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微课平台的创新运用

    谭巍 徐延章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互联网+”战略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教育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艺术设计教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如此。在教育部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和衔接,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国家已有系统开发相关应用。[1]因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艺术设计教学平台建设,对于提升艺术教学效果,培养移动新媒体时代艺术创新创业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一、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艺术设计课程学习的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中国互联网行业整体向规范化、价值化发展的同时,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2]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用户规模扩张,促进了媒介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方式。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国家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将互联网配套设施遍布高等院校,Wi-Fi覆盖成为大学的“标配”,运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与交流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移动新媒体平台给课堂带来了新的辅助媒介与手段。对于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艺术设计课程来说,课程教学中多以图文声像媒介为设计和教学对象,课堂教学对图片、视频等媒介信息具有更高的需求量,再加上影视艺术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往往采用跳跃式思考方式更易于探索和接受新鲜事物,移动新媒体教学情景更能满足艺术设计学生课程学习的需求。因此,通过手机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课上、课下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成了影视艺术学生获取学习内容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 影视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教学包含微视频、微学习、微课程等相关概念,随着教学的需求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进步更新,成为教学中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影视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结合微课平台进行教学,有利于发挥平台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微课学习符合移动互联网情境

    微课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以移动互联网情境为依托,更符合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特点,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炼、情景化教学和资源可开发性的特点,有着传统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3]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一般控制在5-20分钟,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适当安排在课堂中,非常符合移动互联网情境下学生碎片化无序的学习方式,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更适应其跳跃式思维,从而多点激发学生创意。由于微课时间短,教学资源容量小,更便于影视艺术微课短视频素材的上传、下载和分享,有利于知识传播和学习交流。更短的时间对微课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精炼成为微课视频的特点,微课通常是针对知识点精细讲解,更适合影视艺术课程中突出主题型知识的教学与吸收。短时间的微课教学往往只针对讲解内容,设计教学场景,便于影视艺术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贴切,更具有吸引力,便于理解吸收教师所讲内容。此外,微课资源中的视频、素材、课件等都可以修改,扩充和再生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动态性,符合影视艺术创作的特点。[4]

    (二)微课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在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融入大信息量和专一为题求解的微课更加适合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思考、消化和吸收,极大地便利了学生课内外学习思考和教师的课外辅导,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建构及教学内容。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重“教”而“轻”学的现象,微课模式更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和启发,通过实际项目的比较和推敲作品的优劣。教师可通过微课动态教学手法,改变原来的“教学角色”,解放课堂形式,利用微课平台,转变为“引领者”。例如在《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教学中,可将一些解密的大片特效如《美国队长3》《猩球崛起2》等,通过微课方式提供给学生,同时将影视合成的思路传达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主分析艺术效果再进行学习和创作,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这种模式更能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微课教学适合影视艺术课程教学特点

    在影视艺术课程教学中,有许多课程是理论和技术均较强的课程,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结合难度较高,很多知识点需要详细的分解讲解并通过辅助图片、视频及实物展示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这种情况下,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练的特点,通常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详细多方位、多层次的讲解,非常适合学生短时间消化理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合教师结合其它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采用视频的方式来将难点重点展示给学生,结合流行的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雨课堂等新型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把握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以《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为例,其中角色建模是影视角色动画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讲解中创作时间长、难度大,学生容易因为一步跟不上就满盘皆输。采用微课教学可将角色建摸分解为若干微课视频,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可以自学,课上再听教师讲解,这样能够将复杂的任务分解,做到提前抛锚、有的放矢。

    三、 影视艺术课程中微课教学的应用方法

    影视艺术课程的微课教学应用,不但要包含一般类型的微课的内容与表现方法,还要根据课程特点融入微课教学,借助公众应用平台,优化微课设计流程,从而设计制作出符合影视艺术特点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微课视频。

    (一)根据课程特点融入影视艺术微课教学

    影视艺术课程中,多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为主,需多次例证和实题分析,从而便于学生对具体实践性问题及具体操作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可根据影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影视艺术的实践性较强课程中,可适当融入微课教学。例如,在影视艺术微课中增加影视创作和特效,增加影视经典视频剪辑、操作实践视频和学生创作展示,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影视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除了在《视听语言》《数字剪辑》这样特定的微课课程中应用剪辑特效来增强效果外,还可将影视艺术应用到微课课程交互过程中,结合影视动画片花制作、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来串接知识点,并通过动画片花切换、文字及声音过渡等手法,使得微课知识点达到连贯性和系统性。在微课形式中注入影视艺术内容,在串接知识点的过程中,融入知识点、趣味性及艺术创作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思考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建立影视艺术微课课程之间的链接,形成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微课群。有助于在影视艺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理论课程后加强实践,在学习一门影视艺术微课课程后能够进一步学习。例如,在原画微课课程之后可将运动规律微课、二维动画微课和三维动画微课等相关课程推荐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从静帧到运动的过渡。

    (二)借助微信平台建设影视艺术微课

    在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中,主要有课程网站、课程APP、课程微信和微博等形式。传统的课程的网站建设时间长、维护复杂、缺乏新鲜感和灵活性,课程APP的建设往往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微博和微信用户使用方便、灵活,并易于教师管理,其中微信作为重要的社交软件,2016年以来一直保持活跃用户排行榜首位,用户使用微信已经具备生态性特点,借助微信来建设影视艺术微课,便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微信进行影视艺术微课建设,可采用微信订阅号的功能。影视艺术微课开设微信订阅号,通过微信平台上传课程相关微课,既有利于学生查找课程,又可以方便大多数学生课下学习相关课程的教学及辅导,并通过微课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建设影视艺术微课微信交流群。通过微信群可以将参加课程的同学聚集到一起,一方面便于师生的沟通、方便作业辅导和疑难解答,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形成,便于学生的协作与启发创意。例如在《动画造型设计》课程微信群里,解决课上没有及时解决的各种问题,同时学生可以上传动画造型设计草图,方便课下找老师指导或与群里的同学相互借鉴切磋。

    (三)优化影视艺术课程微课设计流程

    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如果能够找到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情景的未知模式,不仅具有智力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或文化的意义,问题求解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学习。”[5]可见,在影视艺术课程微课内容选择及制作表现形式上,打破目前趋向于教师主观的组织编排知识点进行设计制作的方式,采用针对问题解答及疑难辅导的“问题求解式”,呈现微課更有针对性、目标性。例如在《运动规律》微课课程中采用问题求解的方式,将人物、动物的常规动作动画呈现给学生,由学生进行动作规律总结,推导特定情境的运动规律。学生学习中通过逆向思维,更容易把握知识点,提高理解能力并更加有利于自己的作业创作,对学生课上、课下学习更加有帮助。与此同时,影视艺术课程微课制作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微课建设的热情,尤其是实践环节的设计,根据学习需求分析产生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生成微课程目标。[6]例如《影视摄影》微课设计中,一方面教师对每期学习内容的进行编排与设计,达到补充课上教学内容,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学习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微课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及微课的探索和制作,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资源、增强师生互动的目的。

    结语

    如今进入了一个无线互联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形式与语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微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移动新媒体语境下,积极探索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加强影视艺术课程微课平台的创新应用,使得微课教学丰富化、信息化、趣味化、专业化,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吴颍惠.“互联网+”进课堂步子别迈太大[EB/OL].(2015-10-23)[2017-07-15]http://www.jyb.cn/opinion/gnjy/201510/

    t20151023_640643.html.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1-22)[2017-07-15]http://www.cnnic.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4]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9-61.

    [5][6]谢云,陈芳芳,钟志贤.基于问题求解的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