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摔跤吧!爸爸》探究影视审美艺术表现及设计技巧

    金晓磊

    《摔跤吧!爸爸》被称为励志片、喜剧片、人文关怀电影,也被冠以女性权利色彩的反思等主题。但从影片本身叙述的基本故事来看,其主要是讲述一个曾获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男主人公马哈维亚,渴望在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的角度获得世界级的摔跤金牌,但因其自身未能实现就“移情”至下一代,却因四胎女儿而心灰意冷;但女儿的打架事件却令他改变了对自己意愿的看法,决定通过两个女儿实现这个冠军梦,并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参赛等种种波折,最终二女儿成功夺得了摔跤冠军。下面沿着这个影片中设置完整的故事架构对主题作出具体分析。

    一、 影视审美艺术表现与设计技巧之关系

    影视审美艺术表现主要来自于它的影视文本、画面、镜头、音乐、框架结构、剧情、人物性格等多种要素。按照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出的美学理论,重点要求突出一种永恒的、不变的符合人性的东西,即那种经历史河流冲刷而不被流波带走的东西,从而达到揭示出一件艺术产品的内在深层底蕴。[1]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影视理论,不仅接受了19世纪的基本美学理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建立了诸多由文学文本向影视剧本文本延伸,并与影视动态化的视觉表达文本相衔接的新理论。[2]通常而言,在影视审美艺术表现方面,会讨论审美艺术表现与影片设计技巧之间的关系。比如,以《摔跤吧!爸爸》为例,要表现出影片本身的审美情趣,以及将剧情设置的故事进行分阶段的叙述、表达,其中要求通过多种要素的共同组合来实现。换句话讲,即要表现艺术之审美情趣,就需要透过电影制作的方法,设计较好的框架结构,从利用其技巧或方法达到对影片审美艺术内在底蕴的表现及传达等。因此,从二者的关系分析,二者属于互为表里的关系;若影视审美艺术表现力越强,能够激起观看者的内在感受,在同感、同受、同理之中感受到影片剧情中的内容、情感、人物性格、故事发展等,则说明其设计技巧较高;反之亦然。这种关系既可以从影视文本的理论加以观察,也可以根据好莱坞大片制作方面的一系列优秀影片加以证实。比如,以动画影片为例,多重结构的设计技巧就较好的能够抓住观众之心,并沿及到儿童、父母、祖父母等各个年龄段,形成所谓的“合家欢”电影类型,并获得了较好的审美艺术表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接受。为了论述的便利,下面分为两个部分,先从多个角度说明《摔跤吧!爸爸》中的审美艺术表现,再从其现象背后的本质层面说明其设计技巧。

    二、《摔跤吧!爸爸》中的审美艺术表现

    要了解《摔跤吧!爸爸》中的审美艺术表现,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加以分析。

    比如,以影片本身的构成观察,剧情中的完整故事是其必要的审美前提,这也是这部影片获得成功的关键。首先它选择了一个运动项目——摔跤,旨在揭示一个印度女性在摔跤场中的胜利。而这个主题在印度社会女性遭受歧视、一生中从婆家到夫家的简单活动之中,深刻地揭示了印度社会中的女性权利问题;加上电影制作方突破了原有的励志、喜剧类型片的窠臼,引入了一个故事的多层表现,其中既有男主人公梦的破灭,又包含有无男孩传承其事业的遗憾;但根据“无巧不成书”的惯例,导演从遗传的角度令男主人公认识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或遗传因子,由此决定训练其成功的追逐自己的梦,将自身的爱国精神、英雄主义、民族情感,以及父子情结获得了移情表现,并在最终获得了成功。之所以有所突破,是因为这个故事将这种男主人公的摔跤冠军梦在“移情”过程中,增加了对它的批判,并利用女儿的逐渐生长成熟与父亲之间的对话、交流,一系列的感悟,慢慢带领观看者由一个单一的表现追求,伴着移情而实现了转折,将其转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问题——即女性独立自强,走出家门,迈向外面世界。简单讲,即是女性解放问题。

    比如,从音乐艺术的表达方面分析,虽然在引入时为了显示出较好的效果,删去了几段歌舞,但影片中的训练过程中既播放了伴随的音乐,也有力的将那种励志过程、训练过程的心声、情绪、心理以歌词与音乐的形式传达到了观者耳中;既能够伴随着整个“解放过程”而感受到那种画面的时间进度、空间延展,也能够较好的显示出那个热爱摔跤的父亲为此而付出的努力,虽然歌词说明了孩子的不理解,但相对于传统的选择,这种被迫的“遵从父命”却为其提供了一种更好的选择。

