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存困境与出路

    邓亮 伍小凤

    

    

    

    [摘? ?要]对江西省16所乡村小学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大量乡村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工作压力大,且难以获得来自家人的支持。为此,基于社会支持视角,提出了构建乡村小学教师社会支持体系的路径,以期改善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困境。

    [关键词]社会支持;乡村小学;教师生存;乡村教育

    近年来,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实施以来,各地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培训等方式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与支持,积极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境况。但安徽六安讨薪案、洛阳栾川“常尧掌掴”案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以及乡村教师高离职率的客观现实,使得乡村教师的生存问题更为引人注目。因此,在关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乡村教师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那么,当前我国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如何?各类乡村教师支持政策实施效果怎么样?乡村教师能获得什么样的社会支持?对此,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了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乡村小学教师社会支持体系的路径。

    一、研究参与者与方法

    1.研究参与者及其分析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江西省的南昌市、九江市和上饶市等地区选取了16所乡村小学(包括14所乡村小学和4个乡村教学点)的600名教师进行了调研(见表1)。

    2.研究方法与调查实施

    通过问卷调查向600名小学教师收集量化资料,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6份,有效回收率86%;通过与10位小學教师的深度访谈收集质性资料(见表2)。此外,还对查到的有关档案资料,乡村小学教师的个人日记、笔记和传记,以及公开出版的书刊等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者将量化资料与质性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处理,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支持视角下

    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及问题分析

    社会支持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联结,这种社会联结包含客观上的物质支持、个体对于支持的感知以及从联结中获得的自我认同[1]。在我国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学校、社会等相关主体都是参与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研究者指出,乡村教师的社会支持是指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支持主体,通过经济、制度、文化等手段,满足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需求[2]。在本研究中,乡村教师的社会支持是指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相关主体,通过政策制定、情感支持等多种方式,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对乡村教师提供的帮助与支持。这种帮助与支持不仅影响着乡村教师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而且关乎乡村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自我实现。以下,将根据调查结果,从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层面分析乡村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落实不力: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较低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然而政策制定并非简单等同于政策执行,政策执行过程也并非单线孤立或直线指向政策目标的线性落实过程[3]。也就是说,乡村教师生存境况的改善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更重要的是推动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调查乡村教师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满意度发现,有25.64%的教师不太满意,5.13%的教师非常不满意。可见,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较为严重(见图1)。

    工资待遇直接关系着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乡村教师最关心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能否兑现。调查发现,乡村教师的薪资水平整体偏低,70.5%的教师认为工资较低是影响其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明确要求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但在现实中,薪资问题依然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一位乡村小学教师说:“国家经常说提高老师的工资,我们盼来盼去,最后雷声大雨点小,每个月也就多了不到一百元的补贴。”调查发现,大多数乡村教师对绩效工资的评定存在很大意见,多数教师认为评定标准不合理,半数以上乡村教师的工资只能解决温饱,甚至存在小部分乡村教师连温饱问题都得不到完全解决甚至难以解决。一位乡村教师说道:“我们学校有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工作二十年了,工资除去日常开销基本上就没有了,出去打工都会赚得更多一点。”由此可知,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政策文件,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因各种因素导致了落实不到位。

    2.社会支持“优秀”教师:乡村教师普遍感到社会地位不高

    乡村教师扮演着传授知识和传播文明的双重角色,本应受到乡民尊重,但调研发现,乡村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社会地位较高”的仅占2.76%,认为“社会地位一般”的占43.38%,认为“社会地位较低”的占53.85%。可见,乡村小学教师普遍感到自己社会地位不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较低的社会地位使得乡村教师面临着作为教师以及普通从业者的双重困境。乡村教师在社会舆论中处于弱势地位。当学生出现了问题,很多家长往往把矛头直指教师,认为教师要承担全部责任,而与此相关的一些负面舆论也会导致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当前,“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乡村十分盛行,因为人们看到“老师的工资还不如村里出去打工的人多”,这使教师在高年级学生面前缺少威信,甚至被学生嘲笑。教师的尊严受损会导致其责任感的淡化。乡村教师多数从事基础教育,专业性不强,很多学生家长的学历可能比教师的还高,因此对乡村教师缺乏认可与尊重。

    在访谈乡村教师时得知,一些优秀企业家或慈善机构对教育事业提供了资助,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各种物质支持,包括奖金鼓励和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等,然而很多乡村教师在现有的环境下难以做到“优秀”,优秀教师往往又会流入更好的城镇学校。因此,更广大的乡村教师其实难以获得来自企业与各类慈善机构的社会支持。

    3.学校无力支持:乡村教师疲于应对大量工作与考核

    乡村学校的师资通常十分紧张,甚至严重匮乏,有时会出现一位教师要教好几门课程的情况。乡村学校规模小、教师少,所以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十分普遍,导致教师在备课、批改作业、课业辅导方面的负担更重。由于乡村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因此教师还要承担更多管理和照顾学生的工作,压力很大。乡村学校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力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支持并不满意。

    调查显示,乡村小学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意愿(见图2),有38.46%的教师非常愿意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有39.74%的教师比较愿意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太愿意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和非常不愿意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教师分别仅占1.28%和2.56%。可见,绝大多数乡村教师有较强的自我提升意愿,然而却难以得到支持。访谈发现,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压力很大,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很多乡村教师经常要带好几个年级的班,一旦外出,就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对教师外出学习也不能提供资金和制度方面的支持。

    此外,乡村学校的教学设备也较为陈旧,不利于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本次调研的一所小学为例,教学楼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修建的,走廊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裂缝,运动场等基本硬件条件也没有达到标准化办学的要求。还有的小学沿用了以前初中学校的旧楼,也已相当陈旧。

