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主题与情节之失

    文艳蓉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以下简称《杨贵妃》)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十庆执导的电影。影片主要描述了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再现了唐王朝的恢宏气魄,揭露了围绕皇位争夺的残酷宫廷斗争。影片耗资2亿多元,明星云集,画面唯美,但最后票房欠佳,口碑不理想,成为近些年来不受好评的电影之一。究其原因,颇多方面值得深入探讨。同时也能给中国历史题材的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带来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一、 爱情主题的游离

    杨贵妃与李隆基的故事,从安史之乱后,就一直在民间流传。沉鱼落雁般美貌的贵妃杨玉环从权倾天下的无限恩宠到最终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最负盛名的大唐皇帝李隆基从威震八荒到“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1]凄凉晚景。一夜之间失去江山与美人的虐心经历,这种人世间的沧桑巨变,成就了他们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生,成为历代文学作品的宠儿。中唐白居易与陈鸿将民间传说与历史史实结合起来,创作出千古流传的诗歌《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白居易因自身爱情失败的原因,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2]的那份相爱不能相守的憾恨倾注在李、杨二人身上,用优美流利、韵味无穷的语言表达出来,塑造了人间至情的李、杨形象,成为李、杨故事爱情主题的滥觞之作。之后,诗歌、戏曲、小说多有同题材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经典题材之一。

    正如创制方多次提到的,《杨贵妃》的主题便是爱情,但是在具体处理时,却出现了与主题游离的情况。首先,主题的多样化,影片是以一位基督教徒的叙事角度贯穿始终的,外国使臣对大唐的富饶、恢宏气魄充满了赞叹,对大唐充满了歌颂。另一方面又迫不及待地着重刻画了大唐父子后妃之间残酷的宫廷斗争。这些主题并没有很好地围绕在爱情主题周围,反而起了冲淡的作用。其次,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横亘着一位寿王李瑁,李隆基夺子之妻无论哪方面都无法占据道德高地,这使得李、杨故事在爱情主题上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白居易与陈鸿为了完善爱情主题,特意隐去了这段复杂的关系,完美避开了道德问题以及旁枝错节对主题的损害。但是,《杨贵妃》却没有如此处理,反而突出了杨贵妃与李瑁之间的爱情,一开始情窦初开地追问“谁是寿王”,拜见惠妃时要求亲见未来夫婿,洞房时要求李瑁深情盟誓,得知怀孕后的欣喜之情……婚后李瑁对她也是关爱有加。但寿王得知父亲喜欢杨玉环时,为了获得太子之位,提出用杨玉环与唐明皇作交换,深深伤透了她的心。因为对李瑁的爱太深,她心如死灰,去道观修行,一再拒绝李隆基的追求。即使后来她成为贵妃后,寿王另娶新人,被贬出京,她依然非常关心寿王。这样的情节安排,很明显会削弱与模糊李、杨之间的爱情。

    因为有了杨玉环与李瑁的爱情在前,再刻画李、杨之间的爱情发展,电影明显有捉襟见肘之感。观众更多地感受到李隆基的一厢情愿,初见玉环的心动,为其写“霓裳羽衣曲”,强娶赌爱,大婚后尊重杨贵妃而不强求其爱,移送岭南荔枝树,竭尽所能地去得到她的爱。而杨贵妃对李隆基爱情的转变就显得比较生硬而难以理解。被强娶之前她非常抵触,不愿接受李隆基的爱,但婚后没多久,杨贵妃就因妒忌梅妃而醉酒,又因妒忌而用红布封梅妃房。然后两人就开始爱得死去活来。这种缺乏铺垫的转变令人感到非常突兀。这种所谓的爱情让人感觉和李瑁那种刻骨铭心的初恋是无法比拟的。电影本想解决历史史实中杨玉环从寿王妃到明皇贵妃这种身份变更的心理变化过程,但很明显并不成功。

    在《长恨歌》中,李、杨爱情并未因杨玉环的死而终结,白居易花了大半的篇幅去详细描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思而不得请道士招致魂魄,道士在海上仙山找到了成仙的杨玉环,玉环通过信物和誓词同样表达了对唐玄宗的坚贞爱情。诗人表达了二人生死相隔、相爱不能相守的憾恨,这种爱情千百年后都能让人唏嘘不已并得到共鸣。而电影则到贵妃之死就戛然而止,对李、杨爱情的刻画既不深入也不感人,电影的主题也显得不够集中,难以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二、 历史史实的背离

    文学不是史實,但历史题材的史传文学还是不能偏离史实,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或是流传甚广妇孺皆知的常识;这样虚实相间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很好的处理历史与虚构的关系。如《三国演义》就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剪裁得体的历史小说。白居易《长恨歌》出于爱情主题集中的需要,虽然对杨贵妃先为寿王妃这样重大史实进行了回避,但却没有受到太多批评,是因其服从了主题需要,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合理规避。如果历史真实与虚构情节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失败的作品。电影《杨贵妃》显然在这方面没能做好,对重要历史史实的背离与回避,是电影不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片对杨贵妃相关史实进行了重大更改。杨贵妃受恩宠后,权势薰天,姐妹弟兄受玄宗重用,生活极为奢侈,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载:“自是宠遇愈隆。韩、虢、秦三夫人岁给钱千贯,为脂粉之资……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开,僣拟宫掖,车马仆御,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逾千万计,见制度宏壮于己者,即彻而复造,土木之工,不舍昼夜。玄宗颁赐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中使不绝。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3]《长恨歌》也未回避此段史实:“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4]杜甫《丽人行》也提到:“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5]这是导致后来李、杨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是不可一带而过的。电影却将其忽略,只有一个片断提及杨贵妃指责玄宗不应该用其兄杨国忠为相,以此来遮掩贵妃专宠导致误国殃民的历史史实。

