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红色西柏坡”城市旅游王牌的思考
[摘要]在石家庄市“4+4”现代产业发展格局中,旅游业位于“培育壮大”产业中的首位。石家庄市旅游资源丰富,尤其“红色西柏坡”光耀史册、享誉海内外。本文通过解析延安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将“红色西柏坡”打造成耀眼的城市名片并带动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主要有树立“高峰”思维、紧抓红色研学,打造高端精品项目,精准宣传推介,破解资金瓶颈等。
[关键词]“红色西柏坡”;“高峰”思维;红色研学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10-0045-04
当前,随着石家庄市“4+4”现代产业的纵深推进和全域文化旅游时代的到来,“红色西柏坡”这张城市名片亟需发挥更大的作用。数据显示,井冈山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近50%;临沂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旅游业财税贡献率超过10%;特别是延安,其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油”主沉浮向“游”主沉浮的华丽转身。本调研报告立足石家庄市,通过解剖延安经验,力争将“红色西柏坡”打造成耀眼的城市名片,带动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助力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建设。
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延安市红色旅游业发展“风景这边独好”
(一)突破“沟道思维”,开辟延安红色旅游新境界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但延安人突破了地理环境造成的“沟道思维”,站位于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的“至高性、唯一性、垄断性”的层面上统筹谋划,把保护和修复革命旧址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大手笔投资500亿元,一方面,实施了旧城改造、居民下山、延河治理等多项重大工程,对革命旧址周围城区进行拆迁复原,“十大”革命旧址景区得以保护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比老城大两倍的新城,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已经落户新城。这样既为红色产业腾出发展和想象空间,还为城市未来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红色研学为主题,打造全国教育培训新高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延安不断拓展以红色研学为主题的教育培训,以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延安党校等院校为骨干,建设了一批集研学旅游、红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培训基地,针对不同主题、客源、时间、年龄等,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形式,把延安红色景点变成了思想教育的生动课堂。目前,培训学员已经覆盖全国及港澳台地区。2017年共培训45万人次,据一个分院介绍,2018年全年培训班次已于4月初全部排满。如今的延安街头,随处可见身着红军服装的外地游客。为打造全国教育培训新高地,延安还与国内其他革命纪念地城市开展合作,并启动创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区,让红色旅游成为世界了解延安的一个窗口,打造红色旅游国际品牌。
(三)繁荣红色文创产业,延安旅游业“名利双收”
红色文创产业是活化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的“密钥”,也是保持红色旅游持续繁荣的“加油站”。延安成功策划推出一批大型精品节目和项目,将客源牢牢地吸引在延安进行深度游。如每晚8时和9时两场各15分钟的大型免费灯光秀,以宝塔山为屏幕,气势磅礴恢宏大气,成为不少外地游客期待观看的一场盛宴,还有被称为红色延安“新闻山”的清凉山,陈毅所题诗句“万众瞩目清凉山”在夜幕下异常醒目,与宝塔山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不仅使延安的夜生活丰富多彩,还于无形中增强了市民的文化自信、传承了红色基因。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全国首个红色旅游大型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为首的一批红色文化品牌,已经实现常态化演出,经常需要加演或加座,经济效益颇丰,仅《延安保育院》舞台剧2017年演出收入就高达六千多万元。
(四)开展精准宣传营销,打响“红色延安”城市品牌
为打响“红色延安”城市品牌,延安主动出击,多方位开拓市场。一是以打造“民族圣地,红色延安”为引领,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精心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借助全媒体高密度宣传,规划设计城市主色调,甚至将城市主要街区广场的灯饰设计成红五星,整座城市红色氛围浓厚;二是按照“区域推介,精准营销”的思路,积极融入长三角、广深珠、京津唐以及周边城市,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并成功举办“中俄红色旅游大型交流活动——千人自驾赴俄游延安发车仪式”等大型主题旅游活动,扩大延安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三是市领导亲自带队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旅游竞演活动,荣获首批“十佳魅力城市”称号,并持续发挥品牌效应,策划推出“十城十校”主题活动。一批经典旅游品牌节目先后走进西安培华、西安交大和清华大学等,“到延安去”成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精神追求。
(五)做精做细做实,不断优化旅游环境
