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魏海东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新科技、新发明、新理念、新事物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了解并适应社会的需要,人们必须更快速、更广泛地阅读。只有积累的知识越多,对某一领域甚至是世界的认识越明了,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才会有创新萌芽出现的可能性。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和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势在必行,从单篇教学到群文阅读甚至是整本书的阅读,已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曾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望得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阅读或许就是促使我们创新的巨人之一。四川作为高考大省,因为激烈的高考竞争,许多高中学生已成为应试工具、刷题机器。阅读量的稀少,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够,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后续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应试与核心素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关注学生完全人格的养成,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2017年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教育已以从教知识、教能力发展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了大家新的关注焦点。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种关键能力的培养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甚至被认为是超级素养。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群文阅读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能。

    邓小平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就是助推科技发展的催化剂。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而群文阅读无疑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方式。

    目前,小学和初中语文课堂已经将群文阅读活动全面铺开,高中还处于试验阶段,所以我们一要向小学、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二还要结合高中语文的实际,卓在成效地开展活动。

    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就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做出较大改变。如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由重视知识教学到重视理解教学,由讲授教学到讨论教学,由精熟的字词学习到阅读策略的学习。在教学中,传统的单篇教学主要的是培养我们的认知能力,教师的精细讲授能够让学生很快统一认识,通过知识的高度集中,从而得出标准化的答案。优点是方便对前人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整合,但最大的弊端就是让学生流入对知识和教师的盲目迷信,久而久之就会在思维上陷入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地步,从而让我们的认知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而缺乏发展变化。而群文阅读则可以让学生在多文本中进行比较、整合、判断,并且思考自己所需要的答案。它不是指多个文本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以联系的多个文本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起来的一个阅读整体,在梳理、整合、拓展、比较等过程中,让学生从读懂一篇向读懂一类发展,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要求学生求同探异,既要有思维的聚合,又要有思维的发散,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就容易出现创新思维甚至是创造性成果。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摒弃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首先要力争营造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发散性思维,畅所欲言,分享心中的想法。著名的语文大师钱梦龙先生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三主四式”教学法就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但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尊重学生个体的方式,才能够使学生敢于分享讨论。就像大教育家孔子,面对性格懦弱的冉有,鼓励他激进;而面对性格强势的子贡,则是教他谦让,这样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够与老师交流,都能够有所收获就好。只要孩子敢于发言,大胆讨论,再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之下,自然就会进入一种思考的节奏。在思考中、在想象中,创造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就会有所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从单篇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发散思维,不做标准化的结论,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推断就好。比如我们在必修一教材中学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评价都是烛之武深明大义、视死如归,活脱脱的正面英雄的脸谱式形象。但人总是充满感情的,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在去秦军军营的路上,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他的内心有没有过犹豫,毕竟在郑伯面前,他也曾有过牢骚,这样的探讨和想象可以更加全面真实的认识一个人物。

    而群文阅读更可以强调多角度的观察,在合适的议题下,通过讨论,然后求同,比异,以期达到知识的整合,从而改变我们的传统认识,得出创新性的结论。更是对创新思维的一种培养。不是机械的循环记忆,都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诗歌中的感情,必修二第一单元散文中的感情,如何找到情感的不同和情感表达的不同,就是一个合适的议题。比如在《鸿门宴》的拓展中,谈到项羽之死。传统认知是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我们对英雄的结局是感到可叹、可惜,但李清照、杜牧、王安石却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培养我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认识。

    李清照在《夏日绝句》如此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杰、鬼雄,对项羽是一种歌颂、赞扬,也暗含对南宋统治者苟安的讽刺。

    王安石《乌江亭》如是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却认为项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认为项羽是失去了民心。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表达: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该诗却劝霸王应该包羞忍耻。这样还有机会从头再来。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不做标准化结论,只要有正确的认知,都应该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比较与整合”是群文阅读言语行为及智慧生成的关键环节,“辨识与提取”的过程提供的是基础的、零散的信息或感受,而言语智慧生成的终极目标则召唤阅读主体将由不同言语主体、不同言语环境的多个言语作品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阅读而获取的信息或感受进行比同较异,进而结构化、条理化,形成围绕议题的多个言语作品的丰富的、立体的感受和认识。比对异同、结构整合——“比较与整合”是群文阅读过程中言语智慧生成的关键行为。

    此外,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哲学中就强调怀疑与信仰的辩证关系。只有在怀疑中才能促使创新,我们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正确知识来對面临对象进行怀疑。比如可以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质疑,如学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知文中是有月下的荷塘的描写,又有塘上月色的描写,荷塘与月色都是文中介绍的重点,那标题给人第一印象是偏正结构,好似文体应该以月色为中心,改成《荷塘与月色》或者《荷塘、月色》是否更好?在最初的阅读中就可以形成这样的怀疑思维。然后再去文本里寻找答案,甚至在课外资料中去探讨。还可以对文本内容进行怀疑。比如《包身工》中“芦柴棒”的称呼,用的修辞手法究竟是借代还是借喻。当然,还可以抓重点词句质疑,抓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疑,在篇章结构的特点上质疑,在图文处质疑,甚至标点符号处质疑等,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帮助引导学生筛选提炼出重要问题,使学生的质疑由表面质疑向深层次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常让质疑入课堂,使学生在“思—疑—问—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另外,“素养立意”的高考语文命题将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语文试题创新,力求有效测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将帮助语文教学,尤其是群文阅读教学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这也是推动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有利外部环境。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一锹掘出一个井”来,它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育者面前艰巨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目标,我们既要有计划,也要赶快行动起来,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作者通联:四川南充高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