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散文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洁
[摘 要]散文是统编教材的重要文体,是夯实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重要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把握其结构之妙,感受散文的情感美;引导学生涵泳其意蕴,揣摩其深刻思想,体验散文的情感美;同时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散文的表达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沉入文本中,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获得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散文情感;语文素养;品词析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32-02
散文是统编教材的重要文体。在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从散文的“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入手展开教学。但不同类型的散文,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因此,教师在遵循散文共有特点的基础上,应从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入手,运用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有的散文表面上写人、叙事、描景、状物,似乎一眼就能读懂,但隐藏在这些元素背后的情感,只有仔细揣摩才能真正体悟到。
一、品析把握,感受散文情感的含蓄之美
(一)品析遣词造句,在语言中体悟情感
散文的创作要融入作者强烈而浓郁的情感,这是散文能够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因此,散文所描写的人或者物,已经不再是客观世界中原生态的人或者物,而是具有作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倾向的人或物。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这些事物在生活中的客观状态,而且要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之处,感受它在作者笔下的独特之处,理解作者融入的真挚情感。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的老舍先生的《猫》一文,作者所看到的猫以及其语言所描写的猫就具有丰富的情感。猫踩在稿纸上的脚印,已经不需要考虑卫生问题,而成为作者眼中的“几朵小梅花”。由原本又脏又丑的脚印,转变成为纯美的梅花,这就是作者自身情感积极催化的结果。因此,阅读这样的散文,不仅要引导学生放下自己固有的认知,尝试站立在作者的视角,通过文本的语言感受作者描写事物的特点,而且要揣摩这些事物在作者视角下独有的状态,积极转化学生的认知视角,感受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情感。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体悟其情感的基础上,说一说:“假如你看到这样的脚印,你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这样,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构一条认知通道,让学生在品味中感知散文的独特情感。
(二)把握创作思路,在结构中捕捉情感
作者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文本的语言中,而且也蕴藏在文本的内在结构上。语言是文本的显性元素,而结构则是隐性的。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常常对散文的结构进行深入的体悟和思考,采用最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结构形式。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结构的深处。
还是以老舍先生的这篇《猫》为例。如果依照猫成长的过程来写的话,应该先写满月的猫,然后再写猫长大之后的情况。但是,作者偏偏一反常态,将长大的猫前置,展现猫的古怪——既老实又贪玩,既温柔可亲又冷漠无情,既胆怯又凶猛……看似矛盾古怪,实则在作者眼中都是惹人喜爱的地方。这正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从这个角度审视,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一反常态,将长大之后的猫放到前面来写呢?”作者这样写,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在一开始就合盘托出,凸显了表达的重点。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从散文结构入手,捕捉作者如此设置结构的真实用意,将蕴藏在文本结构中的情感元素提炼出来,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铺设了认知通道。
二、涵泳揣摩,开掘散文情感的体验之道
(一)打通感官的认知通道,立体体会散文之情
什么是体会?就是读者将自己的身心和意识都融入文本的语言之中,深入地体验、感受与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体的各种感官都要在大脑的调控下积极工作,形成彼此联通的工作效应。为此,在散文阅读时教师要在激活学生认知体验的基础上,打通他们各种感官的认知通道,让学生深入体验。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三月桃花水》一文时,教师就设置了多样化的体会路径,让学生揣摩作者表达的情感。首先,紧扣课文中精彩而优美的语句,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唤醒文本语言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优美的语气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学生与文本作者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师根据课文中“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一句,播放用竖琴演奏的乐曲,让学生体会竖琴演奏出来的优美旋律。这样,柔和的旋律与文本的语言形成相得益彰之势,将散文蕴藏的情感展现出来。最后,教师从形象思维认知出发,引导学生根据“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这一关键语句,在脑海中构建语言所描绘的画面;然后,利用多媒体相机出示对应的图片,将文本内在价值真实地再现出来。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声音、音乐和图片等不同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打通了学生不同的感知方式,使学生立体化地体会了散文的丰富情感。
(二)转变认知的体验角色,深入体会散文之情
如上文所述,散文作者都是带着主观色彩的眼睛来看待周围的客观世界的。因此,在散文教学时,就不能让学生始终以一个客观学习者的身份进入文本中,而要转变视角和角色,站立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思考、体会,从而体验作者的主观情感。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天窗》一文,为了凸显孩子们通过天窗获得的“慰藉”,作者在一开始就描写孩子們被关在黑屋子时的无聊与孤独。如果不能对这一情感进行深入的体悟,学生就无法对后面的激动、兴奋和愉悦形成深刻的认知。为此,教师要通过语言的描述和渲染,引导学生将自己当成文中的孩子,闭上双眼,想象自己身处于黑屋子时的状态,体悟长时间被锁、被关的真实状态,感受内心的憋闷、寂寥,从而为后续表现天窗的作用和展现生命力奠定基础。
三、搭建平台,实施散文情感的迁移之法
(一)还原:在对比中移情体验
在散文中,作者描述的事物与客观事物的差异集中体现在作者情感折射的结果上。在散文教学时,我们要做的既不仅是提炼客观事物的特点,也不仅是感知作者情感折射之后事物的特征,而且要积极对照两者之间的区别,在联系对比中还原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元素。
比如,《天窗》一文在描写雨点和闪电时,具有非常鲜明的情感元素。如,“卜落卜落跳”一词将原本普通的雨点写得富有灵性,读起来具有节奏感。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手指敲击桌面,感受明快节奏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韵味,体会作者言语之轻快。在描写可怕的闪电时,作者用一个生动的动词“瞥”,形成了强烈的拟人之感。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想象——闪电好像是在跟孩子们玩捉迷藏呢。为了让学生深入体悟,教师可对课文的语句进行修改,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内容都以常态化的方式展开描写,表达上会有怎样的效果呢?”这样,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如果这些语言被剥去了情感的外衣,就会失去趣味和美感。
如此进行还原之后的对比,学生看到了文本语言所彰显的独特光彩,从而感受到文本独特的韵味。
(二)迁移:在实践中移情体验
有人说,要想学会读小说,就要先学会写小说。那要想学会读散文,就要先学会写散文。只有在写的实践中,才能捕捉这一文体表达的内在秘妙。只有掌握了这些秘妙,才能在阅读中有所关注、有所体悟,才能让阅读变得通透起来,从而窥探到其原本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和资源。
如,老舍先生在《猫》一文中所运用的矛盾对立的表达手法,对学生而言就是非常具有新意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搜索相关的人或者事,看看哪个具有这种矛盾对立的特点。这样,学生发现自己的亲人就有这样的特质。比如,奶奶既吝啬又大方,爷爷既聪明又糊涂,爸爸既认真又马虎……如此矛盾的个体,本身就具有值得写的资源。如果能够以文本的内容和语言作为方法的支撑,提炼出相契合的认知体验,就能为学生进行模仿性、创生性的表达提供资源。
学而不练是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深入认知的。从这一案例来看,学生运用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写法,在再次阅读文本时,他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老舍先生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从而在散文语言的品味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实现情感之间的融通,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汉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说:“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情感而单独存在,否则必将陷入机械训练的尴尬中。统编教材中散文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是夯实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重要资源。教学时,教师要从散文的情感维度出发,积极引领学生深入体验,通过情感体验推动主题感知、洞察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智慧,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李华震.散文教学,不能让情感排除在外 [J].小学教师培训,2018(9).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