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理论思考

    赵家兴

    摘要:竞争性选拔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领导干部竞争选拔实际环节中,如何通过民主的环节和科学的程序、方法,那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一直是领导干部竞争选拔工作的难点。本文阐述了对竞争性选拔科学化、民主化的认识,论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科学化;民主化

    党的十八大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要求全面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竞争性选拔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制度,自二十世纪80年代推广实施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领导干部竞争选拔实际环节中,如何通过民主的环节和科学的程序、方法,让干得好的人能考得上、能力强的人选得上、作风实的人出得来、选上的人群众满意,一直是领导干部竞争选拔工作的难点,因为科学和民主既是两个主要原则,但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在干部选拔中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对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科学化要求的认识

    科学是求知、求真的领域,科学的探索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科学并不以少数人或者多数人的偏好为依据,真知的获得并不要求以多数人的偏好或者支持为基础,也与少数人的权力、政治和利益分配无关。科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内涵的终极追求,求真是为了反映客观实在,而不是为了实现多数人的利益。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的科学化就是以专业化的竞争选拔程序、技术、方法和手段为支撑,在候选人中通过专业化的测评手段选拔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最优地满足岗位和职责所需。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经历了从最初的经验决策到后来的科学决策的漫长历史过程。我党早期历史斗争的复杂性决定了干部任用把政治立场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早期干部任用大多遵循多数同意原则,领导者的号召力和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其在组织中的地位,这期间的干部任用较多地依赖民主化决策。进入现代社会,社会公共事务呈现出爆炸的趋势,并且日趋复杂,原来的行政决策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单凭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决策,已经远远不能胜任这种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职能。二十世纪40年代后,在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形成了科学化决策体系,即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运用科学的技术,选择和决定未来行动目标和方案的过程。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非科学化的方式表现为随意性、主管性强,导致选人用人的效果大打折扣。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科学化,就是要通过革新领导干部任用过程中的传统思维、传统方法、传统途径,使选人用人的价值理念、手段方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更加合乎社会需要,更加符合客观规律,进而能够使干得好的人考得好,让能力强的人考得上,“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在实践过程中,科学化要求选人用人要尽可能地在内行和专业领域中展开,更加注重选人用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更加看重候选人的实际能力和业务水平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更加强调“干什么考什么”,以保证竞争选拔的质量。

    二、对领导干部竞争选拔民主化要求的认识

    民主是一个政治范畴。民主在本质上排斥个人强权,厌恶少数人专断,反对用个人的判断和少数人的选择来代替多数人的利益。民主强调只有最大限度地集中多少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反映和实现多数人的利益。民主原则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的具体原则,也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必须坚持平等原则。第二,选拔任用干部的群众公认原则。要发扬民主,使选拔出来的干部能够取得多数群众的公认,符合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愿。第三,选拔任用干部的民主程序。所以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既包括实质性民主,也包括程序性民主。意味着人人拥有平等的被选拔任用的权利;意味着人民群众有参与和影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权利,包括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意味着干部选拔规则和程序蕴含民主精神。

    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的民主化强调扩大选人用人的范围,注重选人用人的普遍性、平等性和公平性,要求在“五湖四海”中选贤任能,而且要求竞争选拔的过程要最大限度的向公众公开。然而,民主也不是万能的,民主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一味的扩大民主甚至滥用民主,不仅实现不了选贤任能,甚至还会走向竞争性选拔原有意图的对立面。在当代民主实践往往表现为群众表达并最终实现利益诉求的过程,因此民主的行动往往以自身的利益为导向。现阶段,民主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环节都有待完善,领导干部选拔的过程存在很多非理性的行为,选举人一般倾向于从一己私利出发评价干部,选举中选熟悉的干部,干部考察中以个人恩怨评价被考察人,忽视了被考察人的实际工作绩效和业务水平,导致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民主化的结果背离了选贤任能的终极目标。在有些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民意覆盖面,候选人往往秉持“中庸之道”,乐于做“好人”,但是群众支持、领导看重的这些“好人”“能人”往往是竞争选拔民主环节产生的“庸人”。一些有潜力的候选干部为了规避风险不敢进行创新,为了回避矛盾不敢解决难点问题,为了争取票数不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导致能力不强、本事不大但是人缘好的人得票多,能干事、敢干事的人反而得票少。这种情况下,选择出的干部,尽管大家都同意,符合民主化的要求,却与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在竞争性实践中,关键要在提高民主质量、健全制度上下功夫。

    三、领导干部竞争选拔实现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辩证思考

    民主化与科学化存在矛盾和对立,但从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制度的最终目标来看,竞争选拔科学化与民主化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作为手段共同服务于选贤任能的目标。具体而言,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之一,没有民主化也就无法最终实现科学化;竞争选拔科学化是民主化的目标和归宿,民主化只是科学化的一个环节,是推动和实现竞争选拔科学化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但民主不等于科学,民主也不能代替科学。领导干部竞争选拔完全以民主化的方式进行,并非真正的民主化,只能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民主观。科学史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体系并非是大众化的,它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选人用人中的科学的决策并非都是通过简单民主的方式取得的,用纯粹民主来取代科学分析是不可取的。

    正如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样,在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的实践过程中,民主化与科学化并不是自然的和谐,科学化和民主化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张力。在有些时候,竞争选拔之科学化的效率追求可能会弱化民主的作用,一项公平、公正的民主化决策也不能完全合乎科学逻辑。例如,利用量化测评手段,简单以分取人可以减少用人中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往往会忽视一些关于人的重要因素所起的作用,如人的品德、廉洁自律、作风建设等这些往往决定着干部品质,这些品质是不可能通过数据测量到的,需要通过长期观察和考察分析作出科学的评价。

    选贤任能需要民主和科学的合理统一。寻找和发现支撑一项制度得以实施的因素,并弄清楚其制约因素,是实现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关键。科学化与民主化是一种基于“最优”与“满意”标准的双重利益博弈,在传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向现代竞争选拔的转变中,需要构建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与民主化的系统制度,从而使科学手段选拔出来的干部能真正反映民主,同时保证民主和民意增强对科学化选任的认同。

    竞争选拔的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之一。推进和扩大民主作为促进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科学化的一种途径,为竞争性选拔科学化提供了精神支柱。换言之,竞争选拔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基础,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实现竞争选拔的科学化,因为推动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的科学化,必然要求来自社会不同层面和各个领域的成员作为参与者、监督者、推荐者、评价者等,都能被纳入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的过程中来,进而实现竞争选拔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这就意味著科学的领导干部竞争选拔机制及其实践必须建立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之上,必须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能够扩大视野、广开言路,能够在“五湖四海”中广纳贤才。只有在人人都能畅所欲言、举纳贤才、高度民主的氛围中,竞争选拔产生的领导干部才能在“德”“才”两个方面都能经得起考验,竞争选拔的过程及结果才能得到更多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而更具公信力。

    竞争选拔的科学化是民主化的归宿,科学的目标在于探索真理,反应和抓住事物的规律。领导干部竞争选拔的科学化意在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技术和途径实现选贤任能的目标。因此,竞争选拔的科学化本身就是竞争选拔民主化所实现的目标。在竞争选拔的过程中,推进民主化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选拔科学化的水平,因为民主不是竞争选拔的目的,民主只是竞争选拔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因此,作为竞争选拔科学化的一个环节,竞争选拔的民主化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其意义在于使竞争选拔的科学化程度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使竞争选拔产生的领导干部不仅真正德才兼备,而且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