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儒家思想传播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韩冰

    摘要:儒家思想通过学校、家庭、民间艺术等传播途径使其传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些传播途径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对接融合,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主要以学校授课为主,其他多种形式宣传为补充。但在学校教育中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其他宣传形式没有的到充分发挥,儒家思想累积的优秀传播经验对进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播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经验

    一、儒家思想传播途径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传播途径的影响,儒家思想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使其遍布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掌握它的内在精髓。(一)通过政府力量建立教学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士”从封建社会制度中得到解放,成为自由流动的社会力量,从事与知识技能有关的脑力活动。“士”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称为“游士”。“游士”本身有知识技能还可起到号召作用,在诸侯混战的军事斗争中成为诸侯们争取的对象。各诸侯发出纳士信号,引游士入其门下,为其效力。[1](P.83)诸侯争斗对“士”的需求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同时私学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自殷周以来,教育都是官府垄断,受教育的人上至天子、太子及其子弟,下至乡遂所举之贤能及侯国之贡士,全是贵族人士。孔子认为教育不是贵族的专利,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不分贫富差别,不论地位高低,不论个人身世,不区别民族、种族,人人都应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倡教育平等。不分长幼,对受教育者不规定年龄,认为学无止境,教育可以是一种终身教育。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想。为了达到思想观点的一致,建立一套“尊正统”的垄断机制,通过修建官学招收学生入学以及选拔基层官吏到京师向博士学习两项措施,大力推广儒学。唐代官学制度得到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中央官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周礼》、《仪礼》、《礼记》、《尚书》等,地方官学中儒学也是主要学习内容。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使儒家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二)通过家庭榜样教育规范社会伦理道德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伦理道德,蕴含着古人文明发展的精华,积淀成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文化资源。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儒家思想通过榜样作用使其思想精髓广泛地传播在国家乃至家庭中。汉代时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被深刻的渗透到蒙学读物的内容当中,并随着蒙学读本的推广传播到两汉基层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使得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受到儒家学说的洗礼。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所编的《急就篇》是汉代最具影响力的蒙学读物,《急就篇》中介绍和倡导儒家经典的学习“宦学讽《诗》、《孝经》、《论》、《春秋》、《尚书》、《律令文》。治《礼》掌故砥砺身,智能通达多见闻”。而且指明,为吏必读之书首先是儒学经典。汉代儒学思想是以“忠孝”、“道德”为核心,例如《急就篇》姓名中体现出的儒家忠孝观念,如“桓贤良、董奉德、柘温舒、霍圣宫、程忠信、樊爱君、崔孝让、祝恭敬、苗涉臧、慈仁他、邵守实”。各种孝悌忠义的道德规范,都是儒家伦理道德日常生活化的体现,这些儒家基本的道德观念,蕴含在汉代蒙学读物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了汉代的广大少年儿童,使他们在幼儿时期就受到了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2](P.2)儒学在底层社会的传播、浸润,不断地使民间社会逐渐接受了儒家思想,儒家的价值观越来越普及,逐渐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三)通过民间文艺丰富传播途径民间艺术用表演或文字为载体,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扬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之中,使无法接受政统教育的草根阶层人士都可以接受和喜欢这种形式。民间文艺作为儒家思想传播的载体,在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弥补教育所触及不到的地方,成为儒家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儒家文化重视用音乐传播思想主张,音乐是儒家弟子的必修课,在“六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音乐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用音乐载体推行礼和乐,主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尚治民,莫善于礼。”荀子的《荀子·乐论》标志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3](P.56)他继承儒家的音乐社会功能思想,认为“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社会道德观能维护社会伦理秩序,进而巩固礼乐制度的统治。儒家经典作品丰富戏曲的内容,使戏曲成为儒家思想传播载体。以戏曲为基础发展成熟的京剧为例,不少演出素材取自儒家经典著作。《新台恨》取材《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以史书《春秋》为纲的《左传》更是为戏曲演出提供了不少素材。明末人莫后光为评书创始人柳敬亭的老师,莫后光以“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为说话的理论。《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故事题材体现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道德规范。二、借鉴儒家思想传播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儒家“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使儒家思想传播的淋漓尽致,借鉴儒家思想优秀的传播经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客服一些困难,实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建立健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体制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并非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及形势政策教育等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高校能否负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任及取得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体制与机制的保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很难落到实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在工资待遇、科研资助、职称评聘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难以调动起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制机制建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建立全上而下的宣讲教育工作机制体制和健全考核、评价与协调的机制体制。建立由高校党政职能部门牵头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通力协作的资源整合机制,促进传统媒介传播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相结合,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学生中间,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思想认识。创新对教师的激励机制,通过对教师群体行为的正确引导,培养和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力,学校等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力度提供资助和支持,对取得丰硕成果的个人和团体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鼓励。[4](P.19)通过激励机制的实行和完善,使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和提升,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进程。(二)加大榜样教育力度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榜样教育同其它形式教育相比,最大优势在于榜样是真实的、可见的、生动的和形象化的,更加引人注意易于模仿,他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鲜活生动的人性结合起来通过现实生活中客观可感的具体行为对人产生影响。好的榜样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榜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这一文化精髓能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的进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先进个人或团体的示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树立不同先进榜样典型,依据社会主义建设基础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树立丰富多样的英雄模范人物,向人民群众宣传榜样所代表的正确思想、优秀精神,使之成为群众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身思想的强大动力。 [5](P.240)运用多种有效方法实施榜样教育,在实践中以调查研究、宣传鼓励、发动群众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各种宣传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学榜样做榜样的热潮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的特点和优势不容忽视,加大力度利用新媒体媒介进行榜样宣传和推广,使榜样的精神和行为得到积极的和正面的强化,促使整个社会对榜样的模仿和巩固,并发展成为稳定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习惯。(三)借助文学艺术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经典影视作品是融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美感的一种高雅艺术,使观众在艺术欣赏的熏陶下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通过电影、歌曲、戏剧等为主的文学艺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大众生活,引起民众广泛兴趣,增强民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经典影视作品将广大观众带到那些火红的年代,用鲜活的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人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国家独立与解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们幸福安康奠定基础。《恰同学少年》、《井冈山》等红色革命经典电视连续剧让中国人民深切的感受到不屈不饶的革命精神和中国革命领导人探索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经典影视有着巨大的教育魅力,加强对公民影视艺术教育,不仅要提高影视的质量水平,而且应充分利用影视的教育魅力,推进影视艺术教育走进学校教育之中,将其纳入到当代基础教育框架内,进而更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参考文献:[1]刘丽丽.孟祥滨.中国古代私学管理对当今教育的 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2).[2]贺科伟.蒙学读物与汉代儒学传播[J].文学界,2012,(2).[3]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4]乐容胜.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探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3).[5]杨婷.榜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J].河南师范 大学学报,2010,(1).[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