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圈的建构:美丽浙江的地方性实践

    杨琳

    [摘要]当前美丽中国建设正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生态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全新视角。通过梳理生态圈理论兴起的背景及内涵,分析出生态圈理论是当前生态治理的新路向,“整体性、能量流和网络化”是生态圈的核心特征。结合美丽浙江升级版丽水大花园核心区的地域实践,仿照生态圈原理,构建“一个综合圈、三大功能层”相互嵌套的丽水大花园区域生态圈模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论证区域生态圈的构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全新思路,以及该模式对深化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区域生态圈;美丽中国;丽水;大花园核心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1-0037-05

    为全面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破除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影响,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当下“美丽中国”的区域实践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生态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全新视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借鉴生态系统整体性、能量流和网络化特征,构建美丽中国的区域生态圈,既契合美丽中国的精神要旨和实践要求,也为美丽中国的区域实践提供了全新路向和科学方法。丽水作为习近平“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作出了积极探索。当前美丽浙江升级版大花园战略在丽水的推进,是较原有发展基础之上更高水平地建设美丽丽水。用生态学视角审视丽水大花园建设,按照生态圈原理,构建“一个综合圈、三大功能层”相互嵌套的丽水区域生态圈模型,进一步深化了美丽丽水的区域实践。这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新经验和启示,也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路线。

    一、“美丽中国”既有研究视角与生态治理的转向

    当前学界对“美丽中国”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层面,这对深化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因视角或方法所限,现有研究相对滞后,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难以有效应对和解决美丽中国建设的难题。生态圈理论的兴起为美丽中国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供了新视角。

    (一)“美丽中国”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美丽中国”的研究主要是在理论基础、科学内涵、价值探索等方面,其研究从表层深入本质,视角从局部拓展至整体展开。有关“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础研究:学者们从马克思自然观和西方的生态哲学角度阐述,如解保军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维度》等。有學者从中国古代文化蕴含的自然观角度阐述,如杜维明的《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有学者从生态文明思想展开研究,如易东的《科学发展观视阈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等。有关“美丽中国”科学内涵的研究: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阐述美丽中国的内涵。如许瑛的《“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有关“美丽中国”的价值研究:从价值传承与创新、主体自觉以及战略机遇等角度进行阐述,如刘於清的《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及实现路径》等。实践层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展开。宏观领域主要关于“美丽中国”体制机制、政策制度、国际战略合作等,为世界生态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提供理论支持。如学者沈满洪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出路》等。微观领域主要从“美丽中国”的地方实践提炼具有典型经验和可复制的模式,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实践支持。如范恒山和陶良虎所著的《美丽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实践与案例》等。综上所述,由于“美丽中国”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要解决美丽中国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就要立足于美丽丽水地方实践,从生态圈构建的视角阐发、提炼美丽中国地方实践的经验,为“美丽中国”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供有益探索。

    (二)生态圈理论:生态治理的新路向

    生态圈理论的提出源于对传统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变革,通过重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社会经济领域和社会思想等方面实现生态化转型。目前该理论已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取得了相当成效,如产业生态圈、金融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城市生态圈等,并引发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近代生态学奠基人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表示,起源于生物学的生态学已远远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和领域,它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贯通两者的桥梁。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也认为可将生态圈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经济结构中去。可以说生态圈理论的兴起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难题的补救,成为当前生态建设和治理的新路向。

    1.生态圈的内涵。生态圈一词源于生物学,它是指地球界面上所有生物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统一整体。最早创立者是奥地利地质学家Suess于1875年首次提出。随着研究的深入,1929年俄国学者 Vladimir Vernadsky扩展了生态圈的运用范畴,赋予了生态圈的生态定义。直至1935 年英国生态学家 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概念,认为生态系统是有机体与物质因素共同组成的物理意义上的系统整体,这才进一步明晰了生态圈的内涵。即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各种生命物质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形成的能量平衡、开放且具有自我调节和进化能力的系统整体。

    2.生态圈的特征。生态圈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能量流和网络化。整体性是生态圈呈现的形态和功能特征,能量流是生态圈的物质运动方式,网络化是生态圈的结构特征。三者共同作用生成了自然界的生态圈。

    (1)整体性。整体性是生态圈最重要的特征和客观属性,具体表现为圈层的整体性和功能的整体性。圈层整体性是指圈内各个等级的子系统和要素共同构成生态圈整体。功能整体性是指生态圈中要素与结构综合作用的规律体现为整体性。一般而言,生态圈包含特定时空、生命有机体和外界环境。圈层中的生命有机体之间、生命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生态圈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总是以各种形式发生联系,产生确定或随机的合作关系,这既形成了该生态圈独特的属性,又复合成一个动态的整体,使生态圈的存在方式、结构功能、排列等级呈现出统一的整体性。生态圈的整体性并不妨碍生态圈中不同物种、群落、生态系统层次之间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由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种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多样性决定的,故生态圈的整体性是包容独特性的整体性。

