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苏瑞莹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十九大报告立论的重要依据,也是贯穿报告全篇、具有统领性作用的重大理论创新亮点。认真学习领会好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提出的基本依据,对于深刻理解把握好十九大精神至关重要。基于此,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从新起点、新思想、新矛盾、新征程、新使命、新要求等六个方面来把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本依据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04-0016-06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作为十九大报告的最大亮点,“新时代”这一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新特征,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
一、要从新起点、新阶段来认识和把握
回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时钟,从空想的乌托邦,到十月革命的炮响,再到今天社会主义创新思想的提出,抒写几多辉煌篇章,也就经历几多曲折过往。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所经历的风波、所遭遇的挫折,尤其是苏东剧变更是将世界社会主义由低潮带入低谷。就在人们发出“马克思主义真的终结了吗?世界社会主义将向何处去?资本主义真的不战而胜?”的疑问和困惑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挺身而出,用四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向世人交了一份有说服力的答卷:相比西方资本主义深陷危机难以自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守住了社会主义的强大阵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世界最大贸易国和最大外汇储备国,解决了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并总体达到小康,而且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贫富分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问题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再次书写伟大史诗、谱写壮丽篇章,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向了新的境界。在砥砺奋进的这五年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同时也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由此也推动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我国发展阶段上,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的变革;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变革;在奋斗目标上,由实现“三步走”战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在生產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变革;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变革;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的变革;在军队建设上,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变革;在党的建设上,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变革;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积极作为、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变革……如今的中国模式令世人瞩目!中国速度令世人惊叹!中国崛起令世人羡慕!而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的一句很精辟的话,“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1]则说出了全党8900多万党员、全国13亿多人民深刻的感悟、无限的感慨和无比的自豪。可以说,这五年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乘风破浪的“飞跃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精进臻善的“成熟期”,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重塑期”,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又一个“创业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1]这两句话的精辟概括铿锵有力、客观准确、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世界性、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不仅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在世界上高高飘扬,让“历史终结论”悄然破产,甚至让学者感叹“西方必须向中国学习社会主义”。而且也让世界开始重新思考社会主义,而在这种思考中世界社会主义将开启新的历史进程。基于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五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变革,必然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要从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上认识和把握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回顾过去,中国共产党人起于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胜利登上北京天安门,这其中跋山涉水,走过雪山草地,走进陕北窑洞之门,又走进西柏坡,再走进北京城,而今又迈上民族复兴之门,时空穿越九十六载,人间迎来新时代,但始终都有一束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前行。回顾党的一部奋斗史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旗帜的指引下,一百多年来一直在黑暗中探索的中国人民才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跟随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终于站立起来;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世代贫穷落后的中国人民才走上富裕起来的康庄大道,过上了小康生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作为十九大报告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从五千年文明中承继人文精神、道德价值的精华养分,从历朝历代的治乱兴衰中总结安邦治国、经世济民的历史智慧,从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探寻民族复兴、民富国强的客观规律。在新的实践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坚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大智慧谋划大格局,以大手笔续写大文章。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宏伟目标,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以及实践要求,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系统地回答,并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贯通党的使命以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的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以民族复兴中国梦重构“时间逻辑”,以“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构“战略逻辑”,以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构“增长逻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以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理逻辑”,以培育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逻辑”,以稳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重构“生态逻辑”,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建设重构“政党逻辑”,以推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世界逻辑”等。不难看出,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以及新战略,不仅系统性地回答了当前中国和世界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战略性地设计了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同时也预见性地判断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情况,并在科学研判国际国内形势下,以高远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书写了当代共产党人的时代答卷,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其与时俱进、不忘初心以及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展真理之旗、掌时代之舵、扬复兴之帆,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以及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在新形势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着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以及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仅能从根本上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也必将有力指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三、要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来认识和把握
回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时代会出现不同的时代课题,而时代课题的出现正是为解决这个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而提出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表述明确标识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变化、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供需现状和趋势的变化及时总结与思考而作出的新概括、新判断。这一表述,既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以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遵循,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统领作用。可以说,历史作用是巨大的。但在中国已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攀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以及综合国力不断获得极大增强的背景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所出现的一系列复杂局面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不能准确反映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后我国的国情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水平。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制造国;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和中国高铁等奇迹般地崛起;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C919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超级计算机在世界上无国可比;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治理结构日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与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已迈出坚实的步伐;反腐败斗争已形成压倒性的态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引领国际秩序的特色;旨在解决发展难题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获得了空前提高,中国正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等。可以说,这一系列伟大成就都深刻说明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逐渐发生新变化。
