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期刊语境下建立国际科技期刊联盟组织的意义初探

    吕潇

    [摘?要]当前,我国在期刊数量上已经堪称“大国”,但是仍缺少一批有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这让我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在对国内外现有期刊组织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该文初步探讨建立国际科技期刊联盟組织的意义,以期通过尝试建立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期刊治理等“软环境”的构建,逐步实现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地位提升和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的目标。

    [关键词]一流科技期刊?国际组织?联盟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9-0060-05

    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的阶段,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载体,作为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前沿阵地。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媒体相互融合,新的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期刊的形式也发生变化,但科技期刊的本质功能始终没有改变,它在发布和记录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近年来,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办法陆续出台[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开启了中国科技期刊的新纪元。中国科协在支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如2006年起实施“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6年起实施“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除了政策上的利好外,国家对期刊的财政投入力度也大幅增加,办刊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升。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数量达5052种,我国俨然已成为期刊“大”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收录我国论文由1999年的1.99万篇上升至2018年的41.88万篇,增长了19倍,自2008年起,论文数量稳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但是,这个“大”仅仅是数量这一维度,在出版能力、服务水平、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我国的科技期刊都还没有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与科研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办刊质量远没有达到与数量的匹配。2018年度《科学引文索引》共收录81个国家和地区的期刊11877种,其中,美国有3031种期刊入选,数量居第一位,中国大陆有213种,居第七位。在“自然指数”引用最高的82种期刊中,中国为0,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大众科技媒体和专业媒体上,基本看不到我国科技期刊成果的影子[2]。与国外科技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化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交钱发表”又“付钱买进”的模式造成大量本土优秀论文流失,科研产出版权和成果首发权流失,科技期刊做大做强迫在眉睫。

    二、成立国际组织是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国际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的主张在国际舞台和外交场合的权重与影响力,国际科技话语权作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撑,对于我国创新发展以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科技发展已从原来的“跟跑”为主,变成了目前的“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但是科技的发展水平并不必然产生国际科技话语权。话语权的确立,既要有一流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作为“硬实力”,又需要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世界科技治理体系这些“软基础”。要想切实增强我国的国际科技话语权,除了要从提高我国各领域科技发展水平等“硬实力”入手,还需重视科技智库,国际科技期刊,科技传播体系,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参与或牵头成立国际科学组织,国际科技和创新评估体系,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等“软环境”的构建[3]。只有“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能对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技期刊的本质功能是促进科技交流与传播,因此它具备公开、透明和交互的平台属性。尤其是随着全球创新合作越来越密切,科技期刊在服务于科技外交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科学治理的重要手段。拥有更多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国家,对国际科技话语权就拥有更强的掌控力,这也是当前我国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想通过科技期刊这一平台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除了强化科研产出、提升刊物质量、优化出版方式、培育办刊人才等提升科技期刊“硬实力”的方式外,还可从多维度进行考量,从参与或牵头成立国际科技期刊组织这一“软基础”着手,在做好刊物自身建设的基础上,打通我国科技期刊参与国际化治理的渠道,通过扩大国际化合作范围来获取国际化资源,这样除了能够提高刊物知名度外,还能扩大高质量文章来源,形成良性循环体系。因此,在我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道路上,选择与国际期刊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或是参与或牵头成立国际期刊组织,利用国际组织丰富的行业资源和优质、专业的交流平台,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主动掌握国际话语权、彰显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三、现有国内外期刊组织概况

    (一)国际期刊组织

    1.国际期刊联盟(FIPP)。国际期刊联盟1925年成立于法国巴黎,是世界期刊界自发组成的、非政治性、非营利性的国际期刊行业组织,是全球期刊出版界最大的同业协会,是代表全世界各国期刊界的联盟。联盟总部设在英国伦敦,会员分为国家协会、出版公司、准会员和个人会员4类,是期刊界最有代表性的、影响最为广泛的国际行业组织。

    2.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是一个由学术、科学、技术、医学和专业出版商组织和运作的全球领先的国际贸易协会。1969年法兰克福书展首次提出成立STM Group的构想,1994年,STM正式成立并启用现在的名称。该协会目前在海牙和牛津设有两个办事处,拥有来自21个国家的145个成员,每年共发表近66%的期刊文章和数万本专著和参考著作。STM成员包括学习社团、大学出版社、订阅和开放获取出版商。

    3.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ALPSP)。学术与专业出版者协会是一家非营利性的出版者协会,1972年成立,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并在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地区分部,这是当前国际唯一一家全球非营利出版商的同业协会。协会会员主要包括科技期刊和图书出版者、学术学会和职业出版集团、数据库出版商、大学图书馆和出版社,以及政府间组织等。

