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新闻调查栏目树立传统媒体公信力刍议
宋震+刘扬
【摘 要】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见长,而传统媒体的优势是长期积累的公信力和新闻质量。在媒体公信力面临缺失风险的当下,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新闻调查栏目发现新闻、深入挖掘新闻内涵,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是捍卫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不二法宝。
【关键词】传统媒体 深度调查 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在2013年4月首届中国传媒公信力论坛上发布的《转型期的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报告显示,电视、广播及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公信力方面仍然具有优势,同时,新媒体的公信力明显上升。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对于媒体来说,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笔者认为,调查类新闻在传统媒体赢得公信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从受众需求和媒体职能的角度出发是打造传统媒体公信力的本质要求
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大众获取新闻更加快捷,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使每个人成为了传媒个体。此时,受众对传统媒体的需求也悄然改变,传统媒体不仅要让受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要满足他们“知其未然”的需求。因此,在报道深度上做文章,向受众群体呈现大量准确的信息并引发其见仁见智的讨论,可以突出传统媒体的优势。
(一)充分了解并把握新闻受众的需求现状是基石
新闻信息可分为指导新闻、理论新闻、知识新闻、监督新闻、服务新闻和建议新闻。受众通常希望看到更具有指导价值的信息和更深层次的分析,包括一些前瞻性的信息。这说明,新闻事实仅仅体现客观事实价值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新闻信息的深度价值。新媒体以“短平快”为特点,满足受众对新闻“快餐式”的消费;那么,传统媒体做热点新闻就应该摒弃盲从心理,牢牢抓住受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做有深度的报道。例如,天津电台曾采制过《发泡餐盒解禁的担忧》这一报道,节目并未像同期刊发的其他报道那样围绕禁与不禁做文章,而是首先通过记者的实际调查,详细分析了发泡餐盒的安全性,为受众解开疑惑,再进一步追溯发泡餐盒当初遭禁的原因,最后分析发泡餐盒解禁后面临的质量标准、市场准入、回收体系等多方面问题,从而使整篇报道融知识性、指导性和建议性为一体,为受众呈现更丰富的新闻内涵。
(二)全面观察、系统分析新闻事件并引发公众思考是保障
新闻信息价值有三个层面:一是事实层面的信息。准确捕捉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满足受众“知其然”的基本需求。二是本质层面的信息。透过事物的表层现象,通过对新闻事件全面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深入挖掘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满足受众“知其所以然”的深度需求。三是趋势层面的信息。综合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思维、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从已知向未知飞跃的创造性思维,预知和探寻事物的发展趋势,满足受众“知其未然”的需求。传统媒体在追踪新闻事件时,既要反映信息的事实层面,更要体现出信息的本质层面和趋势层面,有的放矢地策划和采写新闻报道。以天津电台采制的《艰难的抉择》这一报道为例:记者选择了赤峰女孩“小希望”捐献器官一事作为报道题材,在各地媒体纷纷追踪事件进展并刊播大量消息和专题的背景下,记者独辟蹊径,讲述了“小希望”母亲做出捐献器官决定的来龙去脉,让听众“知其所以然”,然后进一步深入挖掘国人对生命的传统观念和临床医学现状的矛盾冲突,让听众“知其未然”,从而揭示出捐献器官的社会意义,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
二、从问题切入并深度挖掘新闻内涵是打造传统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相比新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横向扩张,传统媒体的调查类节目更能体现纵向挖掘新闻内涵的能力,而找准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则是传统媒体将新闻引向深入的必经之路。
(一)善于发现新闻是前提
新闻采访最重要的是发现,新闻实践中难度最大的也是发现。这就要求记者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去观察,带着发现问题的头脑去思考。以《老年配餐为何这样难?》这一报道为例: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配餐工作,连续两年将其纳入“20项民心工程”,但在老年配餐的实际工作中却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日中午,记者到某社区居委会采访,途经该社区的老年食堂时发现食堂里没有一个老人用餐,而仅有的午饭也只是一道羊杂汤。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多个社区,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有的苦于没有条件建设社区老年食堂,有的建了老年配餐中心却经营困难。于是,记者就此展开深入调查采访,最终制作成《老年配餐为何这样难》系列报道,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 避免同质化报道是重点
在媒体同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信息源中找出问题,这考验着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判断力。例如《违法套取公积金的背后》这篇报道,记者发现路边的电线杆以及沿街店铺到处张贴着提取公积金的广告,“套取公积金”已成为半公开的地下产业。当时,关于非法套取公积金的报道并不罕见,巧妙的是记者采用调查—解构—建构的报道方式,在还原新闻真相后,找出问题: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不择手段地提取公积金?五花八门的套取手段中又隐含着怎样的问题?深入探讨了当前公积金政策所存在的缺陷。报道播出后,“套取公积金”问题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天津市主要领导还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市主管部门深入调研,进一步完善政策。
(三)通过报道推动问题的解决是归宿
新闻媒体要树立良好的公信力就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把握时代脉搏,树立大局意识,正确处理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的关系。社会责任还要求媒体要勇于进行舆论监督,敢于揭露真相,善于为最基层的老百姓说话。为什么现在的网络新闻越来越引人关注、网民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原因就在于网络信息贴近民众的生活,也给了民众反映自己真实声音的机会。许多事件在网民的积极关注下得到了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众议的威力”。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更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更具说服力。例如在天津电台的《民办养老院如何走出生存困境》这一报道中提到,民办养老院作为社会养老的重要力量,却接连遭遇生存危机。记者先后采访了近十家民办养老院,一一梳理出他们遇到的包括优惠政策难落实、补贴不到位以及招工难在内的各类难题,层层递进地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结合一些正面案例和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民办养老院走出困境的办法和对策。报道一经播出,引起天津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民办养老院面临的一系列实际困难,多次召开协调会,为各项扶持政策“体检”,确保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公信力是媒体内在品质的基本价值所在,是媒体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而受众是媒体公信力的评价主体,调查性新闻节目不仅要积极探索深度报道的新思路、新模式,更要通过调查性报道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打通心结、凝聚共识、集聚发展的正能量,进而巩固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优势。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