宜人愉悦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延安把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方面都當做传承红色文化的主战场。一方面,开展旅游环境大整治,规范旅行社和导游的经营行为,打击景区商品销售中的不法现象,整治车站、机场出租车营运秩序,严格落实《陕西省旅游经营服务违法失信“黑名单”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实施办法》,及时处理各类旅游投诉,做到投诉电话100%接听,投诉受理结案率100%;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制定《延安市旅游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和舆情监测中心,以大屏幕的形式滚动显示旅游线路和景点游客数量,既方便政府管理部门掌握旅游实况,又让游客了解景点的情况。
二、石家庄市红色旅游业发展态势向好,面临问题亟需解决
石家庄市文化底蕴深厚,红绿古新旅游资源比延安丰富得多,拥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5家。近年来,石家庄市旅游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7年旅游总收入994.4亿元,是2010年的7.52倍。红色旅游表现尤为抢眼,西柏坡景区2018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数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但大家对石家庄市的普遍印象是,具有“红色西柏坡”这样顶级的红色资源,却没有产生顶级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这就暴露出石家庄市在传承红色基因带动全域旅游方面的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有:
(一)“红色西柏坡”带动能力较弱
石家庄市旅游业普遍存在小、散、弱、低现象,最具特色的“红色西柏坡”作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与井冈山、延安齐名,本应引领大家一起飞,但因为起步较晚开发不够,红色旅游与山水游、人文游等相对割裂,不仅自身收入不高,带动能力也较弱,无法发挥领头雁作用。据调研,延安的“红色旅游+”做得风生水起,不仅市内红色景区亮点纷呈,还先后打造出了洛川谷咀黄土风情度假村、安塞候沟门农业旅游区、延安国家森林公园等“红色旅游+”产品,延安国际滑雪场、祥瑞冰雕世界等冬季旅游也已常态化。
(二)以红色研学为主题的教育培训深度开发不够
理论的先导性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尤为重要。延安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相当于当地发展红色旅游业的“火种”。“红色西柏坡”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之所以不符其盛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红色研学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入。目前,西柏坡纪念馆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但石家莊市较有影响力的只有“西柏坡精神”和“重走赶考路”两大红色研学主题品牌。其实,党中央入驻西柏坡时间虽然不长,却在此留下了不少点睛之笔与口口相传的感人佳话,全国土地会议、西柏坡密电、盘尼西林救弃儿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活动还有待开发。
(三)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有“流量”少“留量”
独特新颖的旅游产品可以使旅游业“名利双收”。石家庄市“红色西柏坡”进的来却留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开发不足:一是红色旅游纪念品多是主席像、红军服等,替代性很强,不能体现西柏坡时期特色,引发“二次消费”难;二是红色文创产品严重缺乏。除纪念馆和中央军委旧址的公益性项目之外,围绕“游购娱”挖掘的产业链太短,可观、可感、可体验的大型精品项目几乎为零,“深度消费”难;三是红色旅游线路单一,没有做到分类设计。西柏坡游览基本按照纪念馆——中央军委旧址——西柏坡水库这个线路进行。应像延安那样,紧扣红色主题,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不同时间,推出一系列红色旅游路线。如围绕年龄推出了老年怀旧游、知青体验游、青年励志游、少年研学游等;四是旅游服务水平一般,往往就是“听讲解、看史料,革命旧址走一遭”,展示形式单调、生硬,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档次不高,游客的体验感不佳,“再度消费”难。
(四)宣传营销“主动出击”不够,区域间联动的大格局尚未形成
一是石家庄市红色旅游整体形象宣传营销体系尚未形成。宣传手段单一,全媒体融合不够,虽然在央视等媒体进行推广,但都是跟省旅发委“打包”宣传,不够突出;二是营销不够精准。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当前的主要目标群体,要针对单位性质和工作需求设计营销方案和课程;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大中小学生则是重要的潜在群体,要用“90后”“00后”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精准营销;三是宣传营销还较为固守传统,区域间资源整合观念不强、力度较弱。延安市深入实施“东西南北”合作营销战略,构建省内外、国内外红色旅游区域联动发展大格局的做法值得借鉴。
(五)政府引导资金不足,投融资市场活力不够
石家庄市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还积极争取省市级融资平台资金支持。但相对于需求来说,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利用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难度很大。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又未完全建立,旅游企业、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等规模小、实力弱,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外地成功经验表明,成立地方旅游投资平台是助推地方旅游大发展的有效手段。为促进延安旅游业发展,陕西旅游集团成立延安投资公司,该公司于2017年非公开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公司债券,为全国“文旅+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三、深度开发、精准发力,打好“红色西柏坡”城市旅游王牌
(一)树立“高峰”思维,开创“红色西柏坡”发展新局面
