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破冰城里人也可下乡种田

    张仕伟只是四川省家庭农场主们的一个缩影,2015年底,全省家庭农场的总数已达2万个左右。

    “家庭农场”如今成为热词,但实际上,一直以来,包括四川农村在内的大部分乡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这可算做是家庭农场的雏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环保、生态、绿色农产品的经济价值越发凸显,这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农产品的商机,不少在外打工的农民纷纷返乡种地。

    不仅是农民,许多城里人也想当“田家翁”。

    2015年10月23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成为全省首个专门针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文件。

    《意见》从组织形式、劳力构成、文化程度、生产规模、收入构成、经营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设定了7项基本条件。其中包括:必须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专门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原则上常年聘用技术人员、劳务人员不超过家庭成员数;生产经营者原则上应具备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上学历或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农民技术职称;经营规模达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标准,根据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农机服务等不同类型,各有标准。同时,家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80%,与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当。此外,还要具有较高设施装备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及经营效益,并按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财务收支记录和农事作业记录完整,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满足以上条件,这才算作是实打实的正牌家庭农场,而《意见》也不负众望,一口气开出了八大利好消息,力挺四川家庭农场发展,涉及登记服务、示范创建、土地流转、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用水用电用地、社会化服务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

    那么,核心问题是,城里人究竟能否下乡投身广阔田野,当一盘家庭农场主呢?再者,《意见》对最重要、最广泛的粮油类、经济作物类并未细化,适度规模的“度”在哪里?

    国家农业部相关文件曾对家庭农场主身份有所限定,要求“经营者主要是农民或其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但四川《意见》并未具体明确界定。

    四川的文件没有一刀切,这就为四川的城里人可以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下乡当农场主提供了可能性。这与四川纳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分不开的。

    而随着时代发展,大批有知识、有资本、懂经营、会管理的城里人下乡种地,已是不能回避的事实。

    四川省彭州市农村发展局园区科科长梁开顺说,城里人下乡种地带来了丰厚的资金、先进的理念、畅通的渠道、广阔的人脉,但他们大部分不懂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农业生产经营并不是挖个坑、种棵树、建个养殖场,就等着收获这么简单,它必须要遵从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缺乏农业知识正是这部分人的“短板”。

    可以说,农场主们也在努力地弥补不足。在张仕伟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满满一书柜与猕猴桃种植相关的书籍,办公桌上除了猕猴桃样果就是专业书。“为了当好一个‘农夫,我已经交了十多万元学费了。”张仕伟颇为感叹,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让他有了当农夫的“资格”。

    农场主自身努力是一方面,政策扶持也在跟进。2015年8月21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到2020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8万人、专业技能型6万人、专业服务型6万人,将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人员为重点培育对象。

    综上所见,家庭农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单元,具有一定的“地位”。早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在江苏考察时就指出,家庭农场、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等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它代表着一个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