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绘写 让经典融合

    高志娥

    有这个想法,源于听过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在最后一个环节,他们会美美的声情并茂的朗读一篇与本课有关的课外拓展的美文或小诗,我经常想,我们的美术课上,能不能在画完画之后也在画上配上美文或小诗呢?一次偶然,我翻看一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和《经典诵读》,这种想法更浓了,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

    因为每个年级的学生,手中都有一本《经典诵读》,并且在每天的晨颂、午读中,一直陪伴着他们。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又发现《经典诵读》里面的诗和美文与我们的绘画课的内容那么接近,何不将它们融在一起呢?

    首先,我让学生给所绘作品先配上一句话,或一句诗,如一年级绘画课《我的太阳》,就可以和一年级语文课《四个太阳》及一年级音乐课中的《种太阳》相整合,通过欣赏范图、教师范画和学生活动(画作业)之后,学生会在自己完成的绘画作品上写上“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或“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或“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送给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抑或“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哦,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画完写完之后,唱着“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长大以后去播种太阳……”如第二课《软绵绵的云》配上“云朵在天上玩耍,我们在地上玩耍。天有多大,地就有多大。云朵是天上的娃娃,我们是地上的娃娃。我们玩累了,回家;云朵玩累了,去哪?” 《我的梦》配上“花儿的梦,是红的;树儿的梦,是绿的;露珠的梦,是圆的;宝宝的梦,是甜的。”这种画文结合的方式,既让学生积累了文本的语言,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景物的魅力与可爱,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从小爱读书的欲望。每逢节日,我就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做贺卡,写上温馨的祝福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稚拙的作品与亲人或同学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深受他们亲人或同学的喜爱,从而也在无声的文字有形的绘图中培养了学生对亲人朋友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学生绘画日记和读写绘的训练。绘画日记能使学生在美好的事物中,让心灵得到浸润,在幸福中不知不觉地成长,通过一阶段的实践,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地发挥。有了前段的积累,再通过写绘让学生言说着自己,而且还展示着自己。它提供了一扇让我们观察、理解儿童的窗户。写绘能让每一位学生学到很多知识。中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深深喜欢上了用这种方式来绘画叙事。每逢节假日或传统节日,就让学生以读写绘的形式来完成作品。如正月开学之初的“记忆中的新年”、三月份“雷锋在我们身边”、妇女节“感恩妈妈”、四月份“又是一年清明时”、五月份“母亲节的禮物”、六月份“快乐的六一”等。

    再次,就是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注重国画课训练。国画课本身就是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因从低年级段开始训练,这样,到了高年级,再画国画时,朗朗上口的小诗自然就顺理成章的跃然纸上了。

    一幅好画配上相应的诗,与一画风所需的书体写之,双璧互映,再钤印相应的印章,既增加了美感,又丰富了内容。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诗与画的结合是因为出现了一批善于作诗或作词的画家,他们喜欢把诗写到画上。王维和苏轼是诗画结合的典范。人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和短处,两者结合起来,能取长补短。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比画大得多。把诗和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并使画面得到充实;同时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级学生处在记忆的黄金时间,语文课中的儿歌、童诗形式活泼、节奏明快,非常切合学生的思维。而将美文或小诗配在画面上,则能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绘画日记”和“读写绘”正是一种适合低段学生灵性的呼唤。而且在写绘过程中,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希望在以后学习的日子里,学生都能在诵读童诗后,有自己创作的冲动,再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上,配上自己仿写小诗或美文。

    经过将近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点成效,在2017年7月,被评为“诸城市十佳课程”,我和我的学生,一定会在这条经典绘画小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