    (2)能量流。能量流是生态圈物质运动方式,它实现了生态圈的共生进化和动态平衡。一方面生态圈的能量流促使圈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它们分工合作、功能互补,随着环境的变革不断自我调整、适应和强化,从低级逐渐向高级演化,体现生态圈中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协调有序的物质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进程的深化,生态圈朝系统性进化和非系统性进化两个方向演化,不论是进化还是衰退,都突破了生态圈原有的稳定状态,从平衡走向不平衡。为维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态圈能量流的控制和调节实现系统的不断重构。生态圈能量流的动态制衡主要通过激活系统和要素的功能发挥能动性,调节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3)网络化。网络化是指生态圈的要素、系统和环境是以网络化方式交互和镶嵌。一方面,生态圈内部以网络联结呈现自洽闭环的特点,另一方面生态圈又以开放循环的接口与外界保持畅通和链接。自洽闭环是指生态圈内系统、要素等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它们具有独立网络结构,形成独立系统。生态圈内部各组织、要素之间互利共生,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可在内部直接完成,不需再寻找外部资源。从此意义上说生态圈具有自洽闭环的特征。同时,生态圈又是一个开放循环的系统。圈层中的生命有机体通过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释放维持生命过程,为了维持生命的新陈代谢,生态圈必须得到相应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物质与能量的释放和补给更好地实现了生态圈的开放和循环,这种开放与循环通常以网状的方式与外界发生联系,不断促使生态圈的发展和进化。

    二、丽水大花园区域生态圈建构的实践

    美丽浙江建设是基于发展“瓶颈”和环境问题背景下,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而作出的理性选择。丽水大花园建设作为美丽浙江的升级版,通过构建“一个综合圈,三大功能层”相互嵌套的区域生态圈,形成政府、企业与公众相互协作,城、镇、乡相互融合,三次产业相互带动,绿、富、美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实现大花园建设从单体个别形态到整体普遍形态、从线性到网络、从资源整合到资源共享的过程。

    (一)一个综合圈

    “一个综合圈”是指大花园生态圈遵循建设目标,仿照“自然生态圈”的原理,构建以政府主导,能流平衡、互动网络三要素协同并行的生态圈模型,其为界面以下圈层及各功能单元的有效融入、协同合作、共赢共享提供有益的发展环境和强劲的支持系统。

    1.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建立灵敏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一是强化机构设置。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丽水市大花园工作领导小组,会同相应的管理机构,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大花园建设的公共资源,推进大花园战略落地实施。二是强化政策支持。通过建立大花园建设重大項目库,整合资金渠道以及各类空间管控信息平台,统一制定公共政策,为大花园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三是强化制度保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稳固丽水大花园建设的各项制度,构建具有丽水鲜明特色的生态制度目标责任体系,严格执行“考评-追责-监管”的管控网络,深入推进“生态法治”,以制度刚性推进大花园建设。

    2.制衡能流。“平衡”是大花园生态圈与任何生态系统都应具有的理想状态。丽水通过建立“制衡机制”促使各要素及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和谐,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确保生态屏障安全和提升生态资产优势的前提下,大力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促进大花园生态圈中的共生,形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机制。通过实施美丽城乡建设的平衡机制,促使美丽都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相得益彰,成为城乡一体大花园。立足丽水全域统筹配置九县市区资源要素,统筹保护全域生态环境,统筹布局全域生态产业、统筹开放全域旅游资源,平台设施共建共享,形成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区域统筹发展的平衡机制。

    3.互动网络。通过构建生态圈互动网络,实现内外联动。丽水通过构建区域发展的新轴线,畅通区域交通主动脉;构筑市域经济交通网、便捷智能全域旅游交通网和现代物流网等,建立健全大花园生态圈的公共资源网络体系,满足生态圈内组织互联互通需求。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积极对接省级大湾区、大通道建设,加强山海协作结对战略,为区域生态圈集聚更多外来优质要素和高端资源,构建对外交流合作网。加强科研人才引入以及与高效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大花园建设的研发,打造集“国家公园、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等于一体的大花园空间形态孵化器,完善科研教育体系,为生态圈自维护提供智力支持。

    (二)三大功能层

    在一级综合圈界面下,围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建构以花园形态为底色的生产、生活、生态耦合发展的三大圈层。它们是大花园区域生态圈内各功能单元生长的有机循环土壤,三大圈层既相互独立又融合于一级综合圈的整体,同时每个圈层在自洽的同时又有效对接整个生态圈的网络系统,形成了大花园生态圈的立体网络。

    1.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圈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原则构建自然保护圈层。丽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正负面准入清单,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保护、分类管理;统筹开展水、气、土、固废的共治,强化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完善生态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安全水平,守住生态保护之屏障。大力开展碧水蓝天工程和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流、湿地、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然服务功能,形成最美生态覆盖网。在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整合旅游景区、经典产业和古村落等特色项目,合理分区和恰当组合,鼓励公众参与公益保护地试点的探索,促进生态资源要素的合理优化和利用,提升生态资产质量,打造生态宜游之境,有效激活国家公园创建能量流。

