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苑全玺
摘要:突变理论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数学理论,这种理论提供解释和研究自然界中不规则、不连续等突变现象的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突变理论也有着一定的应用,但是主要集中在交通、教育和哲学领域。在国际关系领域经常会发生一些危机事件,很难用以往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解释。危机事件实际上也是一种突变现象,尝试用突变理论来解释国际关系领域的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突变理论;国际关系;应用
一、什么是突变理论
(一)复杂性科学简介
突变理论是复杂性科学的分支之一。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兴起于二十世纪80年代,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自然科学界的变革,而且也日益渗透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称“二十一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复杂性科学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盛誉?主要是因为复杂性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带来的首先是一场方法论或者思维方式的变革。虽然目前人们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在中国,最早明确提出探索复杂性方法论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在二十世纪80年代,复杂性研究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敏锐地提出要探索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
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流派,包括早期研究阶段的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人工智能,后期研究阶段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和元胞自动机理论。本文将主要探索突变理论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应用的可能性。
(二)突变理论的产生
在自然界中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事物连续的、渐变的、平滑的运动变化过程,如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春夏秋冬的交替、人类的进化、经济的增长等。但同时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现象,如火山的突然爆发、地震、战争或政变、病人突然死亡等。对于前一种现象,人们对它研究较早,建立了以微积分为代表的精确的数学模型,解决了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大量问题。对于后者微积分是无法解决的,因为“这一类现象的特点是突然性,事物在很短的期间内从一种形态转变成为另外另一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形态,”[1](P.82)人们无法用数学模型来进行描述和分析。那么,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关于突变现象的一般性数学模型来描述各种飞跃和不连续过程呢?这种现实的需要使得更多的数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种理论或者模型。1972年法国数学家托姆(R·Thom)在《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中明确地阐明了突变理论,宣告了突变理论的诞生。
(三)突变理论的内容
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是托姆于提出的一种拓扑数学理论,以结构稳定性理论为基础用来描述一系列连续性的量变如何演变成跳跃式质变。[2](P.11)它主要通过研究一种函数及其临界点的分类状况,来分析临界点附近的不连续特征。其特别适用于对内部作用未知的系统进行研究。其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控制因子不超过4个时,可以产生7种类型的基本突变。
突变理论提出一系列数学模型,用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所发生的不连续的变化过程,描述各种现象为何从形态的一种形式突然地飞跃到根本不同的另一种形式。如岩石的破裂,桥梁的断裂,细胞的分裂,胚胎的变异,市场的破坏以及社会结构的崩溃。总之,数学科学中的突变理论有以下典型的特征:需要一个临界点,也就是时机,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不可逆性,即可以以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但反过来却不行,也就是具有单向性;以渐进为基础,任何突变都不是随意的,有内在系统规则所约束,系统规则的运行是渐进的;具有不确定性。
二、突变理论的应用及不足
突变理论提供了一种研究跳跃、不连续性和突然质变的普通适用的方法,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后经数学家齐曼(E·C·Zeeman)、阿诺尔德(VI·Arnold)等人丰富并完善了突变理论,使突变理论从理论到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有了全面的进展,[3](P.11)突变理论的应用已经遍及到应用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4]比如在生态学中研究了物群的消长与生灭过程,提出了根治蝗虫的模型与方法;在工程技术中,研究了弹性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桥梁过载导致毁坏的实际过程,提出最优结构设计等等。另外,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5](P.421-422)但是主要集中在金融、企业、交通、教育管理等方面,而且在数量上也十分的有限。
