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化学学习

    李发顺

    在一次化学课上,笔者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一开始,学生们都不想先说,结果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男生说了一句因为考试要考,所以要学习化学。笔者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回应,因为如果不是考试所迫,估计有很多学生不会学化学。这一回应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化学要记得东西太多了,有的说化学简直是第二外国语,还有的说化学原理好抽象……事实上,化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衣、食、住、行,更能揭示大千世界的奇妙变化。例如,当鱼刺卡在喉咙时,喝点醋就可以使鱼刺变软,这是因为醋中的有机酸能使鱼刺中的一些物质溶解;当不小心将墨水和美术课的颜料沾到衣服上时,可以用汽油来去掉污渍……所以,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普遍。但是为什么很多中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呢?

    其实,大多数中学生是喜欢化学课堂的,尤其喜欢上化学实验课。但是现有的化学教材缺少故事性的描述,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脱离,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些教师会布置拔高的作业和绞尽脑汁编制出的陷阱连连的测试题,使学生备受打击。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对学习化学产生较高的兴趣。更进一步说,不少化学教师在“教”字上做了很多研究,而在“育”字上缺少思考,所以只是将学生视为教的对象,而较少关心学生的心智成长,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利用化学解决实际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值得学习的化学知识”,思考通过什么方式陈述以及用什么载体展现,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事实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的转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分类与整合。一是知识分类。例如,知识可以分为概念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二是整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查阅、提出可能的假设、设计方案并实施、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例如,不同食物含有的成分、可能的性质以及保存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在學习、研究与实践中发现规律,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原理与方法。三是整合教材和现实事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用化学的原理认识世界、用探索的思想求知世界。例如,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新闻事件并作出评判,对于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提出自己的观点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人们对化学原理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比如,道尔顿认为原子是实心的,这一观点随着卢瑟福核式结构的发现被推翻;而有了扫描隧道显微镜,人们不仅能够看到原子,还能操纵原子。未知的世界有什么?以海洋为例,人们容易知道海洋表面的内容,但对于海洋有多深、有多广以及蕴藏了什么,还所知甚少。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探究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而科学假设的提出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与方法作基础铺垫。方法是相对固定的,而对方法的熟练运用常常能够衍生出新的方法。所以,值得学习的知识不是永远正确的,用来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完成更多“不可能的任务”。这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