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黄子钰
一、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学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人们很早就发现,学科融合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科融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创造性思维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多学科融合能突破单学科思维方式的束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学科融合”的实践早已有之。
核心素养概念从诞生开始就注定要“学科融合”,从其概念来看,“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所谓‘跨领域(transversal),是指素养在学校中表现为跨学科性……”(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由此可知,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学习的密切关系。
2017版高中语文课标提到“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几种学习方式都很方便进行学科融合教学,这无疑是给语文学科融合教学指明了方向。
综合上述信息,基本可以推定,核心素养的落地,必然需要跨学科的学习,学科融合教学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从三个学科的2017版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表述来看,语文学科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融合是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的。
语文学科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1.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与政治学科融合教学探索
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方面的融合尝试主要在语文作文方面。“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作文表面上看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但内核实质上有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下面这篇作文题目,训练的不仅是语文的作文,也是政治学科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的座票。到南充后,老人被座位的主人请了起来,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女生,老人女儿恳请她和母亲挤一挤,遭到拒绝。老人女儿挽扶着母亲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这时,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生委屈的回答道:“坐自己位置错了吗?”感觉委屈的女生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此事经华西都市报报道后,不少网友投票并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两万多个网友中,有不到500名网友觉得女生拒绝和老人挤着座有点不近人情。更多的网友说座位主人没做错;动车不是公交,公交你买了票未必有座,动车坐票可是要花坐票的钱买的啊,花钱买了坐票,让不让是自己的权利,不让无可指责;老人女儿有点道德绑架。
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和对这种现象的质疑,你有什么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在这道作文题中,思考“动车上让不让座位”这个问题是要用上辩证思维的,同时还需要情理法上作出选择。学生不仅要思考“动车让座”有别于“公交车、地铁让座”,而且要思考“权利”和“道德”、“法律”和“情理”的关系;更进一步还得思考“让”与“不让”的辩证关系。在作文训练中,类似的题目很多。
再看下面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幾十名同学在农田里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水稻,打谷子,锄地……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这一片金灿灿的稻谷于今年4月栽种,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迎来了大丰收。同学们说:“这是我们自己种的,现在自己来收割,感觉特别有意义。”自2006年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种田课”就已纳入必修课程。
材料二:近日,白岩松在未来教育大会上做了题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与更全面的人》的演讲。他说,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并行,同时这个教育标准还要做些适合新时代的“补充和改变”。比如,过去的“劳”,强调的是劳动,同呼吸,共命运,要学工学农;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的“劳”,当人工智能都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要拥有新的劳动的概念,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生在这道作文题目中,思考的是“德智体美劳”和“种田课(体力劳动)和智慧劳动”的话题,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几乎都涉及了。
无论是思辨争论类的作文题,还是辩证关系的作文题,或者是价值观引导类的作文题,语文作文的表达训练,需要有政治学科的政治认同、科学求真的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精神。可以说,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离不开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政治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教学探索
语文学科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本身就是历史学科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但核心素养不是泛化的知识,所以严格意义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教学是不包括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的。
语文学科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和历史学科素养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融合主要还是体现在作文中。
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强调的是就事论事,就历史论历史,要在特定的时空里评论历史;史料实证强调的是有理有据的论证;历史解释,强调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可以体现在站在家国情怀的高度上思考问题、现象。这些在语文学科作文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里,都能融合使用。
且看下面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世纪80年代,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他们发愤图强,为国家带来新气象。
20世纪20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他们赴汤蹈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一批批留学生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建设,创造无数奇迹。
20世纪80年代,大量中国青年远赴海外,谋求发展,书写别样人生。
21世纪,出现留学生“归国潮”;同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与你的同龄人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初看这些材料,还以为是历史题目。这道作文题,需要思考“留学与归国”“时代与青年”的问题。对“留学与归国”方面的思考,需要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方面来分析评论,不同时代,留学和归国的原因、动机、背景不尽相同,结果、影响和意义价值也有所不同。對“时代与青年”的思考,则需要从“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方面来分析评论。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同时,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也会因为作文题目材料的具体情况而涉及。
总之,作文题目材料属于哪一学科方面的内容,语文学科就需要与哪一科进行融合思考,如果涉及到多个学科,需要多个学科的融合。2018年高考结束后,有人评论全国一和全国三卷的作文题,说这两套卷的作文题是文科综合老师命制的;全国二卷的作文题是物理老师命制的。这个评论看似笑谈,但却反映出一个事实,就是语文学科与政治历史学科的融合、语文学科与其他科目的融合已然呈现在高考题目里,这种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
在教育部2019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2019年高考命题……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地落实,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这段文字中的“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地落实,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在提醒我们:进入新一轮高中课程,核心素养的落地,会通过高考的方式倒逼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科融合教学为核心素养而备,核心素养为学科融合而来。
[作者通联:南宁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