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评价的初中心理课堂管理实践研究
刘春玲
〔摘要〕心理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大环境下,作为心理教师应该更好地开展心理课,将科学的评价管理方法应用到课程中,让心理课更规范、更科学。小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团体动力效果,在其中加入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在心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促进学生的深入参与和实践。
〔关键词〕心理課;小组评价;课堂管理;课堂规则;课后奖励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7-0036-03
作为一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一直在开设心理课。众所周知,学生们对心理课是充满期待的,往往认为该课比较轻松、有趣,心理课也因此成为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很多学生因为太过放松而影响了课堂纪律和课堂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建立一定的课堂评价管理机制。在心理课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参与实践、发展自我,对心理课中学生的评价和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校将小组评价和应用行为分析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心理课的课堂管理体系中去,效果较好。
一、将班级分组,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管理
将班级学生按照课堂的要求分组,力求做到每个小组的学习成绩、男女比例、个人能力等方面比较均衡。一般情况下,班级成绩前六名的学生作为组长,之后进行Z形加人(见表1)。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组长可以由学生轮流做,也可以由教师选定。
最后那名被选的学生被称为“英雄”(有一些学生常常为小组扣分,也可将他们命名为“英雄”),教师宣布“英雄”在课堂的良好表现可以为小组双倍加分,如果违纪减分则可以减半。如果课堂任务比较难,还可以建立师徒关系,师父帮助徒弟完成任务,师父可以获双倍积分。用这样的方法促进个别后进的学生更加努力地表现,促进先进学生对落后学生的帮助。
二、建立课堂评价管理规则
课堂评价管理规则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建立。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心理课需要的课堂规则,先通过头脑风暴把大家能想到的课堂规则都写出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挑出大家认为最重要的几条(具体,简洁,可操作)。自己定的规则,学生们更容易去遵守。对于加减分规则,由学生们提出建议,教师修订完之后,学生举手通过,然后实施。
(一)确定课堂规则
1.说话请举手。
2.上课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3.眼睛看着老师。
4.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5.听老师说话,有回应。
6.如果同学发言,要注意倾听,不插嘴。
(二)确定加减分规则
加分:
1.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每十分钟一个小节,十分钟之内小组内的全体成员都在认真上课,则整个小组加一分,此为小组的基本分。一节课内,每个小组可以积攒四分基本分。每十分钟过后有一分钟休息时间,大家可以小声说话,伸伸懒腰,做做小动作。十分钟和一分钟用沙漏控制。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人为小组加1分。
3.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或学案,每人为小组加1分。
4.在此课堂上为班级作出特殊贡献的个人也有机会加1分(看机会)。
减分:
如果在课堂的四个十分钟听讲时段违反课堂纪律,直接给小组扣1分。该名扣分的学生有补救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作业优秀,或为小组作出了其他贡献,就可以补救失误(教师会努力为失分学生创设更多补救的机会)。
在评价管理系统中,加分的机会大大高于失分的机会,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正向激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如何做可以获得肯定。
(三)确定奖励制度
每个月一次总评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将获得奖励,满足他们以下要求中的一个。特殊说明:如果该小组成员在五分钟内不能为接受何种奖励达成共识,则视该小组组织有欠缺,未能准备好接受奖励,由第二高分小组接受奖励。
小组成员奖励选项:
1.找一天中午,在心理辅导室由老师请学生们喝茶聊天。
2.找一天中午,在心理辅导室享受按摩椅、放松椅、沙盘等心理设备,由心理老师专门陪同。
3.在心理辅导室进行一次团体活动,由心理老师精心设计。
4.心理老师准备一部电影,利用一堂课为大家播放。影片寓教于乐,为心理学或社会学纪录片。
5.心理老师陪伴该小组在食堂进午餐,心理老师要大声对周围的同学说一些比较夸张的话,如“这几名同学最厉害,是我的好哥们”。
6.由心理老师陪伴小组同学选一个中午休息的时间,跟大家在操场散步,老师要准备故事。
以上的课堂规则制定之后会形成书面契约,每个组长代表签字。
奖励制度让学生有了动力,并时刻督促自己。这些奖励都倾向于非物质奖励,更多是精神奖励,例如教师的陪伴、支持,学生不容易厌倦,易实行。
(四)制作相关表格,确定行为契约
