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王超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具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意识。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无意识地关注到知识的获得情况,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困惑的关注还不够。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都很清楚地知道步骤,但在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时候难以顺利完成,很多学生在多个方面存在困难。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前言:大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表层知识获得的结果,而对于问题解决过程的关注度不够,对于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力发展的关注不够,由此阻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让学生准备合适的错题本
虽然准备本子是一个比较小的细节,但是实际上当教师随意让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整理错题时,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一方面是部分学生会拖拉购买本子的时间或是忘记购买本子这件事,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没有足够重视这件事情,当教师让学生拿出错题本时会发现学生的课桌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错题本,且部分学生在本子的前面部分作错题本,后面部分则做草稿本。尽管教育中不适合一味强调形式主义,但是学生带着敷衍意味的行为足够展现学生对错题整理及应用的不重视。教师为了加强错题的整理与应用有一个好的开头,可以给学生统一分发错题本,在挑选统一的错题本时教师尽可能选择拥有好看封面的本子,引起学生对错题的兴趣。
二、树立培育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教学意识
教师需在展开高段教学活动前调整育人思路,将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发展渗透在教学方案中,加强教学设计,做好育人规划。同时,根据学生课上表现,及时改进育人对策,赋予高段数学教学活动灵活性、生本性、综合性,为学生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解简易方程”教学时可将理解方程意义、解及解方程概念、明晰等式及方程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目标,除规设知识性目标外,还需制定能力性目标,即提升学生反思自省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如题:小红去超市买葡萄,给收银员100元,找了她30元,已知葡萄7元一斤,请问小红买了多少斤葡萄?教师应在给学生提炼已知条件及分析数量关系时间前提下,鼓励学生列出算式,而后想办法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有的学生想到将未知数x带入算式再次计算,若等式两边数量相同则计算正确,其中学生验证计算结果正确性的过程,就是培育学生反思自省能力的过程,同时还可引领学生养成良好解题习惯,通过验算提高计算正确率。
三、教师转变传统的作业布置观念
想要实现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实施和应用,转变教师传统的作业布置理念是第一步,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步,只有教师充分地意识到作业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才能促使作业,乃至教学更加高效,教师才会主动地实施分层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水平,为学生设计出适度的作业内容。因此,教师要拥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意识,能够积极地学习分层教学相关的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对作业进行分层,以此来提高数学教学的高效性。转变传统观念教师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相关的理念入手,加深自己对分层作业设计必要性的认识,产生对作业进行分层的主动意识;然后,教师可以积极参与相应的教学研讨会、讲座、培训等活动,以此来掌握分层作业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实施;最后,教师要将分层作业的理念进行充分的实践和完善,促使分层作业的作用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
四、优化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培育质量,教师需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复习教学时,可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梯形面积的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视为关键词,即思维导图构设基点,引领学生自主反思,调用发散思维回忆知识要点并填充导图,在此前提下帮助学生牢记数学基础知识,同时看到自身阶段性学习盲区。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找准知识温习着力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复习总结良机,继而达到复习教学的目的,其中学生填充导图的过程,就是培育学生反思自省能力的过程。再如,教师在进行“统计”教学时,可运用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统计,如“本班同学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前3名”“学生穿名牌衣服占比”“家长年均陪伴学生过周末次数”等,在兴趣趋势下完成统计任务。在此前提下,教师可引领学生针对数据加以剖析,培育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同时规设探讨性议题,如“你为什么想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统计活动,你通过统计有哪些收获”等,引领学生自省反思,以“学生穿名牌衣服占比”统计为例,通过统计发现部分学生过度追求名牌,消费观念扭曲,未能做到勤儉节约。为此,教师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有效培育学生自我反思能力,使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更有意义。
五、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一段时间以来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和获得的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级,学习基础比较扎实,并且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为A层次;对数学学习有所兴趣,存在一定潜力,但是接受程度和知识基础不够高,且主动性差的学生为B层;C层的学生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例如,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时,首先,教师要对最近几次考试的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其次,将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哪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并且能够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哪些学习基础知识一般,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哪些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以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结论:在小学数学中教学实践上,广大教育工作者仍有一大段路需要行走,但是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教师需要让学生找寻出一套适合自身学习的有效方法,以摆脱时间的浪费、无边题海的漫游。
参考文献
[1]展宗瑶.分层作业设计在小学高段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1(38):98-99.
[2]蓝进龙.浅析小学高段数学如何加强错题的整理与应用[J].考试周刊,2021(3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