四十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得社会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改变。首先,通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在总体上已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会更加强烈,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及安全、环境等各个领域的要求将会日益增长,概括起来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其次,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6]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而对于发展的不平衡,我们可以理解为地区间的不平衡、领域间的不平衡、行业间的不平衡、人群间的不平衡。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会影响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的需求,也会影响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發展的不充分,我们可以理解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充分。所谓发展深度的不充分,体现在大与强的关系上:从发展的总量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引擎效果显著,但是我们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人均GDP世界排名还不到前列;从发展的质量看,我们经历了跟跑、并跑阶段,目前有的领域处于领跑阶段。但是,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有的领域、有的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不强、原创性与科技含量不高、内涵发展乏力的问题;从发展的效益看,粗放型、资源型、投资型经济体仍占有较大比重,资源消耗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成比例,“瓶颈”“泡沫”依旧是制约性因素。所谓发展广度不充分,则体现在扩大发展领域,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发生的新变化都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提供了现实依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质”的方面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们仍然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四、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来认识和把握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由一系列接续推进的新征程书写的。进入新时代,面对着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新的挑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所描绘的“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的宏伟蓝图,更是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不仅是一个划时代的战略谋划,同时也是一段将永载史册的壮丽征程。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从提前十五年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到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之前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从将“美丽”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涵,成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维度,到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党的十九大在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的同时,进一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所作的与时俱进地擘画,更是进一步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新的航向。
新目标之“新”,一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十五年,从原来的21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对我们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的正确判断和充分考量,也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的高度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来源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来源于砥砺。因为这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1]。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更加丰富,增加了“美丽”,这一新定位绘就了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新画卷。这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中国”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合同步;同时也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示了我们党作为世界大国的执政党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的有机统一。
三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不仅有数量指标,而且更注重质的提升;不仅让广大群众有物质收入的增加,而且让人民有更多的实实在在获得感。这充分表明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更加高远的抱负、更加饱满的自信和更加坚毅的决心。
五、要从党的新的历史使命上来认识和把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深情回顾了九十六年来我们党为实现历史使命所作出的艰辛探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之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全党同志在新时代更好担负起历史使命进行了思想动员、指明了奋斗方向。
回望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也经历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苦难,特别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所陷入的内忧外患的极度黑暗境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经历、所遭受的战乱频繁、山河破碎以及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等更是世所罕见。但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从不缺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者。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数不甘屈服的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各式各样可歌可泣、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奋起,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到底该往何处去?中国的路在哪里?谁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这一历史重任最终落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从诞生那一刻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与担当,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征程上。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一部奋斗史其实就是几代人不畏艰难、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流血史以及牺牲史,其间既有触目惊心的嬗变,也有大浪淘沙的洗礼,同时更有让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我们便不难发现,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旺,从只有50多位党员到成长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正是因为始终坚守一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长盛不衰、枝繁叶茂。而透过历史的烟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这一历史使命,才引领着一路求索,一路奋斗的波瀾壮阔的征程。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党和国家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在科学地研判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所面临的新挑战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我们应更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应更有“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的准备。
那么,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呢?党的十九大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提了出来。“四个伟大”集中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担当,涵盖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全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之上所作出的重大理论概括。在新时代,我们要把“四个伟大”贯通起来理解、协同起来贯彻,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团结带领人民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六、要从党的建设新要求上来认识和把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绘制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而且把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作为完成宏伟蓝图的战略举措和保证,明确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同时,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题,针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方向、基本定位、基本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从而构成了进一步深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指导思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被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道理。近百年前,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劈波起航,从此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神州大地重开光明之门、燃起希望之火;近七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有了坚如磐石的制度基础;四十年前,中国共产党作出历史性抉择——实行改革开放,大江南北涌动滚滚春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勃勃生机;五年前,中国共产党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性命题,追梦逐梦、筑梦圆梦成为激荡人心的高昂旋律。一路求索,一路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实践已充分地证明,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才以这样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党兴则国强,党衰则国弱。也因此,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波澜壮阔的五年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靠着“不惜得罪千百人,决不辜负十三亿”的政治魄力和历史担当,兑现“打铁还要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决心,以敢于亮剑,勇于担当的勇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气力,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通过保持巡视利剑高悬,对全党进行政治体检,以形成持续震慑;通过重拳反腐,坚持“零容忍”,聚焦“微腐败”,构筑起惩防腐败的“高压线”与“防火墙”,以遏制腐败蔓延势头;通过加强海外追逃力度,开展“天网”“猎狐”行动,形成一张撒向全球的“天网”,以防止腐败分子躲进避罪天堂等,可以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抓手,为着力肃清党内政治生态恶劣影响所采取的一系列反腐行动,惊动了世界,震撼了国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由此,也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答卷。不敢腐的目标已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已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已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更为可喜的是,由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党上下已逐步实现了管党治黨由“宽松软”向“严紧硬”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状况,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然,我们在看到成效巨大的同时,也应该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所取得的这一系列伟大成就,是否可以说明全面从严治党就已经大功告成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提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1]。为此,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1]。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但这只是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开了一个好头,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依然任重而道远。基于此,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问题上,必须持之以恒、善作善成,“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1],也只有扎实践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带来的各种重大挑战、以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同心合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