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范秋萍,张丽
摘要:《中国近代史纲要》是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本门课程教学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实践教学不足,不利于培养即能掌握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即能掌握方式方法,又具有创新意识;即有较强专业技能,又具备较高道德修养的综合性人才。为此,本文针对《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阐述,挖掘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 实践教学;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政治渗透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其教学方式大多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实践性教学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增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将实践教学作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落实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具体体现,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加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总是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遵循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是理论“内化于心”的重要手段,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史实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二)加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现代高等教育正由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与高等院校整体实践教学改革的大环境相符合,是高等教育的切入点,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三)加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亲自去认知和践行,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于心”,进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外化于行”,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实践活动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离不开实践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更加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特征。
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已初步开展,但与专业学科实践教学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亟待解决。
(一)学校教学管理上存在问题
1.存在认知误区。当前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这样的课应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费时费力而无实用价值。
2.经费投入少。目前高校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经费投入少,一些高职院校甚至连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经费都没有,严重制约着《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3.缺少制度保障。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但由于实践教学相关的制度及质量评估体系尚未健全,致使实践教学工作仅有一个大致的指导方针和分工,具体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二)教师授课上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在教师培训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
1.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思想,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没有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和提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而仅仅是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考量。
2.实践教学内容重复和模式老套。教师在选取实践教学方式上一般热衷于容易组织,需要经费少的一些模式。诸如:观看影音资料、辩论赛、专题讨论等。这样的组织方法单一,缺少时代感,不能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相联系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会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3.教学组织形式不适合实践教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在各高校中基本采用“大课堂”形式。对于这样的教学形式进行实践教学难度颇大。一方面,师生比例悬殊,使之无法进行有效地、充分地沟通,学生的疑惑得不到及时疏导,其实践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人数多,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生认知上存在问题
1.学习兴趣不浓。部分学生受当前一些激进的社会思潮影响,认为《中国近代史纲要》内容过时,对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再者,当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往往把学习重点放到专业和各种资格考试上面,忽视了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认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可有可无。
2.存在错误认识。部分学生只是比较喜欢《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减压的“自由活动”,忽视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三、《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分析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要针对不足,进一步加强《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
高校教育理念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除保证理论教学之外,各高校应建立由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院系共同组成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以保障《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持续开展。
教师育人理念应由知识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师在《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鼓励学生更多的去观察、思考、探索。通过培养“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对综合型人才需求。
学生学习理念应树立综合发展理念。现如今社会需要的是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科学学科的学习。因此大学生应树立综合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
(二)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
健全管理体系。要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学目标与任务确定、时间安排、教师配备、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划拨以及后勤保障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防止实践活动的随意性,确保实践教学保质保量地进行。
完善学生考评体系。学生成果考评与实践过程考评相结合,重在实践过程考评。学生成果考评主要以调查报告和撰写论文为主,这样的考核形式只能评价其结果。实施实践过程考核,即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参与度、态度、个人感受、表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两者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可以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避免表面应付、敷衍了事问题。
加强教师指导作用考评。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能力不强,需要指导教师的培训指导。通过加强教师指导作用了考评,进而督促教师指引大学生较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加强对相关部门考评。《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完成需要各个部门默契的配合,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对相关部门的配合程度进行考核评价,并把考评结果纳入年末各项评比中。
(三)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
优化课程内容。《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应统一考虑、系统设计、前后衔接、相对独立、逐步提高。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方式。打破单向的说教式授课,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增减、重组、精化、提炼”,课堂要以真切的对话交流、生动的现身说法、真实的社会案例进行有说服力的教学,进而启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分辨主流意识和支流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自主感知、理性认知的能力。
(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中的、比较常态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比如:观看历史影片,辩论赛,演讲等。通过一些易于课堂操作的形式,进行理论学习的扩展与外延,在深化和巩固知识的同时,通过参与获得新知与体会。
考察性实践教学。是在每个学期里,集中一段时间,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的专题实践教学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战役纪念馆、博物馆等,通过实地参观考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考察报告或小论文等。
体验式实践教学。是指利用学校假期指导学生进行的社会活动体验,如:参与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力,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真正的参与其中,体会社会生活,实现对社会的服务与奉献,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东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 体系”[J].红旗文稿,2011,(12).
[2] 方红萍.历史因人物而生动——新课程背景下以 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教育初探[J].浙江教育科学, 2007,(6).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 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 号)[Z].2008-09-23.
[4]武汉大学德育教研室.高校德育应如何迎接知识经 济的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 ,(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