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李小宇
摘要:商业银行受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陆续暴露。如上海钢贸黑洞事件、青岛港融资骗贷事件等等,商品融资业务、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成为不良贷款频发的重灾区。本文就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成因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是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批发性贷款融资。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成因如下:
1贸易背景真实性存疑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脱离贸易背景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控的现象也愈加突出,并加剧了信用风险,其中采取套用供应链融资产品的手法包括:借应收类、存货类产品为无特定供应链融资需求的客户提供授信支持;套用供应链模式制订授信方案而并未实际对企业物流、资金流采取控制措施;通过“关联企业保证+供应链产品”的组合模式绕开业务准入要求或审批权限限制等等。究其原因,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理念的偏差和业务管控执行的弱化,最终促使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逐渐偏离贸易背景真实性本质。
2产品制度不完善
部分商业银行在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方案后,并未配套制订产品适用性指引,往往缺乏对客户经营模式的调研和梳理,营销推动具有一定盲目性,最终,经营机构在业务冲动之下介入的部分客户群体与产品模式不相适应,相关产品流程管控措施对客户所属商业模式并不适用。同时,由于理解偏差,产品规则设定的流程控制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被简单视作授信后管理要求来执行,出现“形至而实不归”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客户真实风险状况的有效识别与判断。
3授信政策调整不及时
如钢贸类供应链融资业务,随着钢铁行业2011年开始陷入低迷、2012年集中爆发并产生系统性风险,外部监管部门多次发布风险提示,但各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导向、准入政策调整均不够及时。在此情况下,未能及时回顾、评估上述授信政策的执行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在实体经济运行持续低迷的环境之下,钢铁等产业核心企业自身经营困难,在供应链业务中无法发挥原有的控制作用,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不足,导致部分行业供应链业务的被动退出。
4操作指引不够细化
部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操作指引不够细化,实际执行往往因银行经办人员的办理经验、负责程度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导致业务的实质风险。从不良资产案例分析,因签章文件真实性瑕疵、质物品质瑕疵而影响商业银行债权实现的现象较为常见,如某行办理的某公司石油动产质押业务,经办人员在验货环节存在较大疏漏,日常核、巡库过程中未发现质押油罐存在“罐中管”,而油罐中绝大部分实际是水,最终由于质物重大瑕疵导致无法处置。
5信息系统建设不够完善
部分商业银行尚未建立数据信息系统,或信息系统无法与企业系统对接,导致商业银行内整体信息系统分析整合能力不强,各项数据无法衔接,直接影响供应链融资业务数据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也不利于对供应链融资业务流程信息的及时跟踪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