做好每个小组成员的表格,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归属小组,在课堂上先进行小组建设,增进小组凝聚力。制作班级课堂评价分数随堂记录表(见表2),在课堂上使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制作一个班级课堂评价分数契约总结表,作为每个组的个人和团体的总表。这样,学生的评价管理就变得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奖惩得法、公平公正。
班级课堂评价随堂记录表每节课一份,由心理老师携带,每节课上课前,将其简要地誊写在黑板上,随时加分,学生们一目了然。时间控制由一个十分钟的沙漏进行。课堂结束时,将分数加进总记录表,该表格更倾向于对小组的分数记录。每十分钟,大家就可以看到自己良好的听课行为得到了及时的肯定,写在黑板上的那个“1分”是对大家听讲行为的奖励。学生们知道自己怎么做可以得到奖励,而且不用等很久,当下就可以看到回馈。
班级课堂评价分数契约总结表包括心理课上的规则、奖励方式、小组分数、小组每个成员的分数等,张贴在班级的公告栏里,心理课代表负责将随堂记录表的分数填到总结表中,一个月比较一次,对小组和个人进行约定好的奖励。该表格更倾向于对小组和个人良好行为的记录和奖励。
三、課后的奖励
心理教师每个月对分数最高的小组进行奖励。学生们对于奖励非常喜爱,大家最喜欢得到的奖励是中午来到咨询室活动四十分钟,喝茶聊天、做沙盘、进行减压放松等。这样的奖励成了促进小组努力进步的动力,学生往往还在奖励中就已经期待着再次获得奖励。
四、关于小组评价管理的总结与思考
应用行为分析是致力于了解及改善人类行为的一门科学,它不仅可以帮助孤独症等特殊学生,对普通学生的行为也有很好的管理和评价效果[1]。在《应用行为分析期刊》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显示正增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2]。研究对象是六名经常出现干扰或闲荡行为的小学生,变量是学习行为,因为上课的内容不同,所以分别定义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大体而言是指坐在座位上,面向适当的人或物,以及上课参与度;自变量是教师给予的关注。由一位观察者给予提示,此观察者手上拿一张小的方形彩色纸片,目标学生并不会注意到那张小纸片,如果观察者出示彩色纸片,上课教师就给予目标学生注意,如走到学生的桌旁,给予口头上的评语,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教师给予全部六名学生的后效注意产生了极显著的效果。其中一个叫Robbie的学生,在干预前的记录中平均只有25%的观察时距中出现学习行为,在得到教师的后效注意之后,他的学习行为平均增加到71%。当教师停止后效注意之后,他的学习行为平均降低到50%,但当教师再次注意他的学习行为时,他的学习行为又可以维持在70%到80%的水平,在终止对教师提示后,实验结束14周后的追踪观察结果显示,Robbie的学习行为仍旧维持在79%的水平,其他五名学生也有了比较大的进步。此研究显示,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后效注意大大改善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可是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视为正常行为忽视掉了,转而斥责或者试图惩罚那些不良行为。通过这个实验可知,这样的做法不符合科学规律。
我校的心理课程小组评价方法就是基于应用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关注和反馈,让其发展和保持;并对学生的个体和团体合作的好行为进行有规则的奖励,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做什么是被期待的,并且知道该如何去做。教师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融合进心理课堂的评价管理系统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均匀分组,将组内实力比较薄弱的个人妥善安置,通过“英雄”制度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及小组成员对他们的积极期待、认可。
2.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建立课堂规则,规则主要强调积极正向活动的加分,尽量弱化消极行为减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正向发展。规则要具体、简洁、可操作。其中,在课堂上将一节课分解成四个十分钟,每个十分钟认真听讲,小组都可以得到基本分4分。及时对听讲行为进行肯定和反馈,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维持。
3.确定奖励制度、奖励的方式、奖励的内容选项、奖励的时间等,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知道这些内容,他们的动力就会更强。在我校的评价系统里,心理课每个月进行一次总评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将会获得奖励,满足他们的一个要求。
4.制作细致科学的记录表格,其中包括小组分组表、课堂得分记录表和班课堂评价分数契约总结表。这些表格的使用会使评价更加规范、有据可查,而且具有可视化和激励作用。
5.课后按规定时间及时奖励,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快乐。
6.每个小组的得分及个人的得分和星标情况可以转化为每个人的心理课课程评分,作为心理课的成绩。
如果能注意以上方面,心理课一定会变得更加有序、有趣,也更加规范和科学。当然,应用行为分析博大精深,小组评价技术动力十足,这里面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Cooper J O,Heron T E,Heward W L. 应用行为分析[M]. 美国展望教育中心 译,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Ledley D R,Marx B P,Heimberg R G. 认知行为疗法[M].李毅飞,孙凌,赵丽娜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3)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