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的儿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不同

    邓子谦 雷雳 编译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父母总会让身为孩子的我们在长辈面前表演一些节目,或唱歌或背书。每当这个时候,有许多小孩子选择躲在大人身后,其中原因往往不是不喜欢长辈,而是单纯地觉得害羞。在心理学领域中,研究者将儿童的害羞归于某种气质,认为其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基因所决定的。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害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显著差异。针对相关研究,陈欣银教授进行了梳理,并呈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如东亚地区),害羞被认为是一种可爱的特点,父母对孩子害羞的态度更为积极、包容。例如,泰国父母不会担忧孩子太害羞以致影响以后的发展。此外,同伴对害羞儿童的评价也更为积极,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接纳行为(如一起玩耍)。这一结果表明,害羞的儿童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不合群”的可能性更小。这可能是因为,集体主义文化对儿童害羞更为包容和鼓励。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当儿童表现出害羞的行为时,能够得到环境给予的积极评价,而这种积极反馈会让儿童认为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好的”,应该维持并发展这种行为。

    而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如欧美地区),儿童的害羞行为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父母对待孩子害羞的态度更为消极,表现出更多的失望和拒绝行为。同样,同伴对害羞儿童的态度也比较负面,表现出更多的拒绝行为(如否定和忽视)。害羞的行为并没有被个体主义文化所接纳,害羞的兒童在长大以后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适应问题。

    但是,个体主义文化依然会对害羞行为的发展产生影响。当儿童获取到对他们害羞行为消极的反馈时,他们会尝试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规范。换言之,环境不喜欢“我”害羞,那么“我”就试着不那么害羞。正是这种环境氛围的不同导致了东西方儿童在害羞气质上的差异。

    环境氛围对害羞态度的差异还影响了儿童日后的生活体验。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害羞的特质有利于团队合作,害羞的个体被认为有更高的领导能力。同时,儿童的害羞还能够正向预测其自我价值感和教师评定的学业能力。但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害羞的儿童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产生较低自我价值感、孤独感和对社会的不满意,这可能导致以后的适应性问题。

    综上所述,害羞作为儿童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完全由生理因素所决定的,而是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害羞并不会阻碍儿童的成长发展,反而能够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但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害羞可能会使儿童经历更多的消极生活体验。

    资料来源:

    Chen, X.(2018). Culture, temperament, and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Review, 50, 42-53.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