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能滥用现代教学技艺

    张勇

    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等概念传遍全国各地,探讨课程改革的各种研究实践活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有幸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的研究》的一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因此对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技艺的运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关注,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时代在不断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单纯的传统教学技艺也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于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平台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走进了教室,课件、视频、音频资料等也频频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新奇感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同样一堂课,同样的教学设计,如果用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那么在板书上就能省下不少时间,就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更加充分,或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了。现代教学技艺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此就不赘述了。但世间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它也会产生不少弊端。

    1.多媒体课件的滥用影响师生互动,不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精心制作的课件的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如果课件内容过于庞杂,势必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影响到课堂的动态生成。课件应该突出重点和难点,课件不是教案,而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在现实中,不少教师问题无论巨细,无论主次,全部搬进课件,结果课件里的幻灯多达几十张,教师光花在点击鼠标切换幻灯片上的时间就不少,有时走到学生中间了,还要回到讲台點鼠标,这样课堂就显得不连贯、不紧凑,教师几乎成了课件的播放员,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这样还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吗?这样结果只能是教师在被动地教,学生也在被动地学了。

    2.网络资源的滥用使教师产生依赖性和被动性。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本来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海量的参考信息,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全面。但现实中不少教师却利用这些现成的网络资源,有时不过是稍加剪辑修改,就把这网上下载的课件搬进课堂。如此久而久之,就对网络资源有了依赖性,没有现成的课件、教案下载,自己就难以设计教案、制作课件了,这些能力就会逐渐弱化,就好比一个人写字,如果从小就总是用电脑打字,几乎从不提笔,那么久而久之他的字就写不好,甚至很多字写不来,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了,这是极危险的。

    其次,滥用网络资源还会产生被动性。因为网上有现实的教案、课件,有的教师就不会主动去写教案、制课件了,而是被动接受别人写好的教案,被动接受别人的教学思路,被动接受别人设计的问题及答案,而不愿主动去思考这些东西,于是教学中处处被动,缺少自己主动独立思考的东西。

    3.图片、视频资料的滥用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大脑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联想和想象,而如果过多使用图片、视频资料便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比如我曾听过一堂多媒体教学观摩课,讲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讲授每一节诗时都在多媒体上展示出一幅和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精美画面。如讲授“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一小节,画面上有一条弯弯的小河,一棵婀娜多姿的柳树,天边一轮夕阳……一下把诗的意境展示出来了,学生的想象力就被强行剥夺了,就像你事先给维纳斯女神装上一双手再展示给学生一样。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就贫乏了,就依赖于现成的图片视频了。学生想象力不丰富,理解力还会强吗?

    4.电子白板手写功能的滥用掩盖了教师的书法美。书法美也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老师字写得相当漂亮,而且教师不同,风格各异。而学生里面自然也有不少对书法感兴趣的,他们就可能因为欣赏某位老师的书法而喜欢这位老师的课。我读书时,从小学到大学,一些字写得好的老师给我的印象就特别深,受他们的影响,我平时就比较关注书法,经常练字。

    但条件好的学校安装了先进的电子白板后,一些老师上课基本不用粉笔了,而是利用电子白板的手写功能来板书,这种书写当然无法显示出原本的书法美了。我想,缺少书法美的课堂总是有些缺憾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要想把它教好、教实,这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而现代教学技艺的发展原本可以为语文教学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但利用不当,反而会成为语文教学的绊脚石。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现代教学技艺的主人而不是奴仆,唯其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教真、教实、教好。

    [作者通联:江西都昌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