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柔性翻译历时分析

    杨善睿 胡伟华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官方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报告,是政府向外界传达政策,阐述观点的政治性文件。本文从“柔性翻译”的角度出发,剖析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官方英译文本,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柔性翻译”方式进行系统性实证研究和历时分析,以期为中华学术外译及政府外宣翻译的政治策略提供参照与借鉴。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柔性翻译;顺应论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052-05

    1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情况研究概述[1]

    《政府工作报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层面。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其英译本的翻译直接关系着国际社会对我国政治主张和发展规划的了解。史洁(2017)基于目的论,分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目的论视角下忠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增译法等其他翻译方法的体现[1]。徐晓晔(2019)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论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翻译策略,为外宣材料提供借鉴[2]。李灵(2015)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认为其文体的翻译应遵循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3]。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也算作学术翻译的一类,而学术翻译本身就有其难度,它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领域[4]。孙秋云、黄健(2014)指出,当前的学术翻译存在各种问题,如翻译态度的问题,理解层面的问题等。学术翻译本应区别于一般的翻译工作,它不仅仅是一个翻译的过程,严格地说,学术翻译是一个再研究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中英双语的使用,更要注意跨文化的理解,增加各学科的涵养[5]。郭庆民(2017)主张,译作不仅应该忠实地传达原作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充分意识到原作铺陈知识的语言和语篇结构特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深层逻辑语义关系,忠实地再现隐藏在原作文字背后的陈述知识的角度和意识形态视角,传达原作者的社会政治意图[6]。

    因而,笔者认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有其必要性,有助于国家形象的树立和外国友人对于中国的了解。故本文就其中的“柔性翻译”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和历时分析,以期为中华学术外译及政府外宣翻译的政治策略提供参照与借鉴。

    2柔性翻译策略的提出

    比利时学者维索尔论(Verschueren)(1999)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一书中系统化地提出了“语境顺义理论”。语言使用者能够在语言使用中进行各种恰当地选择,主要是由于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以及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是指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系列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使用是依据一定理论根据语境所做出的灵活选择;顺应性是指语用者通过对语言进行选择,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维索尔论提出了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语言语境顺应包括语音,句法,语义等片内衔接以及文体风格等篇际制约层面的顺应[7]。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少不了翻译家的努力。作为跨文化沟通的使者,在翻译时,应采用“柔性”的翻译方式,帮助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将中国的理念更好地传递给世界,使其更好地被接受,理解和认同。此外,目标语的语言规范、社会文化适应性以及对译入国国家治理体系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柔性翻译通过语言语境顺应,交际语境顺应和文化语境顺应三方面的语境顺应以及释义,归化异化渐变等翻译方法,达到译语的“柔性”,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3语料选取及研究方法

    为探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对外翻译的科学性、有效性,提高政府工作报告外译本的域外接受度,阐释中国发展理念。本研究选取2015—2019年历届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官方英译本为语料进行“柔性翻译”方式验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官方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报告,在传播中国文化和政治理念的层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统计,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語料中,中文字数共98193个,英文字数共79378个。中文句对数共2782个,英文句对数共3464个。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方法,运用AntConc语料索引软件以及2013版Word和Excel检索、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官方英译本中纳入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柔性翻译”处理方式,并对统计结果以顺应论为参照进行分析解读。依据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Verschueren)顺应理论中关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分类以及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关于文化语境顺应的分类,从十个不同维度设计了两套标注方案,分别按照年份进行文后标注。第一套按照顺应理论的十个维度,即语言语境顺应:语音顺应(a1)、句法顺应(a2)、语义顺应(a3)、文体顺应(a4);交际语境顺应:社交世界(a5)、心理世界(a6)、物理世界(a7);文化语境顺应:源语文化(a8)、译语文化(a9)文化间性(a10)进行研究和标注。第二套按照“柔性翻译”方式,即直译(b1)、释译(b2)、句式分合(b3)、句式转换(b4)、零翻译(b5)、增译(b6)、省译(b7)及归化异化渐变(b8),对《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中符合对应“柔性翻译”方式的语言形式进行标注。最后,根据标注结果进行《政府工作报告》的历年分析。

    4统计结果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向外界传达政策,阐述观点的政治性文件。一方面,它是帮助我国公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突进。数据统计从顺应维度,翻译方法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历年分析。

    4.1顺应维度的历时分析

    顺应的维度主要由语言语境顺应,交际语境顺应和文化语境顺应三方面组成。通过对顺应维度的历时分析,笔者共发现2923处顺应。(见表1)

    4.1.1语言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顺应主要由语音顺应,句法顺应,语义顺应和文体顺应组成。同时,这也是顺应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柔性翻译正是通过语言语境层面的顺应,来实现翻译的通顺和美感。并为交际语境的顺应以及文化语境的顺应铺设道路。

