多项指标要素,涉及盈利、资产、债务、经营增长等财务绩效定量指标,也包含战略管理、发展创新、人力资源、社会贡献等管理绩效定性指标。但是如何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统筹做好制度安排,发挥各项指标的最优效能,挖掘更具价值的潜力指标,构建企业发展的价值管理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的有机融合,是在探索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优化道路上值得持续研究的问题。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发轫:一是优化调整财务绩效定量指标与管理绩效定性指标权重,适当增加管理绩效定性指标权重占比;二是从彼此独立的定量与定性评价,转向从定性评价中挖掘关键性指标,进行纵横向定量比较,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在技术创新与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上集聚优势力量,力争实现更有质量创新和更高价值突破。新发展格局理论强调立足于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强调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质量创新为根本动力,在这一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指引下,以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与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的协同演进。这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环境下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这一战略基点,可以从制度安排、组织体系、价值导向三个层面展开(如图3所示)。

    (一)加强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强化执行力与协调保障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制度层面可分为法律规章、行政文件和企业内部规范,颁布单位主要为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和企业等。虽然现有制度已将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一些改革发展过程中新生的立足点占比较少或没有涉及,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使之与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相适应,以整体合力推进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断规范完善。

    在法律规章上,近期虽然直接体现企业绩效评价的立法不多,但是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内容相关的立法陆续出台或进一步修订完善,呈现出法治环境向纵深发展、向精细化精准化转变的良好态势。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相关法律规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一是强化引导,加强新出台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广,在考核评价中将文件中的新思想、新要求动态地纳入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全过程,与目前执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制机制形成新的一致性,推动构建企业绩效评价全过程动态监测管理机制。二是完善监督,在国家及地方层面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评价形成咨询与监督机制,加强立法调研与座谈,在制度上不断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制度层面的引导,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倒逼深层次市场化改革[16],主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做强做大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行政文件上,应与相关法律法规协同,建立更加适应新发展环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坚持分类评价,综合动态调整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内容,能够提出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成长培育、自主创新等富有建设性指导性价值的评价建议,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适应新发展格局。要加大对于高标准贸易协定的研究,既要关注国际经贸体系和贸易投资规则的影响,推进建设与其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还要着眼我国国情,推出由我国主导的高标准规则体系,提高新经济全球化体系下的规则匹配度和主动权[17],促进内外市场和规则对接,形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同时,建立企业绩效评价问责机制,明确企业主体和评价组织之间的权责标准,使绩效评价发挥实效。在重点企业或关键领域,可以尝试建立企业与员工的绩效联动分享机制,激发企业人力资本活力,以无形资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在内部规范上,各企业主体有其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使命,在研究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文件时,应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为引领,更好地处理更高质量创新与更高效率发展的关系,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在政策文件的引领下创造性地探索提升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发展细则,建立新发展格局下既有特色,又可执行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

    (二)推进组织体系的适应性调整,实现多元需求的有机平衡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成就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不应满足于当前的规模与发展,还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使自身具有良好的价值创造能力。同时,与社会相关力量形成协同互动、共创共享的发展格局亦有利于企业提升对市场风险的对抗能力,形成更卓越的发展路径。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方面,同时,供给结构、流通体系、生态环保、公司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系列问题。因此,建立能够满足多元发展需求、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用更能发挥约束性效用的指标满足对企业未来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和生態环保的期待,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的关键。

    在财务方面,选取绩效考核指标时应坚持两项原则:一是确定全面、系统、科学的财务指标,既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一致性,又满足企业战略价值目标;二是明确指标的不确定性,制定指标时要充分估计其中潜在的风险问题,考虑政策的时间滞后性。企业价值与经济指标主要通过经济附加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平衡计分卡则是联系企业战略与日常运营的纽带。企业的价值创造、经济指标、企业战略以及日常运营有机结合离不开经济附加值和平衡计分卡的共同作用,同时也使企业价值的评价因素更加科学合理地呈现在各利益相关者面前,从内外方面推动企业迅速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大背景,并且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增加值上,能够引导管理者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仅仅只专注于当期的利益。这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更加有利,而创新恰恰是企业在新发展阶段十分重要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新发展阶段,要着眼于长远,将有限的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解决好供给与需求匹配等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内循环。

    在客户关系方面,可以引入绩效棱柱法的利益相关者思想。首先,选拔并培训高质量的员工。员工的素质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改善生产经营中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的现象,推动企业价值的创造。其次,从供应链角度改善与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固定的供应商能够保证原材料质量的稳定,进而保证了产品输出的稳定性。对于客户,不仅需要提供高质量、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更需要树立保护环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进而提升企业绩效。最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方针,地方政府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往往会通过税收影响企业绩效,引入绩效棱柱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主体对企业产生的作用,从而制定出适应社会环境的方针政策,进而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在内部流程方面,应通过考核和测评相应指标来寻求企业绩效的提升。企业生产流程以及不同流程的反馈往往需要精益的治理体系,内部绩效考核委员会可以承担这一职责,通过董事会选举部分成员组织内部会议完成考核周期内的评估。绩效考核委员会一方面能够从制度角度开展工作,运用完善的制度、健全的考核办法、详尽的工作方案保证整个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积极听取员工意见,从基层角度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绩效考核委员会还承担了上传下达的职责,将高层的决议与各部门的具体计划结合并通知到各个部门,督促各部门积极有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营。