    关于安碌山与杨贵妃的关系,也回避了史实,《旧唐书》卷五十一载:“禄山来朝,帝令贵妃姊妹与禄山结为兄弟。禄山母事贵妃,每宴赐,锡赉稠沓。”[6]安禄山深得贵妃之心,有些野史还提到安禄山与贵妃有私情,所以能得到贵妃的大力支持。影片将其塑造成天真无邪不懂政治的女子,甚至是为了不造成权位之争,不惜不孕的深明大义的圣母。似乎安碌山兵起,马嵬之变,杨贵妃才是最为冤屈的灵魂。诚然,杨贵妃是政治的牺牲品,但把她与政治撇得一干二净,是说不通的。

    另外,關于武惠妃与太子之死也有违历史。为了演绎武惠妃对玄宗的背叛,衬托玄宗的无助之感。电影对二人之死进行了篡改。据《新唐书》卷七十六载:“妃生子必秀嶷,凡二王、一主,皆不育。及生寿王,帝命宁王养外邸。又生盛王、咸宜太华二公主。后李林甫以寿王母爱,希妃意陷太子、鄂光二王,皆废死。”[7]太子确实是被武惠妃构陷而死,但用泥浆浇铸的方法却过于惨烈,令人难以置信。据《新唐书》卷八十二载:“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8]三人先是废为庶人,继而赐死,并非受刑而死。这种改编并未能对主题有多少促进的作用。而武惠妃自杀也是影片的虚构,《新唐书》同卷记载:“岁中,惠妃数见庶人为祟,因大病。夜召巫祈之,请改葬,且射行刑者瘗之,讫不解。妃死,祟亡。”[9]惠妃是因害死太子等三位皇子后,心理受到创伤,因庶人为祟,不安而亡。这种改编,如果是利于主题的表达,其实也未尝不可,但从影片的呈现来看,未能起到好的作用。

    三、 局部情节的离奇

    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是导演的诚意之作。但现在电影有种趋势,认为只要请几个漂亮的花瓶演员或重磅明星,用上华丽的布景与唯美的画面,加上博人眼球的重口味情节以备炒作之需,就可以将电影大卖,赚个盆满钵盈。《杨贵妃》可谓深得其髓。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便是局部情节荒诞离奇,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挑战了观众的道德与常识底线。

    第一个情节就是在二人大婚后,李隆基为了得到杨玉环的真爱,尊重和关爱她,并没有强求和她圆房。而杨玉环在李隆基与使臣下棋输掉之后纵狗搅局,打乱了李隆基的政治计划,使其大为光火,未理她而去梅妃处,使贵妃醋性大发。李隆基骑马追逐,在马背上与其完成了第一次肌肤之亲。电影安排这样匪夷所思的离奇情节,并将这部分的剧照事先流入媒体以此大力宣传电影。剧照流出后,果然引起一片轰动,一时家喻户晓,但传来的却多是质疑声与责骂声。出品方这才迫于压力,将此情节删改后发行,但观众并不卖帐,对电影依然没有好评,致使电影票房惨淡,亏损严重。该情节与抗日神剧《一起打鬼子》的“裤裆藏雷”堪称电影电视史上的奇葩双璧。这种失败的教训,应该使电影人引以为戒,电影是艺术,需要生活上的合理夸张与想象,但是一味违背常识,只求博人眼球,必然会导致观众的否定。

    第二个情节,就是贵妃醉酒情节,应该说这一情节的加入,本身是令人期待的,因为《贵妃醉酒》是一部口碑非常好的京剧剧目,它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经典之作,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如果运用得当,定能为电影增色不少。贵妃醉酒情节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约好至百花亭赏花饮酒,次日杨贵妃先至百花亭等候许久,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贵妃善妒,因而失意懊恼,遂醉酒遣愁,演绎万种风情。影片醉酒情节,是在杨贵妃拒绝接见使臣后又改主意前去,不料唐玄宗已请梅妃到场,贵妃愤而离场,在自己房中醉酒。醉酒原因原本是唐玄宗爽约而致,电影改为贵妃出尔反尔所致,这种改变不会让人同情贵妃,反而会觉得她醉酒有点活该。醉酒地点也由百花亭而改编成房中,电影还安排贵妃醉酒后入汤池沐浴,这也是有违生活常识,酒后入池泡汤乃是大忌,有中风的危险。这种种的改编,使得贵妃醉酒并未成为电影的亮点,而成为失败的情节。

    第三个情节亦是非常离奇,即为人所诟病的李、杨“生死之交”。马嵬兵变,情势非常危急,生死命悬一线,关于杨贵妃之死,有诸多记载,最可靠的是《旧唐书》本传所载:“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10]电影虽没有违背贵妃被缢死的史实,但却安排贵妃在临死之前自喝毒药后完成最后一次侍寝,被唐玄宗发现其饮毒后,又由他亲自用白绫忍痛缢死。场面香艳,气氛怪异,不符合当时的情势,也有背生活常识和情感伦理。除了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外,没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对于众所周知的历史题材的电影,要拍好并不太容易,因为观众对情节耳熟能详,期待较高,影片制作与编剧确实需要有所创新,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但过犹不及,创新并不意味着无底线的猎奇,更不能有违生活规律与生活常识。为了达到炒作与博人眼球的目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创新超过了受众心理所能承受的最后底线,同时又在处理史实与虚构方面有所欠缺,未能以服从电影主题需要来合理剪裁情节,终究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失败。这是值得每个电影人引以为戒的。

    参考文献:

    [1]李商隐.李义山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7-18.

    [2][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61,659.

    [3][6][10]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96,1470.

    [5]杜甫.杜甫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9.

    [7][8][9]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2859,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