    (1)语音顺应。语音顺应就是认清两种语言之间的语音差异,翻译为译入语读者普遍接受的语音形式。政府工作报告有其固定的模式,行文相对严谨,笔者未在2015—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归属于语音顺应层面的翻译。

    (2)句法顺应。汉语使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意思,而在英语使用过程中,句意的实现往往通过逻辑连接词来完成。句法顺应就是认清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差异,翻译为译入语读者普遍接受的句法形式。经笔者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句法顺应有352处,约占所有顺应方式的12.3%。

    在历年间,句法顺应占比约为6%~23%不等,总体上保持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占比最大,约为23%。这表明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译者注重对句式的调整,使译文更符合表达习惯。

    例1: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英译:However, under the firm leadership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ead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ll our people have worked together as one, surmounted difficulties, and accomplished the years main target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因而在译成英语时,应添加连接词使其更为连贯。例1中连接词“However”的使用使前后句子形成鲜明对比,从句法上顺应了目标语语境,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其前后逻辑。

    (3)语义顺应。语义顺应是为了把源语的意义准确表达出来,这种顺应可以用借喻、转喻、换喻等比喻方式对源语中的某些概念进行表达。经笔者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语义顺应有41处,约占总数的1.4%。

    在历年间,语义顺应出现的次数都相对较少,为5~13次不等,且其出现频率随着时间变化有波动的趋势,但总体趋于稳定。

    (4)文体顺应。文体顺应指的是在翻译时尽可能体现源语文体风格以便交际。《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许多极具特色的政治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等。翻译过程中需注意转换一边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经笔者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文体顺应占比最大,为2140处。

    在历年间,除2015年外,2016—2019年间,其出现次数均超过400次且有上升趋势,说明在翻译时,译者大量运用文体顺应,提高中国文化认可度。

    例2: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

    英译:First,?business tax will be replaced with VAT?in all sectors.

    “营改增”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将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以减少重复征税。此处对于专业术语的翻译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向读者展现了缩略语完整的文化内涵。

    4.1.2交际语境层面

    交际语境顺应由社交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的顺应和物理世界的顺应构成。同时,这也是顺应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交际语境的顺应实现交际目的。

    (1)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的顺应主要在于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等对语言使用造成的影响。经笔者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社交世界的顺应有40处,约占总数的1.4%。历年间总体趋于平稳。

    (2)心理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顺应包含性格,情绪,愿望,目的等情感类的因素,可分为消极心理顺应和积极心理顺应。翻译时应认清两种语言之间的心理世界差异,翻译的文本力求符合译入语读者普遍接受的心理世界,增加理解度。经笔者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心理世界的顺应有41处,占比较少,约占总数的1%。

    在历年间,心理世界的顺应的出现有逐年上涨的趋势,且在2019年,达到峰值13次。说明译者试图减少两种语言在心理世界的差异,使得译文更易被理解。

    (3)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包括译者周围的人、事、物以及事件。译者翻译时应认清两种语言之间的物理世界差异,翻译的文本力求符合译入语读者普遍接受的物理世界,从而辅助交际。经笔者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物理世界的顺应有15處,占比较少,约占总数的0.5%。

    在历年间,物理世界顺应的出现次数逐年递增,说明译者注重物理世界的顺应,调整语言,帮助实现交际的功能。

    4.1.3文化语境层面

    文化语境顺应由源语文化的顺应,译语文化的顺应,和主体间性的顺应相组成。通过不同的文化语境,顺应其差异,才能更好地在文化的层面实现交际。

    (1)源语文化的顺应。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习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二是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经笔者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源语文化的顺应有24处,占比较少,约占总数的0.8%。

    历年间,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译者在翻译时,较少的顺应源语文化,而更多向译语文化进行顺应。

    (2)译语文化的顺应。译语文化的顺应主要是指翻译中对译语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译语的接受度。经笔者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译语文化的顺应有114处,约占总数的4%。

    历年间,译语文化的顺应的出现呈现波动且上升的趋势。说明译者在翻译时,更多地倾向于读者所接受的文化进行顺应,提高译文的读者接受度。

    (3)文化间性的顺应。文化间性的顺应指克服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强调主体客体的共在和主体间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它也表现出文化的共存、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等特征。经笔者统计,2015—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符合文化间性的顺应有95处,占比较少,约占总数的3%。

    在历年间,文化间性顺应逐年上升,说明译者力图克服文化间的差异,提高《政府工作报告》的接受度。

    例3: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创新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

    英译:At the same time,?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been injecting new impetus into economic growth, an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has been gained in

    developing new ways of conducting macro regulation.

