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市河东区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区 治理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谢忠平
城市社区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交叉与结合的空间,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源头,领导基层治理也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近年来天津市河东区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从治理体系、组织架构、多元参与、基础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改进,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特点的以基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一、建强“一个轴心”,突出政治引领,加强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
社区治理,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只有坚持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责任,才能保证社区治理的前进方向和价值目标。河东区委切实担负起社区治理创新的领导责任,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以提升城市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使城市基层党组织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强化党的政治引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为此,河东区委成立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同步,调整优化街道内设机构,成立党建办和党群服务中心,充实党建和社区治理的人员力量,在社区全面推行“一肩挑”和“两委”交叉任职,建立1100多个网格党支部,发挥楼栋党小组的“连心桥”作用,直接让党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通过“区委—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党组织构成一条领导核心轴,形成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线、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合力,实现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
二、抓好“二级共建”,发挥组织引领,构建社区治理的多元格局
河东区适应多元合作的现代治理要求,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推动条块融合,健全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制度,健全社区治理的扁平化体系,构建社区治理的多元格局,有效解决了社区治理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的难题。一方面在街道层面推行“大工委”。区委向驻区单位发送邀请函,邀请81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以街道党建联席(扩大)会议为平台,推动辖区单位围绕街道党工委转,盯着难题办,发挥优势“各显神通”。另一方面在社区层面推行“大党委”。河东各社区共吸收75名社区警务站、业委会、物业公司、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员负责人、在职党员,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议事会议、民情恳谈会,联合开展结对帮扶、志愿帮扶活动。据统计,2018年河东区通过推动街道社区党组织架构重组,推行“1+1+N”共建活动,引导各类组织赴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政策宣讲、义务出诊等各类活动,共同解决了事关社区居民群众的污水跑冒、电路维修、草坪绿化等各类难题132个,为群众办实事1447件。社区党组织为兼职委员单位开展各类问需服务69次,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引领作用,凝聚团结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使社区治理实现由“独角戏”到“大合唱”的全面转变。
三、强化“三个保障”,推行要素引领,夯实社区治理的基础支撑
河东区坚持资源力量等要素下沉,强化社区治理的基础保障。一是强化素质保障,实施“领头雁”培训工程,举办4期党(工)委书记、社区书记、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招聘社区工作者259人,提高城市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履职能力。河东区推行“1350”素质提升工程,即通过对1000多名社区楼门书记、300多名社区书记、50多名党委(工委、党组)书记进行全方位的富脑提能,把好“选育用管”四道关,为社区党建与社区治理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红色头雁”队伍。特别是2018年通过社区换届,大胆使用了一批30岁以下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一批挂职锻炼优秀年轻干部、一批返聘的优秀社区老书记,解决了1447件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邻里和谐与社区治理。二是强化经费保障。修订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党建工作和活动经费两项制度,设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专项资金1680万元,改造提升160个集党性教育、学习研讨、谈心谈话、文艺娱乐、健身护理、亲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持续夯实社区为民服务的基础。三是强化组织保障。为了助推基层党支部提档升级,河东区制定了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方案,按照“五好党支部”标准,以提升基层黨支部组织力为重点,突出其政治功能,将基层党支部建设内容细化为6类19项42条指标体系,使每个支部干有方向、做有标尺、评有依据。据统计,2018年,河东区共开展社区精细化治理改革试点14个,达标支部总数达到1175个,评出20个“五好党支部”、5个“红旗党支部”和8个“‘两新组织党建凝聚力工程”党支部,夯实了社区治理的组织基础。
四、健全“四项制度”,注重机制引领,提升社区治理的质量水平
河东区创新机制体制,提升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一是建立社区治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河东区成立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领导小组,制定了“1+5”文件,推行“项目清单”制度,把社区治理列为基层党组织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组织对城市基层治理领导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明确党组织书记为项目经理和社区治理的第一负责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二是完善社区议事决策机制。河东区进一步建立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和居民协商议事会议制度,健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议事、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推进社区民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是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河东区健全了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导,引导自治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区矛盾调处机制,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注重发挥市民公约、团体章程、行业规定在化解矛盾和维护秩序中的作用。在社区设立“问题墙”和“回音壁”,同时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制度,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四是建立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河东区建立了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注重考查党员干部在社区“八小时之外”的表现,增强考核评价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激励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
五、开展“五类活动”,增强服务引领,创新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
河东区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动对接人民群众多元需求,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把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寓于服務功能之中,以服务功能体现政治功能,通过开展“五类活动”来搭建多种载体平台,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社区治理中的服务引领作用。一是在区内机关党支部中开展“进社区、进楼门,认岗位、认亲戚”的“双进双认”活动,162个区直机关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认岗位328个,认“亲戚”242家,慰问帮扶困难党员群众2282人。二是社区党支部开展“亮身份、比贡献,共驻共建美丽社区”与“点亮微心愿”活动,发放“心愿卡”1600多份,点亮群众微心愿785个,使党组织的服务方式从“大水漫灌”向“精滴细灌”转变。三是在中小学党支部开展“重师德、正师风,办人民满意教育”活动,尽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四是在卫计系统党支部开展“修医德、强医能,白衣天使服务为民”活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五是在“两新”组织党支部开展“忠心跟党走、爱心献社会、真心谋发展”活动,为“两新”组织发展保驾护航。城市基层党组织通过各种服务活动实现从权力型、命令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提供服务作为领导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为其他治理主体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天津市河东区在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方面进行的大胆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更积累了难得的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虽然现代治理在治理主体上有“多元共治”的趋势和特征,但我们绝不能掉入西方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陷阱,必须毫不犹豫、理直气壮地坚持党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党建引领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轴线和政治逻辑,也是我国城市治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优势与特色所在。第二,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必须把为民利民惠民贯穿于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的始终,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增强开展群众工作本领,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作为检验衡量社区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准。第三,必须整合社区治理的资源力量。河东区的实践表明,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不是党组织的单打独斗,需要党组织利用和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价值优势、制度优势与能力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并引导发动其他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组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群策群力,处理好德治、法治与自治之间的关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需要不断改革机制体制、创新方式手段、提升治理能力与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党建由“组织引领”向“功能引领”的转变。第五,必须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能否引领基层治理,关键在于党组织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只有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切实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提高党建质量,才能发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
本文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2018年校院研究课题“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DXWTKT18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党的建设教研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