    2.以绿色发展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圈层。搭建以绿色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生态经济圈层,实现“共生-共享-共赢”的链式效应。丽水立足生态环境优势,深度剖析圈层内各方,强调各方长处、所需、互补和合作关系,通过对生产力重新布局,集聚低散资源,突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经济,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产业和旅游休闲养生经济的思路,使圈内各方适应大花园规划“一盘棋”的格局。以创新战略为驱动,通过“生态+”带动“旅游+”“文化+”“农耕+”,做大做优生态旅游产业;以丽水“山耕”“山景”“山居”为龙头,带动山地特色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以培育水产业为契机,构建和完善水经济创新发展链条。形成区域资源、信息、人才、设施、品牌效益等共享的网络,实现当地政府服务转型,企业盈利,百姓受益。以绿色发展为动力源联动内外,通过优化圈层内部资源,吸引外部各类科技优质资源,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生态化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文创产业等。通过内外联动,合作交流,有效实现政府、企业、民众、资本、环境等相关者的多重发展目标。

    3.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民生服务圈层。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目标构建大花园生态圈的民生服务圈层。以高标准建设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中心城市形成山水花园城市意境,县城小城市形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城镇,中心镇形成产城融合的文化旅游等特色小镇,乡村实施全域花园化、全景化建设,田园持续开展洁净化、有序化、景观化建设,实现全市城乡融合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打造生态宜居之所。通过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工程和“百村复兴”工程,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以“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和系列富民增收行动,培育完善生态产品交易和市场制度,不断拓展创业增收富民的空间、拓宽农村居民收入渠道,突出增收致富能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各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网;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机制,建设“健康丽水”网;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全民医保制度,织密民生保障网,三网叠加互动,不断完善民生服务网络。

    三、基于生态圈构建的视角对深化美丽中国实践的启示

    丽水大花园区域生态圈建构的实践表明,生态圈理论体现复合大系统动态变化、协同演进、互利共生的思想和整体性、能量流、网络化的内在建构逻辑与美麗中国建设是相耦合的,其为深化“美丽中国”的区域实践提供有益启示。

    (一)着眼全局,以整体规划为基

    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着眼全局,以整体规划为基础,将整体性贯穿于美丽中国建设规划的各层面和领域。一要立足区域或全国的视角,从生态圈构建着手,把城乡区域乃至全国视为一个大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强调城乡融合,做到国家规划与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三级规划纵向衔接、融会贯通、协同发挥作用。二是以整体规划消融各种横向多类型规划之间的对立,化解整体规划与其他多类型规划中刚性制度和弹性内容之间相互交叠、层次各异的矛盾。三是整体规划必须兼顾社会、经济、自然三者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突出单一物质形体的发展,要综合考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自然效益三者的关系。既注重生态、生产、生活的承载力以及三者间承载力的协调,又促使“山、水、林、田、湖、城”融合发展。四是整体规划必须将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行动计划与具体实施有序衔接,将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成本和效益紧密结合,形成美丽中国建设整体决策、整体协作、整体治理的“一盘棋”格局。

    (二)统筹优化,以调节整合为核

    美丽中国建设要注重发挥区域乃至全国生态圈物能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使生态圈的整体运转达到最佳动态平衡。一是要结合本区域自然、经济的禀赋调整生态圈的组分结构,改造圈层及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子系统内部、彼此之间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结构、序理和数量等多重关系,使圈层中具有等级性、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组分或功能体都有特定合理的资源生态位,形成共生合作、彼此耦合的整体关系。二是区域生态圈整体功能的发挥要靠圈层内密集、连续不断的物能流来实现和维持。要依据生态规律调整、控制圈层能流,加强放大合理、微弱物能流,控制减弱有害、破坏性能流,保持区域生态圈的动态平衡和生机活力。三是运用整体视野,避免城乡、地域之间条块分割的链式思维,统筹城乡、地域发展,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资源要素等在城乡、地域之间双向、自由、全面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地域空间、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融合,消弭城乡、地域差距。

    (三)多方联动,以立体网络为要

    美丽中国建设整体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构建内外联动的立体网络。一要建立灵敏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使各部门、各行业、各机构之间形成有序、协调的关系,不断增强区域生态圈内各组分的共生协调功能,使圈内的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内部以及彼此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关系,进而实现生态优美,生产高效,生活美好的和谐境界。二要借助创新战略和科技手段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区域经济网络和区域社会网络交织的复合网络体系,畅达各种能流在生态圈层多维立体网络中流动、转化、循环和代谢的过程,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美丽中国建设的持久性。三要按照共商共建共赢的思路,加强与圈外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节点(示范区)、关键轴线、关键区域、关键产业、关键市场的联动发展,建立对等公平、互利合作、多方共赢的关系,推动区域生态圈从与全域,全国局部、有限的对外联动转变为全域全面的联动,构建多式、多维、多面的联动网络,实现系统功能的整体升级与强化。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学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2]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赵建军.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梦:生态文明开启新时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4]陈诗一 等.美丽中国:从概念到行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刘燕.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16,(3):5-9.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