    再如,印度影片近年来获得好评的原因,除了它借鉴了欧美大片的“经验”,能够在编剧方面针对某一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而加以引申,并将其从形而上的思考转化为一个形象、直观的完整故事;同时,印度电影一直沿用其自身的那种色彩设置,有力的发挥了“壁画效果”,表现看虽然影片显示的穷乡僻壤,但印度人的那种肤色、服装、气候、地理、作物等共同交织起了一个既有民族特色,又非常具備艺术表现力的画面。尤其是印度影片独有的那种“哲思”“歌舞”“歌词”“曲调”等融合度较高,很好的达到了表现力的积聚。[3]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摔跤吧!爸爸》在一个完整的多重叙事的故事中,既在审美艺术表现方面实现了多重的表达,也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深化、内化、提纯、延展,令其给观众带来了较强的冲击力。

    三、《摔跤吧!爸爸》中的设计技巧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能够产生较强的审美艺术表现效果,与其制作者那种高超的影片框架结构设计技巧密切相关。这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在其设计技巧方面突出了两条线,三个关节点。

    从两条线的角度分析,第一条线集中在父亲这个角色身上;第二条线集中在女儿这个角色身上。具体而言,从父亲这条主线,制作者给出了一个典型的“独立”性格,有能力、有梦想,却因世事多变、多种因素而难以突破自我去实现一个导演设置的“世界级摔跤冠军之梦”;为了令这个角色活下去,令这种典型性格获得延续。制作方在一个摔跤故事的同构结构下,将其传导到父子关系的下一代人身上,通过血脉、遗传想打破陈规;使这种独立性格获得延续、生长、发展、成熟。因此,女儿这条线可以将其理解为父亲这条线的“一体两面”。

    三个关节点的作用在于解释这两条线的发展。导演与制作方非常熟稔,在这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先预设了无子,打破了父子关系,从而突出第一个矛盾即“父子关系”与“父女关系”,根据抽取公因数的方法,令父亲隐藏于背后,突出女儿,从而建立了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问题反思节点。其中的第二个关节点是来自于外部的“干扰”,具体而言就是这种社会问题与社会舆情本身之间的冲突,如周围的亲戚、村民、朋友、女儿的同学、国家体育部门、社会各阶层对这个敢于打破常规行为的嘲弄、讽刺、干扰、怀疑等;为了令故事更加丰满,制作方较好地将这个父亲神话成了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角度,但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致不能完成的形象,从而使其可以在周旋、争取、实践、坚持中,成功地将女儿推向了为其选择的道路,并且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并在这个时候将故事的剧情发展到了一个延续了父亲性格的女儿的叛逆,以及父亲的失败。第三个关节点是通过这个“一体两面”的和解来实现,其本质上利用的是一个西方影视文本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即“酒神与日神”两位艺术之神的和解。此时女儿遭遇了失败,并回到家与父亲达成了和解,随着这种和解,产生了一种父女之间的和谐之声,由此父子关系已经变成了一个被换的概念,即男女平等,因父子关系中的继承,在父女关系中依然可以实现,从而将提向了故事的发展的高潮,而不是结局的高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摔跤吧!爸爸》在这两个主线中,为了达到和解,也巧妙的令父亲对其所坚持的梦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并通过这次真正的实践有效的将其男性主义的那种视野,较好地过渡到了更为宏大的社会层面,由此,当一个女性摔跤冠军站在世界级摔跤冠军席上之时,就证明了一个“女性独立自强”是可能的真理;既提升了故事,深化了主题,内化了思想,也更为有力地进行了深刻的个人视角的独立批判。设计技巧虽然没有什么创新与突破,但从印度影片的普遍套路来看,已经逃离了原来的窠臼,并且很好的诠释了一个简单故事的深层哲理。令个人、女性、社会、国家、独立、自主等多种现代流行的概念在一个现代化发展滞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全民性的考察、评估、审思,并且在通过艺术作品将其传导给观众时,也使其再一次向民从的思想解放运动靠近了一步。[4]

    结语

    《摔跤吧!爸爸》先是在印度社会获得好评,并且未因其主题而被官方封杀;并借助本土国家的成功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叫好又叫座”的上映,得到了“零差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由得会引发中国民对于中国影视界的“电影之路”产生怀疑与反思。根据一般的社会评论与社会舆情及对这部影片的初步探讨,本次研究认为,中国电影既要学会如何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从影视审美艺术表现的角度对其各种构成要素加以解构,从而将其引入到影片制作之中;同时应该学习那种框架结构多重设计技巧,以此加深故事表现的强度、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