这主要是由社会科学领域的不可重复性以及“软力量”的评估难度造成的。但是突变理论作为系统论和数量化研究的一种,对整个社会科学来说都是一种趋势。对于这种趋势,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也不能例外。一方面方法论是国际问题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数量化分析可以得到更为准确和有效的定性结论。这既是国际关系理论上的需要,也是国际关系实践上的迫切需要。对国际问题进行认识、判断和决策,依赖于对基本情况和基本规律的准确了解和对未来变化的可靠预测。而国际社会则是风云变幻,突发事件接连不断,比如伊朗伊斯兰革命、苏联剧变、“9·11事件”等,这与突变理论所解释的不可预测性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使用突变理论对国际关系进行研究,将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运用
(一)不可逆性
在突变理论中,突变的方向是单向的,可以由一种形态a向形态b转变,但是反过来是行不通的。比如活着的人可以突然死亡,但是死人却不可以活过来;生鸡蛋可以煮熟,但是熟鸡蛋是不可能变成生鸡蛋的,哪怕是再降温。同样的道理,在国际危机或者突发事件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也就是一旦发生严重的事件,比如政变、战争、骚乱等危机,将不可能在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有些危机甚至还会进入自动升级状态。[6](P.39)因为历史事件是单向进行的,具有不可重复性,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反复的试验以得出精确的数据。
这里主要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例。伊朗伊斯兰革命是伊朗什叶派穆斯林推翻巴列维王朝统治及在国内实行“全盘伊斯兰化”的革命,发生于1978年,至1979年2月革命胜利。它是什叶派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领导的反对国王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其实不仅仅是伊朗这样,历史上的苏联剧变、英国无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中国的辛亥革命亦是如此。虽然个别国家出现复辟等历史的反复,但这总是暂时的,倒行逆施行为违背突变理论中的不可逆性,也就是违背了是潮流,必然会被历史的车轮轧的粉碎。比如说“9·11事件”后的一个阶段,反恐就是国际潮流,看不到这一点或者逆势而动,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对中国而言尤为如此。
(二)渐进性
任何突发性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的,也就是突变现象不是随意的、无条件的,而这种规律就是以前期的渐变或者量变为基础。托姆在突变理论中说明了通过控制参数的渐变导致系统行为状态的突变途径,从而揭示了原因连续的作用可能导致结果的突然变化的一般机制。[7](P.74)比如生鸡蛋最后变为熟鸡蛋是以逐渐加温为基础的,否则生鸡蛋就永远是生鸡蛋而不是熟鸡蛋;而一根弹簧之所以最后失去了弹性,是由于之前对其增加力量导致的。
在国际关系领域这也是适用的,比如苏联的解体是长期以来内部的矛盾积累和外部的和平演变所致;“9·11事件”是美国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欺压他国引起别国人们仇视并采取报复所致;巴黎骚乱是由于大量移民和国内压力越演越烈的结果。可见,国际突发事件从来都是有其原因的,这里的原因也就是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恶化的过程。当然,这个也包括具体的个人在策划事件前的准备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国际突发事件都是有前兆的,而且由酝酿到爆发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有敏锐观察力的政治家应该从前期的渐变过程中看到时间事件的苗头,从而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及早化解危机和矛盾,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三)临界性
这里的临界点、节点即时机问题。任何突变现象在经过前期的一系列酝酿之后必然要以一定的时机、节点表现出来,也就是要通过具体的形式和对象表现出来。例如正常情况下水只有加热到100度才会沸腾,之前无论怎么加热都不会开,100度就是它的临界点。在弹簧失去弹性的那一刻,最大的力就是它的临界点,之前你无论怎样用力弹簧都不会失去弹性。没有临界点,就不会发生突变现象;反过来,任何突变现象都需要临界点才能发生。
在国际关系学领域,爆发的危机几乎都是突变现象的临界点,任何异常严重的危机都需要具体的事件表现出来,部分不自觉的事件也在无形中充当了临界点的角色。在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中,1978年8月巴列维政府在德黑兰打死示威群众数万人,酿成流血事件就是它的临界点。因为此举激起全国更大规模的群众示威和罢工,造成石油停产,交通中断,军方中立,从而导致国内政局失控;在1991年的苏联剧变中,由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传统派”领导人策划发动的“8·19事件”,就是苏联剧变过程的临界点,因为再该时间失败后,苏共加速瓦解,联盟加快走向解体,恰恰与他们的初衷相反;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四架飞机撞上世贸大楼就是该事件的临界点,虽然此前恐怖分子经历了一系列的筹备和策划,但是如果没有成功的撞上大楼的话,就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后果和影响。
由此可见,突变现象具有一种仓促感和危机感,它从早期的酝酿到最终形成可能要经历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但是它的爆发却具有某种突然性。所以,临界点是整个突变事件中的关键之处,该点所起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事态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因此,一旦危机发生决策者必须审时度势,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决策,前提则是必须准确定位危机的核心是什么,可能的转折点是什么。
