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成因分析
沈洪艳 王闻琦 张国福
摘要 本文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表现为切入点,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长春市7所民办高校教师进行调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的成因。进而提出应对职业危机策略,对有效缓解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提升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提供依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职业危机 应对策略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应对策略研究-以长春市民办高校为例>(课题批准号:ZD17195)。主持人:沈洪艳。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100
随着人工智能的强势来袭,很多职业都感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人工智能在知识储备量、知识传播速度、对知识的基础性分析以及教学教授手段等方面表现得比人类教师优秀的多,它会同其引发的教育变革一起对教师职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较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缺乏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等问题,职业危机感也更强。在新的信息技术冲击下,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危机成因有哪些?职业危机是否会发生新的变化?教师对此感受如何?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危机?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样本情况描述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23份,回收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95.1%。受访的117名民办高校教师人群中,年龄主要其中在30-40岁,占比48.7%;女性教师占比是男性教师的2.25倍;学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占比59.8%,其次是本科,占比29.9%;职称主要集中为中级和高级两个层段,其中中级职称占比41.9,高级职称占比40.2%;在岗位分类上,理工类专业课教师和文史类专业课教师占比最高,分别22.2%和18.8%。二、教师对人工智能持有乐观开放态度
(一)教师并不担心来自“人工智能”的威胁
从回答“您认为人工智能是否会‘冲击教师职业”的结果来看,多数教师都很自信,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工作,但是不能完全被取代。究其缘由,是由“人”在教育中独特的作用所决定的。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是在于文化传承和情感关怀以及教书育人的作用,这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未来教育最主要目的是“育人”。在创造性的教学和人的“个性化”教育、性格塑造上,“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办法实现。
(二)教师对“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接纳度
在“能否接受人工智能充当教师角色”的态度上,普遍持歡迎态度,接纳度可以达到44.4%,而持有“无所谓”态度的占比超过了30%。
表1:您是否接受人工智能充当教师的角色
(三)教师能够主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
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人工智能”都已经步入“人类世界”,面对这“人工智能”的冲击,民办高校教师在应对的态度上基本能达成共识。教师们能够积极找寻与新技术的融合点,努力掌握新技术为我所用,大多数教师都能树立危机和改革意识,面对新技术只有极少数教师不想做出改变。三、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归因分析
(一)传统因素依然是职业危机的主基调
“人工智能”一路高歌猛进冲击着各行各业的原生结构,正当很多领域的从业者担心被机器人取代时,民办高校教师则显得从容和淡定。从调查问卷所反馈出来的也结果印证了上述结论。在“您觉得现在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这一问题中,共设置了9个压力源指标,分别为“工资待遇没有达到预期”“工作环境差”“科研能力不足”“对教师的考评不公正”“没有发展前途”“工作不稳定”“人际关系复杂”“职称或学历层次低”“担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在可以在9个指标中进行多项选择,然后按照指标被选择的比率由高到低排序,这样便可清晰地看到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成因的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通过分析得到了如下数据(图1)。
数据表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成因既有传统因素又有新兴因素,传统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学校的薪资待遇、科研能力、个人前途、工作环境等四个方面的担忧和焦虑。
目前,传统因素依然是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的主基调,“人工智能”虽然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危机,但是这种危机处于次要位置,教师的职业危机也并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人工智能为教师带来了新的担忧
教师职业危机除了传统色彩之外,还有浓重的时代基调,也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增添了新的变化。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能感受到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对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革新感到不适和焦虑”和“担心和机器人‘共事时,人机磨合产生的各种问题”两个方面。
表2:您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校教师会产生哪些新的压力?对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革新感到不适和焦虑
表3:您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民办高校教师会产生哪些新的压力?担心和机器人“共事”时,人机磨合产生的各种问题
“人工智能”虽然尚未构成教师职业危机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次要威胁很有可能演变成主要威胁,所以这个“新兴因素”不容忽视,解决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必须要从“传统”和“新兴”两个层面入手,为教师成长的道路肃清障碍。四、应对职业危机的策略
(一)教师制定完善的自我发展规划
1.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角色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成“陪伴者”“管理者”“监督者”和“答疑者”。在未来教育中,教师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工智能与教学的结合,所以教师要融合虚拟现实,构建新型教学形态,还要善于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课堂,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性辅导。
2.教师要寻求与人工智能优势互补
人工智能确实为教育带来诸多优势,比如在知识的贮备量上、知识传输的速度上以及教学教授的方式途径上都要优于“人”,但是人工智能缺乏“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这也注定了它不具备情感特质,教师既要清楚人工智能的优势,又要掌握其弊端,知己知彼,才能运筹帷幄。项贤明教授谈到未来教育发展时,也认为“智能时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人性为王的教育,情感与德行等人性特有的品质应当受到极大的重视”。因此,教师要将道德和情感教育传递作为重要使命。
3.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教师要注意自身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注意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在未来提高科研能力,运用有效的科研手段才能应对新技术时代的诸多变化。未来学生的面知识面广、个性十足,所以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应对新的教学需求的能力,从“人性”出发,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人工智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知”的体验和“智”的积累,而学生需要更多的是“情”的关怀,这是教师要努力练就的本领和能力。
(二)政府和高校应成为解决危机的第二主体
1.从政策保障上增强教师的安全感
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教师在编制、教龄和工龄计算、职称评定、业务培训、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已存在良久。所以,政府和社会应给予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教师相同或相近的认同,解决民办高校教师后顾之忧,使其大胆地投入应对新挑战中去。其次是民办高校要切实构建利于教师发展的科研体系,在薪酬待遇、绩效考核、质量评价等多个角度解除教师的担忧和鼓励,为其营造稳定的工作环境。
2.从资金保障上消除教师的顾虑
民办高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师资队伍保障机制,改善教师的薪资待遇,同时要购进教育人工智能设备,为教师与人工智能的亲密接触创造条件。加强教师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安排一定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对人员经费的使用要体现环境水平、竞争优势以及对骨干力量的倾斜。专项经费应主要体现学校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突出效益、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更要考虑当下先进教学资源的购进。五、结论
综上,“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长春市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成因以传统因素为主,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兴因素是次要成因。消解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危机,需要政府、社会、民办高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虽然民办高校的体制与公办院校存在一定区别,但是民办高校同样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民办高校教师付出了更为繁重的辛劳,建议政府从政策上保证民办高校教师在编制、教龄和工龄计算、职称评定、业务培训、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等与公办高校教师享有平等待遇,以减轻其后顾之忧。除此之外,也需要民办高校做出努力和付出,激发教师热情和激情。教师自身要主动应对教育新常态带来的冲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