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究
张杰
摘要:现在的初中生大多喜欢有“靈性”的课堂,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不喜欢教师一串问题讲到底、一幅图片看到底、一组视频播到底,学生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课题的“编剧”和作业的“导演”。因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方法。运用多种教法厚实课堂基础,通过各种实践形式激活思政元素,让思政课堂“立”起来。
关键词:初中? 思政课? 教学方法
作为初中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初中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子、新形式,着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充满活力的思政课堂。笔者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六个方法,倾力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思政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就教学来说,学生若是主角,老师就是导演,一节课就是一部大片,效果怎么样就看“演员”和“导演”的配合默契与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一上课就想睡觉、一下课就精神抖擞。事后了解,原来是老师的课堂缺乏激情,也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感受,不管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老师都会埋着头一直讲到下课,因此,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也在情理之中。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真正把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成长的需求作为传授知识的根本出发点。“道德与法治”课,尤其是法律课,比较枯燥,如果不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课堂生动起来,一味地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教”与“学”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僵化(见表1)。
二、着力做好“两个抓手”
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老师不仅要传授好课本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成长。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必须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课堂认真听课,二是高质量完成作业。与此对应的是,老师要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精心设计好课后作业。作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重难点知识进行提炼和梳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作业要求人人过关。只有把“课堂”和“作业”牢牢抓在老师手里,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法律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再加上是零基础,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有很多未知和不确定因素。如果老师不抓住课堂、不关注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就有可能导致学生课上睡觉、走神、做小动作。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以列举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播放《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与法同行》《普法栏目剧》等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当然,也可以把这些法治节目与学生所学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这样学生就能做到高效听课和高质量完成作业了。
三、精心梳理“三大模块”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对教材进行模块化梳理。笔者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化教学,可以采取列表形式呈现,或者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也可以以导学案等方式呈现。这种模块化的学习,需要老师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有效、合理、科学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删减,而是依据课程标准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提炼和整合。这样,学生学起来目标更加明确,更有针对性,对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更加容易了。
四、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反之,就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合理对待师生间的矛盾和冲突,当然,有时老师要求过严,实际上也是一种关爱,作为学生,要从心底理解老师、尊重老师。作为老师,要尽最大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持善意、包容的心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同学关系紧张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作为“道德与法治”课老师,要在课堂上渗透交往品德教育,告诉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是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品质和技能,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我们更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三是学生与课堂的关系。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越高,越能说明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也反映了课堂的精彩与高效,同时也凸显了老师在教学设计等环节做到了精妙、独特、新颖、激趣。四是学生与作业的关系。“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布置非常有讲究,除了基本的书面作业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例如,在讲解《家的意味》这一框题中如何孝亲敬长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帮父母洗一次脚、捶一次背、做一顿饭、扫一次地……学生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孝敬长辈的意义所在。
五、努力实现“五个目标”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思政教育路径,持续推进“移动思政课堂”发展,实现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解读诗词、谈论诗词、赏析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三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推进学科融合等措施聚焦学生发展,培养现代中学生必备品格。四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科渗透等举措,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五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允许学生在课堂内外大胆质疑、理性争辩,鼓励学生针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纳学生不同的“答案”,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学会质疑、探索、思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精巧善用“六个栏目”
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栏目编排设计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运用你的经验》往往作为新课导入使用;《探究与分享》旨在揭示矛盾,澄清观点,认清事实;《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往往在正文部分使用,其中,《相关链接》主要展现与正文学习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是正文知识的有益补充;《方法与技能》给学生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做法;《阅读感悟》往往以美文或故事等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学习内容;《拓展空间》一般在课堂结束前使用,主要是把教学内容由课内引向课外,启发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要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即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着力做好“两个抓手”,精心梳理“三大模块”,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努力实现“五个目标”,精巧善用“六个栏目”。运用多种教法厚实课堂基础,通过各种实践形式激活思政元素,打造立体式的思政课堂。
参考文献:
[1]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施久铭.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卢少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评价改革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5]李文桥.部编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创新应用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