(四)不确定性
突变现象作为一种跳跃性的发展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人们很难进行具体的把握,因为它的变化是不规则的。比如水在被煮沸以后如果被继续加热的话,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状态——水蒸气,如果设备不封闭的话,设备里的水就会最终消失掉。如果说在自然科学中突变现象还可以用7种函数来表示它的发展趋势的话,那么社会科学领域离的突变现象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更难以把握。在自然科学中量化的东西是有确切规定的并且有客观的标准,而在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量在界定上是含糊的,因为任何一个具体的事件都可能改变其发展方向和性质。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中,伊朗人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并扣留了人质。如果大批的穆斯林群众攻击更多的西方国家的大使馆、扣留更多的西方官员、迫害西方的侨民等等,那么西方国家就不会坐视不管。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如果“8·19事件”成功,而政变者又能挺住戈尔巴乔夫以及叶利钦等人的反击,事情完全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或许苏联到现在也不会解体,或者解体不会那么快、那么突然。在“9·11事件”中,如果恐怖分子袭击失败或者袭击了其它危害性小的目标,或许就不会有持续至今的美国全球反恐战争。
在国际关系领域,突变理论具体表现为危机事件,它实际上处于一种性质转换的关键关头,是战争与和平的关节点。在这个阶段里,原有的格局、秩序或矛盾关系将发生动摇或遇到挑战,而事态的发展前景又极不明朗,令人难以预测和把握。[8](P.379)每当危机发生时人们便会有各种各样的预测,悲观的预测和乐观的预测往往又是相差甚远,让人充满恐惧。当然,虽然其发展方向具有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但是每一种可能性都和相关行为主体的认知和决策有关联,正确的选择可能会使事态平息,错误的决策则可能意味着战争。
(五)非线性
“非线性”与“线性”是一对数学概念,用于区分数学中不同变量之间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关于这个世界的发展, 线性思维认为,现实世界本质上是线性的,非线性不过是对线性的偏离或干扰:非线性思维认为,现实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但程度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线性不过是非线性的一种而已。因此有学者明确指出,非线性作用是系统无限多样性、不可预测性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复杂性的主要根源。非线性思维是一种直面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运用超越直线式的思维去力争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不可否认,在认识简单的事物时,直线式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认识的效率,但是在认识比较复杂的事物时,如果单单为了追求一种简单性、便捷性、效率性、因果性,而抛却事物的复杂性,我们得到的会是一种“假象式”的认识结果。
四、结语
突变理论能解说和预测自然界和社会上的突然现象,无疑它也是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得力工具之一。虽然突变理论本身也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突变论的方法上也有许多争议之处,但是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国际关系领域进行突变理论角度的分析,是一个亟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必将会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周方银.国际问题的数量化分析:理论·方法·模型 [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R Thom.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Morphogenesis:An
outline of a general theory of models[M].Mass:W. A.
Benjamin,1975.
[3]丁庆华.突变理论及其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5).
[4]Aerts D.Quantum morphogenesis: A variation on
Thom's catastrophe theory-art[J]. Physical review, 2003,(5);Bogdan TV,Wales DJ.New results for phase
transitions from catastrophe theory[J].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2007,(23).
[5]FischerG .Preparation of ambiguous stimulus materials [J].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1967,(2).
[6]Herman Kahn.On Escalation:Metaphors and Scenarios [M].New York: Praeger, 1965.
[7]张强.突变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8]李景治,罗天虹.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