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节能减排策略的应用
赵翠云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和低碳理念。在此趋势下,建筑给排水施工能源消耗问题也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相应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要求。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能够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绿色环保水平,因此在低碳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工程节能减排策略得以在各个环节应用。为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节能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章通过对建筑给排水施工过程中,能源消耗和节能减排问题的研究分析,探讨节能减排策略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低碳理念;建筑给排水;节能减排;策略;应用
文章编号:2095-4085(2019)03-0134-01
1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能耗问题
1.1水供应及给水系统环节能耗问题
建筑给排水施工过程中,造成水系统超压出流问题,同时建筑给排水系统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使得建筑用水的隐性浪费,并且具有难发现的特点。建筑给排水水供应系统中,负责日常用水供给,但是建筑中缺乏相应的加热设备,也存在加热设备与水源相距较远的情况,由于用水需要从水源处运输至用水建筑处,因此很容易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热量损耗。
1.2排水系统环节
房屋建筑中,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共同组成了水循环系统。如果排水系统由于设计问题,安置问题,材料质量,工程质量问题等,都可能造成渗漏,同时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给排水管网部分出现问题时,需要进行及时的整修,一旦耗费较长时间,也会造成水源浪费。
2节能减排措施的具体应用
2.1水泵设备的选择与更新
建筑工程中水泵设备为供水排水提供动力,供水过程中一般借助水泵将水位拉高,在自高而下进行供水。供水过程需要对水压进行控制,这就要求加装减压装置,达到稳定水压保证水泵持续工作的效果。在水泵设备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变频可调速的水泵设备,功能稳定,使用更加灵活。在水量变化时,可以通过运行速度的调节和开关次数的调节做到对水流水压的合理控制,同时还能够控制电能消耗。因此水泵设备的选择与更新能够有效实施节能减排。
2.2合理运用城市水管网压力
一般建筑可以通过城市水管网压力进行给排水的调节,以提高给排水效率。高层建筑可以进行加压供水,将进水装置安装在储水设备中,通过水泵实现增压。运用城市水管网压力实现节能减排。具体措施的应用,需要根据城市水管网压力大小情况,建筑物特征等具体情况分析确定。进行建筑分区供水,在建筑上方采用水泵增压,与此同时,将水泵与下阀门连接,实现城市水管网水压的利用。一旦城市水管网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阀门实现水箱供水。合理的运用城市水管网压力能够有效做到节水效果。
2.3提升建筑给排水设备质量
镀锌钢管是建筑给排水管材的普遍选择,但是长久而言,其容易受到锈蚀,污染水质。如果管材管口部位遭到锈蚀,则容易出现渗漏问题,造成其他问题,水资源也会受到浪费。因此,在给排水管材设备选择时,要注重质量和功用。例如,PPR管,PVC管等等。这些管材不仅具备坚固耐用的特点,还不易被腐蚀,是更为合适的管材。
2.4优化建筑给排水供水系统
建筑物供水系统的设计受到供水水量要求和建筑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建筑实际情况进行供水系统设计。一般主要分为垂直并联供水(高度小于100m)和垂直串联供水(高度大于100m)两种。供水系统各个分区净水水压应在0.45MPa以下,并在水表位置加装调压孔塞,以避免出现水压超高引发水流增多现象。
2.5做好节水计量与控制
建筑给排水节水计量和控制方面,首先要进行实时计量,保证监控设备的持續运行。监测的主要内容为水压和水流情况,自动调节储水水位及水温情况等等,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进行调节控制。做好节水计量和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稳定控制给排水系统中的水量,水位,水质等情况,确保无渗漏污染情况,确定水压稳定的同时,保证水资源质量。
2.6优选热源、热水系统,做好温度控制
通过对各类余热、废热、锅炉蒸汽热的利用,做到热源优选。热水系统中要采用-致的冷热水系统分区,保证建筑物配水点水压趋于-致。此外,建筑物冷热水供应的需求可以通过冷热水管道铺设使冷热水有效循环来满足。
建筑物冷热水管道本身实施了一定的保温措施,合理运用并设置回水管道和环泵设备,做好温度控制,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供水情况,尽可能的进行节能减排。
3结语
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都有多方面的影响。所在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都需要对节能措施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低碳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工程要想做到节能减排,需要不断优化布置,提升设备管材质量,优化给排水供水系统,合理运用城市水官网压力等等,通过全过程的合理控制,尽可能的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做到节水节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刚.关于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的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8):230.
[2]张雷,孙治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0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