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郭付美 鲍舒文

    【摘要】本文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反思家园共育的现状,发现当前家园共育存在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所欠缺、家园联动育儿合力不足、家园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缺失、家园共育的法律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议加強家园共育意识,构建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营造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建立健全家园共育制度保障机制。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家园共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0)1/2-0073-04

    家园共育是指为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家长愿意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并逐渐提高育儿能力,与幼儿园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强调发展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1〕这些环境系统按影响个体的程度由小到大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内到外)的同心圆,分别是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层系统(exo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system)。微观系统是由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构成的,如家庭、幼儿园、同伴和邻里这些与儿童最直接相关的环境。中间系统是由处于微观系统中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构成的,如家庭-邻里、家庭-幼儿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外层系统在社会结构中直接影响中间系统,从而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如父母的工作环境、视听媒体等。宏观系统是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信仰和信念、历史及其变化、政治和经济、文化和教育观等。家园共育是幼儿园与儿童家长共同构成的综合体,既与家庭、幼儿园等微观系统相互作用,又受到教育制度、社会道德、文化传统等外层系统与宏观系统等的影响。本文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反思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促进家园共育的对策,从而为构建良好的家园共育生态系统,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一、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1.微观系统: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所欠缺

    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容易受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家长心理状况的影响。〔2〕部分家长受自身认知、育儿观念和育儿能力的影响,认为只要给予儿童足够的物质支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于是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工作与其他事务中,以致疏于对儿童的关心和陪伴。这往往导致家长错过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如儿童规则意识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培养、学习专注力的提升等。事实上,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的支持,也需要家长爱的陪伴,更需要家长有质量的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和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儿童。然而,当前部分幼儿园盲目迎合家长的需求,过度开设各类兴趣班与课外活动等,没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的办园理念,相关教学活动目标的设置也缺乏针对性。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存在一定欠缺,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2.中间系统:家园联动育儿合力不足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幼儿园一方面应当与儿童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社区的优势资源,从而为幼儿园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儿童家长与幼儿园的积极有效沟通不仅有助于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儿童家长间的理解与信任,而且有助于儿童家长及时了解儿童的在园情况,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积极利用有助于丰富本园的教育资源,使幼儿园教学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当前,家园共育更多是以幼儿园为主,家庭为辅的。研究表明,儿童家长多倾向于参与家庭活动,注重在家对儿童的学习活动给予支持,却不太愿意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3,4〕这一方面可能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有关,家长往往认为儿童在幼儿园应当由教师负责,而在家才应当是家长负责,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部分幼儿园教师持有“园主家客”的观念,认为自己在教育知识、理念与方法上比家长更专业,因此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有时会对家长“指手画脚”,导致部分家长消极被动参与家园共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园联动育儿合力不足。

    3.外层系统:家园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缺失

    在家园共育的生态系统中,外层系统是儿童未直接参与但对其发展会产生影响的环境。外层系统通过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如父母工作环境等。然而,当前家园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还不够完善。 例如,由于工作忙碌、竞争激烈等原因,很多家长努力在职场拼搏,没有时间参与家庭教育,亲子互动较少。儿童作为尚不成熟的个体,需要家长正确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与空间,以便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4.宏观系统:家园共育的法律机制有待完善

    家园共育的宏观系统涵盖社会文化、价值观、法律、制度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与要求逐渐提高,对于家园共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均在加紧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相关保障。不过,有关家园共育的法律机制还有待完善。

    二、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促进家园共育的对策

    1.加强家园共育意识

    一方面,应当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家园共育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在职进修培训、研讨学习、邀请专家入园开展相关主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加深教师对家园共育内涵的理解。幼儿园教师应当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帮助家长主动参与家园共育活动。

    另一方面,應当加强家长的家园共育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QQ群等途径与家长积极沟通互动,帮助家长了解儿童的在园情况,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也可以通过家长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宣传有关幼小衔接、新生入园焦虑等知识,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家长的职业特点,邀请适合的家长担任教学助手,如邀请医生入园为儿童讲述绘本《奇妙的生命》,帮助儿童了解生命的奥妙;邀请糕点烘焙师入园指导儿童烘焙饼干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拓展儿童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增强家长的自我认同感与教养效能感,从而不断加强家长的家园共育意识。

    2.构建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

    家园共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教育联动系统,涉及家庭、幼儿园、社区等多个方面。在家园共育生态系统中,家庭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地,幼儿园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平台,社区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和谐有序的共育系统。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家园共育生态系统,需要积极构建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就家庭而言,家长应当多与幼儿园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儿童在园的学习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育儿理念,并尽量与教师对儿童的要求保持一致。在遇到育儿困难时,家长可以积极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与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从而及时解决问题。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承担起连接家庭和社区的责任。一方面,幼儿园应当主动加强与儿童家庭的沟通,倾听家长的心声,抓住家园共育的关键期,如通过家长会和家长联系栏等途径了解家长的需求与想法等。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当积极倡导家庭与社区参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促进儿童发展。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超市”“走进博物馆”“走进银行”等,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做到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联动,三者之间在观念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真正构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三位一体”共育系统。

    3.营造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

    环境是学前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儿童通过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交互作用,获得源源不断的成长经验。〔5〕因此,要构建良好的家园共育生态系统,需要营造共育共生的文化生态。一是应当承认儿童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所享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尊重生命的多元与差异,避免功利主义下的盲目竞争,在情感与物质上给予儿童足够的支持与帮助。二是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尊重、理解并接纳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三是应当积极营造优质健康的文化氛围。当前,网络信息快速发展,而儿童选择甄别信息的能力尚有待提高。家庭、幼儿园、社区应当积极为儿童营造健康优质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共生共育的文化生态下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建立健全家园共育制度保障机制

    幼儿园、家庭合作共育,是发挥学前教育整体功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6〕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家园共育制度保障机制,如此才能确保家园共育在规范化、专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获得长足发展。一方面,应当明确家园共育各主体的职责。关于家园共育的要求虽然在不断调整变化,但尚未完全明确家长与幼儿园各自的职责。仅依靠幼儿园或者家长的单方面努力,很难实现有效的家园共育。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家园共育的宣传力度。例如,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家园共育知识进行宣传。线下宣传可以通过社区宣传栏、幼儿园家园联系栏等方式进行,线上则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官方网站等途径来进行政策解读与留言互动,从而加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对家园共育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监督机制,通过及时评价反馈,确保家园共育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从而促进良好家园共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 U.Toward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7,32(7):514-531.

    〔2〕IRUKA I U,D R LAFORETT,E C ODOM.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the family investment and stress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to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across five cultural group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12,26(3):359-370.

    〔3〕LAU E Y H,H LI, N RAO.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 in China〔J〕.Educational Research,2011,53(1):95-113.

    〔4〕HUNTSINGER C S, P E JOSE.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 Different meanings indifferent culture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4):398-410.

    〔5〕孔露,张斌.改革开放四十年家园合作共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9,(3):76-82.

    〔6〕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0.

    Problems in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and Countermeasures

    Guo Fumei, Bao Shuwe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atus quo of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and found some problems which are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nsufficient cooperation, lack of cultural ecology, and incomplete legal mechanism. It is suggested that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awarenes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ooperation of family, kindergarten, and commun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ultural ecology of cooperation should creat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Keywords】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family-kindergarten cooper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