    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能力主要来源于员工,新发展格局理论下,员工技能的提升需要企业的培训投入,信息系统的构建需要研发资金的支持。企业的核心能力、信息系统、员工取得及利用信息的能力是衡量员工学习发展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具体测评时应详细分析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研发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将人才视为企业有价值的资产,将人力资本收益率或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作为评价指标,可以提升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持续竞争能力。

    企业绩效评价组织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效应,应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中,应总结经验、攻坚克难,聚焦管理体制机制、科技创新、考核评价、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重点问题,以国企改革的有序推进,为我国加快自主创新、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搭建稳固的经济现代化平台。

    (三)坚持价值导向的发展战略,形成有效增长的价值认同

    树立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价值理念的关键是要打破企业自身局限,不拘泥于已有的经营模式,充分汲取优秀企业经验,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学习交流,从内外部环境实现资源的沟通共享,从产品线、产业链延伸经营的深度,从而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营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耗用,企业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的环境与资源,实施以创新驱动的战略能够提高企业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0年11月30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18]。因此,企业应更加关注自主创新,以多层次、更高效的资本投入,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作用,让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定安全。同时,自主创新也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国家政策、社会机构等都可以促使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战略要素,提升组织决策的灵活性。延伸产业链、保证供给平衡是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常态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利于企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树立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企业价值观念,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满足消费认知和需求变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五大发展理念是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主心骨,能够激发企业发现自身优势,突破定式思维的框架,构建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并与利益相关者建立更稳定协调的关系。消费者满意度是顾客对该企业品牌忠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水平和受欢迎程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给顾客以积极正面的形象,也更易受到顾客的青睐,从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提高企业资产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及股权结构,从而降低企业日常经营的成本,提高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边际倾向。将社会责任承担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注重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完善高管人才社会责任的培养机制,对外构建良好的政企关系并主动开展慈善捐赠,向社会公众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助力企业绩效的提升与发展。

    树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价值理念,是着力解决碳排放困扰,向社会展示环境友好的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基点。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主要秉持自愿的原则,为了让天更蓝、水更绿,企业需要树立以环境友好为导向的企业价值观,将对环境负责的理念融入到绩效评价体系当中。一方面,投资者更倾向于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在社会上树立了积极的企业形象,可以给投资者以负责任、勇担当的印象,增强其对企业的信任感,有利于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投资,充分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对环境负责任的企业往往会受到政府监督部门的褒奖,也有利于企业和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在监管方面降低经营风险。新发展阶段,碳信息披露的质量是企业对环境负责的重要衡量标准,需要企业加强投入。就当前的债务市场环境而言,债权人对于碳信息的质量敏感性不强,只有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才能够发挥其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因此,企业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推动碳信息披露质量超过临界值,让更多的债权人注意到企业的努力,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地融入到新发展的格局当中。

    五、结语

    身处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我国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加,如何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处理好国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新发展格局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寻求企业长远发展是企业时刻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绩效评價作为企业发展能力的标尺,能够有效衡量企业发展效率,从杜邦分析体系到经济增加值,再到平衡计分卡,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经历了由单一指标到统筹考虑财务与非财务因素这一过程,评价的角度更加多元,方式方法也更加符合企业的现实需求,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其值得借鉴的方面。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挑战逐渐显现,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中占比过大,绩效评价指标难以契合企业需求,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的矛盾等,是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新发展格局下,企业更需要高质量的发展。面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通病”,企业在制度安排的引领下,一方面需要以组织体系为切入点,逐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需要考虑对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常规财务指标的衡量优化,更需要对客户关系和内部流程进行有效考量,将已有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有效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构建既满足企业在新发展格局理论下的现实需求,又能借鉴已有方式优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下,需要企业将科技创新、社会责任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顺应时代的浪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在生产经营、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让自主创新助力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企业也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纳入绩效评价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消费者。主动披露碳信息、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是企业响应绿色发展的最佳佐证,将环境友好的价值理念渗透到绩效评价体系当中,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双循环畅通的新发展格局理论下,我国企业发展任重道远。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优化方面,从制度安排、组织体系、价值导向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实践,推动企业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提升产业链质量和水平,更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强化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战略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建堂,赵文昌.更加自觉地用新发展格局理论指导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J].管理世界,2020,36(11):1-6.

    [2] 朱碧新.基于EVA理论的中央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许洪贵.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及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74-178.

    [4] 杜志平,张盟.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0,36(21):181-184.

    [5] 梁彤缨,陈波,苏思.随机前沿方法评价企业绩效的有效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8):177-179.

    [6] 白墨,李海英.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7(9):176-177.

    [7] 姜旭,胡雪芹.基于組合赋权模型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管理评论,2020,32(8):304-313.

    [8] 张悦玫.基于价值增长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 余传鹏,林春培,张振刚,等.专业化知识搜寻、管理创新与企业绩效:认知评价的调节作用[J].管理世界,2020,36(1):146-166,240.

    [10] 徐光华,沈弋.企业共生财务战略及其实现路径[J].会计研究,2011(2):52-58,96.

    [11] 张林.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2] 余顺坤,武晓龙,刘琳.基于物元可拓法的子分公司高管绩效管控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17(3):182-183.

    [13] 李方圆,徐光华,凌晨.绩效“金字塔”评价模式逻辑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1):224-231.

    [14] 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001).

    [15]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7):1-7.

    [16] 赵展慧.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N].人民日报,2021-02-02(002).

    [17] 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1):1-17.

    [18] 《求是》杂志编辑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科学指南[EB/OL].(2021-02-01)[2021-02-03].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01/31/c_1127044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