    4.国际出版者链接协会(PILA)。国际出版者链接协会于2000年1月由4家国际著名学会和12家世界顶尖学术出版商联合成立,分别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美国物理联合会(AIP)、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美国心理学会(APA)、布莱克威尔出版社(Blackwell Publisher)、爱思唯尔出版集团(Elsevier)、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联合会(IEEE)、威科出版集团(Wolters Kluwer)、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塞奇出版公司(Sage)、斯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Francis)、威立出版公司(Wiley)、蒂姆出版社(Thieme)、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成立于1997年,目前有会员6412家。国际上几家大的出版集团,如Elsevier、Wiley、Blackwell、Springer等均为COPE会员。浙大学报英文版于2010年下半年申请加入COPE,成为会员。COPE从2008年开始设立研究基金,每年资助2项课题,分别于6月和12月由会员自由申请。浙大学报(英文版)的编辑们首次申请COPE基金项目并获准立项,反映出中国编辑正在积极参与国际出版业学术伦理标准的讨论和研究,争取国际话语权。

    (二)中国期刊组织

    1.中国期刊协会(CPA)。中国期刊协会是经民政部批准成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全国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组织,于1992年5月成立。中国期刊协会于2000年9月加入国际期刊联盟(FIPP),2004年被推选为国际期刊联盟董事会成员。加入国际期刊联盟后,协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深受国际期刊联盟的重视与信任。2007年5月,协会在北京承办了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2010年10月,与国际期刊联盟在杭州联合主办“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位期刊界、出版界、信息产业界嘉宾及相关产业从业者参加。

    2.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Society of China University Journals)。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是教育部主管、由高等学校主办或承办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室)和科技期刊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成立于1987年8月5日,原名“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1993年7月6日在民政部登记时转为国家一级学会,并更名为“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2010年6月12日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现有单位会员约900个,个人会员4000多名。

    3.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CESSP)。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是中国科协主管,由全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学会创建于1987年,会址设在北京。主要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创办综合性学术期刊《编辑学报》。

    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STM Journals Society,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于1987年成立,是期刊工作者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全院性学术团体,会址设在北京,并编辑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及其他出版物。

    四、我国牵头组建国际期刊组织势在必行

    从客观角度来看,由于受到语言文化限制,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多见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可以说我国科技期刊本身就带有“先天不足”的劣势。虽然目前采用加盟大型出版集团的“借船出海”模式提升了出版效率和影响力,但也导致优质中文期刊资源的外向输出,形成了话语权受制于国外的不良局面,而“造船出海”又可能会导致整体发展进程过长。为此,我国科技期刊要想屹立于世界科技舞台中央,就要考虑借助平台优势实现期刊发展的“弯道超车”。随着国际组织在全球重要性的日益增强,中国也开始从一个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状态日益走向开放[4]。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走向双向互动,双方关系进入一个良性的互动进程。

    目前国内外均成立了多个知名的科技期刊组织,如国际期刊联盟(FIPP),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STM),中國期刊协会(CPA)和中国期刊采编联盟(CNEU)等,并且我国也开始逐渐加入和参与到国际期刊组织的治理及相关活动当中。例如,中国期刊协会(CPA)于2000年10月加入国际期刊联盟(FIPP),2004年被推选为国际期刊联盟董事会成员;浙大学报(英文版)于2010年下半年申请加入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成为会员。无论是国际期刊组织还是国内期刊组织,首先都具备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一定的专业基础,这些组织大多是由某一家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是由某几家知名学会和出版机构联合发起而成立,具备清晰的组织定位和行业影响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专业背景,能够确保组织成立之后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够通过吸引会员来促进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此外,除了提供行业交流机会和维护期刊出版行业正常秩序以外,有些组织还设立了专门的研究资助项目。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就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国际期刊组织的资料来看,我国尚未出现直接牵头或参与组建成立国际期刊组织或科技期刊组织的情况。因此,如果通过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或期刊组织进行合作,由我国牵头组建成立国际科技期刊联盟组织,无疑将填补这一空白。

    经了解,在申请资质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发起成立国际组织的单位类型并没有确切的规定,独立法人单位即可进行申请。在发起成立国际组织要求方面,需要发起成立单位具备一定的组织资源、专家资源和专业基础作为支撑,所成立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相关领域内能够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并且至少能够吸引15个国家及以上的组织机构或专家个人参与筹建工作(最好能以国际组织机构为主来参与筹建,这样组织成立之后能获得现有会员群体的支持,不必再单独发展)。在申请成立国际组织具体流程方面,一般是在牵头成立国进行注册(在民政部注册),秘书处设立在相关筹办发起单位。因此,建议下一步相关科技组织和科研机构可以通过设立调研课题,对成立国际科技期刊组织进行全方位论证,明确目标、定位、受众群以及业务范围,通过发挥国际组织平台优势,把更多国际资源引进来,把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出去,通过加强中国期刊界与国际同行的合作,逐步缩小我国期刊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提升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国际科技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朱作言,郑永飞.如何办好中国科技期刊[N].光明日报,2017-12-21(16).

    [2]张昕,王素,刘兴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学通报,2020,65(9):771-779.

    [3]刘天星.掌握国际科技话语权[N].光明日报,2017-06-22(13).

    [4]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