    本例中,“改革开放”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后,被外国读者所接受和熟知,所以翻译时考虑到文化间性,在此处用直译直接翻译出其内涵,避免歧义。

    顺应的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更倾向句法顺应,文体顺应以及文化间性的运用。在概念的阐释上,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又增加源语的接受度,实现交际目的。

    4.2翻译方法历时分析

    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释义,句式分合等8种。通过对翻译方法的历时分析,笔者共发现3063处。(见表2)

    (1)直译。直译就是逐字翻译,即在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译者字对字地或者句对句地进行源语(SL)与目的语(TL)之间的转换和翻译活动。在2015—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直译214处,约占总数的7%,译者通过直译,不改变源语言的意思,更客观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历年间,直译的出现次数呈波动性且略有下降趋势。

    (2)释译。释译的翻译有一定的自由度,无须字对字翻译,在原文思想和作者观点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对原文有所补充和解释。在2015—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释译239处,约占总数的8%,译者通过释译,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言所传达的意思,从而帮助交际。

    历年间,释译这种翻译方法的运用呈逐年上升的趨势,在2019年达到顶峰,为64次。这说明,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本进行补充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

    例4:我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英译:China is at a crucial and challenging?stage in its own development endeavors, and there are many salient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in the economy.

    本例中,“爬坡过坎”生动阐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状态,简洁凝练,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但在翻译时可能会增加理解难度。此处运用释义的翻译方法,对“爬坡过坎”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完整阐释了其内涵,增加其接受度。

    (3)句式分合。句式分合指按照翻译目的的需要,对句式进行拆分、组合。在2015—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句式分合23处,约占总数的0.7%,译者通过句式分合,重塑句子结构,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历年间,句式分合这种翻译方法的出现总体较少,且2017和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未出现。其余年份出现次数均较少。

    (4)句式转换。句式转换指按照翻译目的以及目的语句法、语法、表达习惯等的需要,对句式进行转换,如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疑问句与陈述句之间的转换等。在2015—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句式转换2127处,约占总数的72%,是运用最频繁的翻译方法。译者通过句式转换,将源语言向目标语的习惯转换,提升读者理解度。

    历年间,句式转换这种翻译方法的出现较多,其出现次数总体平稳且略有波动,五年间均出现400余次,说明“句式转换”仍是译者最常用的翻译方法。

    例5: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英译:A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will be established.

    本例中,将原文中的主动句转换成了被动句,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5)零翻译。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第二层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在2015—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零翻译66处,约占总数2%,运用得较少。

    历年间,零翻译这种翻译方法的出现次数较少,除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外,均没有出现。

    (6)增译。增译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添补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在2015—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增译93处,约占总数3%,运用得较少。

    历年间,增译这种翻译方法的出现呈波动,且有下降趋势。

    (7)省译。省译法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在2015—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省译40处,约占总数1%,运用得最少。说明译者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减少了删减。

    历年间,省译这种翻译方法整体应用较少,呈下降趋势。

    (8)归化异化渐变。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对立統一,相辅相成,现实的翻译中大多为归化到异化或者异化到归化的渐变翻译。在2015—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归化异化渐变121处,约占总数4%,译者通过归化异化渐变,给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创造条件。

    历年间,归化异化渐变这种翻译方法整体应用不多,但呈逐年上升趋势。

    例6: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

    英译:We will push ahead with the?Belt and RoadInitiative, carry out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initiative, an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在本例中,“一带一路”的翻译充分体现了归化异化演变的翻译方法,采用了译语读者习惯方式传递原文信息。

    翻译方法的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更倾向于归化异化渐变、释译、句式变换等翻译方法。从句子表述上更加迂回自然,注重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

    5总结

    总体来说,通过对2016—2019年五年间政府工作报告的语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翻译更加趋于柔性,卓有成效的消除了目标语受众对中国文化的隔阂和对我国政府文化渗透的芥蒂,帮助了中国文化的渗透和“走出去”。

    参考文献

[1]史洁.目的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翻译: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7(5):48-52.

[2]徐晓晔.生态翻译学角度论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J].海外英,2019(6):45-46.

[3]李灵.功能翻译理论下的政府工作报告翻译: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9): 146-148.

[4]吴文安.学术翻译之难:以本雅明《译者的任务》选段为例[J].中国翻译,2014(3):121-125.

[5]孙秋云,黄健.当前学术翻译的若干问题及其新机遇[J].编辑之友,2014(2):26-30.

[6]郭庆民.从批评话语理论的核心理念看英汉学术翻译[J].国外理论动态,2017(3):116-125.

[7]胡伟华.新编翻译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6.

    (责编:王锦)

    基金项目:顺应理论视域下《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柔性翻译策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S202010709005)

    作者简介:杨善睿,女,江苏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通讯作者:胡伟华(1969—),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传播、高等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