    4.家庭支持“名存实亡”:乡村教师难以获得家人的理解

    家庭作为个体获取情感支持的重要场所,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乡村教师来说,家庭的支持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调查显示,乡村教师受到家庭及亲戚朋友的支持力度较大,其中“十分支持”的占24.55%,“支持”的占39.22%。可见,多数乡村教师能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但是,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并结合访谈发现,能获得家庭成员支持的主要是年龄较大的乡村教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从教时间长,教学成果相对丰富,工资也较高。而对于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而言,则难以获得来自家人或朋友的支持。一方面,年轻教师大多数是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成家,因此无法获得来自配偶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些教师的父母实际上不太鼓励和支持他们到偏僻乡村任教,而是更希望他们能够到城镇工作。调查结果显示,36.23%的乡村小学教师的家长“不支持”他们到乡村从教,“支持”的只占21.96%;大多数父母不会为孩子在乡村从教提供实际的支持和帮助,反而会想尽办法让孩子离开乡村小学教师的岗位。与此同时,乡村小学教师的家庭经济水平并不理想,大部分是在乡村,家庭条件好的就会去城镇工作,有机会获得更高的福利待遇和社会认可度;乡村小学教师的配偶和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大多是小学学历,对乡村教师的引导或帮助更少。如某位教师在访谈中说:“工作很忙时,配偶不能理解,还经常抱怨教师工作付出和回报不对等;平时也很少关心我的工作,不能为我分忧解难,宁愿让我和亲戚去外地打工。”

    三、乡村小学教师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路径

    1.加强国家政策的落实,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一是认真调研,制定科学的政策。国家层面在制定和颁布教师相关政策时应进行充分的调研,使政策能够立足乡村教师的现实情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例如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等质量提升方面,还应对乡村教师的生存困境提供解决方案,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增加乡村教师的各种津贴和补助。

    二是统筹协调,推进政策的实施。省市县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奖罚机制,促进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乡村教师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和社会媒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全社会的监督来推进政策的执行。对拖欠教师工资、克扣乡村教师津贴等行为进行曝光,并追究责任。

    三是完善评定标准,增加补贴和物质奖励。政府不仅要完善工资及奖金制度,提高补贴标准,还应将教龄纳入评定标准,将70%绩效工资与职称脱钩,与岗位工资合并为基础工资;适当给予乡村教师更多评定名额,建立更合理的评定指标,全方位考核乡村教师,让乡村教师的劳动得到应有的物质回报;适当给予节假日补贴;对有贡献的乡村教师给予相应物质奖励,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生活负担和经济收入之间的矛盾,激发乡村教师工作动力,降低乡村教师离职率。

    2.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拓展乡村教师社会支持渠道

    目前,社会媒体的一些负面报道对教师群体极为不利。师德败坏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教师还是爱岗敬业的。过度的不良报道有损教师形象,甚至破坏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因此,对于个别污名化教师的现象应该予以坚决抵制。如果社会对教师没有基本的尊重,就很难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乡村教师要安心从教,需要得到社会群体的尊重。

    一是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尊重教师。在课堂上,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尊重教师,认同教师的管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

    二是学生家长应该尊重教师,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各类帮助。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與家长的共同努力,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与管理工作,应肯定和鼓励教师的工作。

    三是社会相关组织应该尊重乡村教师,为其提供各类帮助。社会媒体应该积极报道乡村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事迹,树立乡村教师的良好形象。同时,慈善组织与教育基金会应面向更广大的乡村教师提供帮助。例如马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就使更多的乡村教师有机会外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从而安心地从事乡村教育工作。

    3.努力改善学校环境,丰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形式

    学校不仅是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乡村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基地,在改善乡村教师生存与发展困境方面大有可为。

    一是积极改变物质环境,构建美好校园。学校管理者应基于学校发展目标,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财政支持修缮校舍,更新破旧的设施设备,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更多便利。

    二是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外出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技能,还会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能以积极的心态从事乡村教育事业,从而提高乡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团队合作的方式能加强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乡村教师能够安心从教。

    三是实行民主化管理。乡村小学应允许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与评价,以提升乡村教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应允许教师维护切身利益,从而降低优秀教师的流失率;通过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还能提高乡村教师管理层的科学性,促进校领导学习先进管理策略,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学术科研能力。

    4.深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强化家庭情感支持

    家长以及社会大众常习惯性地认为乡村教师的水平不如城镇教师,甚至认为在乡村从教就是能力低的结果。这种观念导致了乡村教师难以获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事实上,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而乡村教师是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群体,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所以,社会各界应转变对乡村教师的偏见,更全面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教育。特别是家庭应对乡村教师提供情感支持与工具性支持,助力改善乡村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一是强化来自教师家庭的情感支持。那些能够得到家人理解和支持的乡村教师,往往可以向家人倾诉压力,得到家人在情感上的慰藉,从而能够迅速调整好心态,继续坚守在乡村教育的岗位上。可见,家人的理解是提高乡村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其成就感与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动力源,有利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是强化家庭对乡村教师的工具性支持。如乡村教师的家人关注他们的日常工作,通過分担家务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与乡村教师分享先进的教学观念或人生经历,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为学生的成长及乡村学校的发展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倪赤丹.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58-65.

    [2]桑国元,叶碧欣,黄嘉莉.社会支持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基于云南省 H 中学的田野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19(2):87-94.

    [3]蒋园园.教育政策执行是复杂的吗——来自个案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16-19.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