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分析

    李昕蔚

    摘要:叙事视角联系着作者、作品、读者。叙事视角主要有三大类别:零视角、内视角、外视角,本文结合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小说篇目从三大视角的定义、视角转换的产生和作用、提示视角转换的词语、叙述视角在小说教学的运用等四大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叙事视角;小说;转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9-

    叙事视角连接着作者、作品、读者,合适的视角就是恰当的切入点,一方面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作品,传达他对世界独特感受,另一方面读者通过独特的叙述视角深入作品,体验作者的感情[1]。视角的选择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密切关系,视角的转换标志着小说艺术的成熟。叙事视角主要有三大类别:零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下面以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小说篇目的叙事视角为例进行分析:

    一、三大视角的定义

    零视角:也叫全知全能视角,表现得最为自由,其视角位置不受任何限制,可以任意转移,零视角位置上的自由灵活,也决定了叙述人的无所不知。零视角最擅长表现更复杂的故事,展现更广阔的生活,例如四大名著[1]。叙述者可以全面把握小说中的所有信息,对每个人物的身份、经历、爱好、性格、结局等都了如指掌,作者的权威性决定他随时都会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三顾茅庐》在写到玄德听了孔明一番天下策论时,作者写到:“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内视角:仅仅局限于故事人物的视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视角范围加以限制,借助人物的意识与感官,对事件进行叙述[2]。例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我的叔叔于勒》小约瑟夫“我”、《故乡》迅哥儿“我”等就是内视角。内视角比其他视角更能表达人物感受,洞悉人物心理。《我的叔叔于勒》在给叔叔小费时,约瑟夫心里想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表达出对叔叔的同情;《孔乙己》中的小伙计虽然没有什么心理描写,但他所看出的孔乙己的真实度比其他人都准确得多,别人鄙薄孔乙己,但小伙计对他至少是同情的,这才是鲁迅描绘孔乙己的真实意图,如果选擇掌柜、酒客来作为叙述视角的话,那效果截然不同。可见,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叙述视角的选择两者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外视角:视角的位置在故事之外,叙述人知道的比小说人物知道的要少得多,以达到小说的客观化需要。由于初中语文教材小说中没有外视角的篇章,在此就不赘述。

    二、视角转换的产生和作用

    读者会质疑零视角的叙述,叙述人怎么可能无所不知?读者会怀疑叙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内视角在视角位置上受到限制,叙述人不知道的事情,读者也不知道,信息上的缺失有时候难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这些视角经常是互相渗透、复合交叠在一起,密不可分。不同视角转换有以下的作用:

    (一)悬念陡生,情节完整

    《智取生辰纲》开篇用的零视角,介绍杨志一行人如何乔装打扮赶路,后来又转为杨志视角即内视角,发现了松林里的脱得赤条条的七个人,杨志不知道他们的来头,读者也无从知道,读者心生疑惑:这些是什么人?哪怕到了结尾,生辰纲被劫走,读者与杨志一样仍旧一头雾水,到底是什么人劫走的?最后作者进行了一段补叙,这一段补叙又恢复了零视角即全知全能的视角,将前因后果全部交代清楚,既解开了悬念又补充了情节。

    (二)渲染气氛

    名著阅读《水浒传》武松打虎该段使用了三个视角:武松、老虎、叙述者。何以知老虎又饥又渴?这是老虎的视角;何以知武松都作冷汗出了?这是武松的视角,说大虫拿人,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显然这是零视角[2],整段视角安排:内视角——内视角——零视角,一气呵成,紧张的氛围笼罩在读者的心中。

    (三)有利于主题价值生成

    《皇帝的新装》开篇是零视角,介绍了皇帝的特殊爱好及治国的现状,接着就从皇帝、大臣们、骑士等视角来表现他们面对空气根本不敢讲真话,最后当皇帝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时,突然冒出一个小孩:“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视角马上转为小孩视角,让天真无邪的小孩说真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成人社会的虚伪、做作的嘴脸暴露无遗。

    三、提示视角转换的词语

    通过小说的阅读,我们的经验得出,从叙述人视角向人物的内视角转换或人物内视角转换常用的动词有:看、想、道、见、发现、认为等,比如教材的小说中有“武松看时”“刘姥姥看”“张乡绅道”“奥楚蔑洛夫向那边一瞧”“孔乙己说道”“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等,一旦发现这些动词,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人物内视角的标志,后文就是内视角的内容,在此不多赘述。而视角转换的名词选用往往是陌生化的词语,陌生化使读者产生特别的感受,从而产生别样的美感,分析如下:

    《刘姥姥进大观园》凤姐和鸳鸯拿了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姥姥,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凤姐给刘姥姥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豪华精致的贾府到处洋溢着趾高气扬的贵族气质,而镶金镶银的筷子竟被刘姥姥说成是叉巴子、伏手农具,。读者完全没料到会有这些接地气的词冒出,仔细一想想也对,非常符合刘姥姥认知和身份。

    四、叙述视角在小说课堂教学的运用

    如果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抓住小说中叙述视角,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更深入走进小说,将会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活水[3]。例如《智取生辰纲》,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出“梁中书眼中的杨志”、“众人眼中的杨志”、“老督管眼中的杨志”、“吴用等眼中的杨志”,让学生从视角转换来解读人物,更有助于分析人物形象。《我的叔叔于勒》课后布置一篇想象作文:菲利普夫妇遇见发财的于勒,可以是全知全能视角,也可以是内视角,叙述者选择小约瑟夫,或者菲利普,甚至是于勒本人也行,通过此项任务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 董海梅.小说叙事视角论[D].西北大学.2010.6.30

    [2] 王健红.小说叙事视角浅谈[J].贵州大学学报.20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