“红色西柏坡”光耀史册,在五大革命圣地中独放异彩。石家庄市要摒弃低调内敛的做法,跳出“平原”心态,树立“高峰”思维,将“红色西柏坡”列为“一号工程”,秉承“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理念,走深度开发之路,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对红色文化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活化经典史诗、增强民族情感、滋养奋斗精神,以精彩纷呈的红色文化的饕餮盛宴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送精神钙片,使石家庄市成为“受挫者的砺志之地、寻梦者的启航之舟、成功者的哲学家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高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
(二)紧抓“红色研学”主题,变“单打独斗”为“抱团作战”
“一花开放不是春”。目前,石家庄市只有两大红色研学主题教育培训,为进一步发展石家庄市红色旅游业,要拓宽思路、搭建更多的开放式合作平台:一是自我整合抱团,筹建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进一步加强与国家部委、高校及省、市院校合作,深度挖掘红色史实及其时代价值,夯实理论支撑。同时,创新教育培训形式,研发特色教育培训线路,让西柏坡精神可观可感,可参与、可互动,真正触动心灵,代代相传;二是扩大“朋友圈”,同创共享红色旅游品牌。在继续开展现有的8所“红地标党校”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可以搭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女排精神等一道研究推介,还可以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倡议等,建立红色旅游友好城市,开展多元化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客源互送,共同打造那一抹靓丽的“中国红”。
(三)打造大型高端精品文创项目,从“走进来”到“住下来”
石家庄市要大力扶持文创产业发展,打造以西柏坡为龙头引领、少数几个重点项目支撑、一般项目齐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构建起红为头、绿为体、古新为翼的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方面,做精“红色西柏坡”招引客源“走进来”。融合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在新、奇、特等方面推陈出新,创新演艺传播手法,汇众智打造1-2个高端精品文创项目,如360度全景电影院、水上灯光秀、舞台剧、大型实景演出等,项目宁缺毋滥、宜少而精,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另一方面,展现“多彩石家庄”魅力吸引客源“住下来”。在全市范围内精挑细选少数几个重点项目作为支撑,引导西柏坡客源回流石家庄各重要景点。如新中国摇篮、正定记忆、秦皇古驿道、君乐宝优质牧场、爱飞客空中表演等,一般项目如太行美景、滹沱花海、休闲农业等要遍地开花……
(四)创新宣传推介方式,由“红”起来而“火”起来
随着全域旅游时代来临,各地都在大肆宣传自身的文旅特色资源,石家庄市要创新宣传推介方式,构建红色旅游形象宣传营销体系,使“红色西柏坡”真正“红”起来、“火”起来。一是大胆“走出去”,展示“红色西柏坡”魅力。前期可重点加强与影响力较大的央视、省级卫视、新媒体等的合作,重磅推出“红色西柏坡 多彩石家莊”城市宣传片,循环播放加深观众印象,支持平山参加诸如“魅力中国城”等大型电视节目展演;二是苦练“内功”,传承城市红色基因。谋划设计城市红色景观和主色调。在市区和重要支撑区县,要按照简洁明快、整体有序的原则,凸显“红色西柏坡 多彩石家庄”主题,做到红色故事随处可见,城市景点人人尽知;三是落实互联网思维,“借力共赢”。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协作、分享,石家庄市要加强与周边及京津冀、雄安新区、一带一路等城市的联系,相互投放广告,共同筹办红色旅游专题展会,有计划地开展精品节目联合巡演等。
(五)破解资金瓶颈,撬动市场热情,从“政府引导”到“市场主导”
石家庄市可先行探索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基金,并按照项目设立若干子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壮大基金规模,搭建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同时,加强与河北旅投集团合作,组建石家庄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公司,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筛选和推介优质PPP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引进和扶持旅游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提高整合、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水平。
(六)净化旅游环境,传播城市温度,由“特色”到“全域”
一是净化旅游环境。以打造智慧城市为契机,实现旅游投诉监管高效便捷,做到“有求必应、有诉必接”,把市民当游客、把游客当市民,营造宜人愉悦的旅游环境。二是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探索志愿讲解员制度。全域旅游时代,人人都是城市旅游资源、都在展示城市旅游形象。在提升导游素质作为主战场的基础上,要刻意养成市民文明习惯,组织义务讲解等志愿活动,以淳朴、包容、谦和的城市品格传播城市温度。三是由特色到全域。特色鲜明是旅游资源开发中最具卖点的核心所在,“似曾相识”发展必然受限。石家庄市要立足特色产业、特色景致、特色人文等,走百花争艳又主次分明、和谐有序的全域特色旅游之路。
旅游“一业兴百业旺”。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旅游担当着重要历史使命。石家庄市既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以工匠精神打好“红色西柏坡”这张城市旅游王牌,同时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共同绘就一幅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城市全域旅游盛景图。
课题负责人:赵冰琴
课题成员:姚清波 黄 玥 王文敏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