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通过目录途径来提高外文科技期刊的利用率
宋秀娥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科技期刊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及其它各界人士所需要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做为图书馆工作者来说,如何发挥馆藏外文科技期刊的作用,让广大读者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应该视为自己工作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目录途径 ;外文期刊;提高利用率
外文科技期刊是外文科技文献的一种主要类型,是一种内容新颖深入,能及时地报道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出版物,是科技情报的主要来源之一。
一、外文科技期刊的特点及其在科技情报工作中的地位
外文科技期刊与其他类型的科技文献相比较,它具有许多特点:
1.品种多、数量大。外文科技期刊的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是其它任何类型的文献都无法与其相比的。据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外国报刊目录》(第七版)介绍,目前世界上每年出版一期以上的正规刊物有60 000多种,其中较有参考价值的约为30 000多种。我国引进的国外期刊就有27 000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探索自然界未知数的科研课题越来越广泛,学科将越分越细,研究的规模日趋扩大,因此世界各国出版的科技期刊,不论在品种上和数量上都将大幅度增长。
2.发行面广、流通性大。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甚至于所有的行业,都有相应的期刊在出版发行和流通。尤其是在科研与生产部门、大专院校,科技期刊更是必不可少的,它拥有更为广泛和更为庞大的读者。因此,科技期刊是传递情报信息,交流学术的最简便,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
3.报道迅速、及时。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的速度快。虽然科技期刊报道文献的时间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相比还不够理想,但与图书比较起来就快多了,可以说能及时反映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动向。
4.内容新颖、深入,登载范围广。科技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往往是一些科学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一般能反映出新动向和新水平。另外,一本期刊可以登载许多作者的文章,所涉及的学科极广,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从科研成果到产品介绍,无所不包。它不象图书那样内容单一,只是个别或少数作者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问题的专门论述。
5.与其他类型文献在内容上重复交叉。科技期刊上不仅登载论文和一些动向、消息和评述,还常常刊载会议资料和技术报告等。由此可见,科技期刊与其他类型文献在内容上有很多交叉重复。
从上述这些特点可见,外文科技期刊能比较及时地反映各学科或专业领域当前国外的最新水平,是提供绝大部分最新的一、二、三次科技文献资料或情报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科技发展的一种实际记录。它已越来越成为传递科技情报、交流学术思想、储存科技资料、公布科研成果的最有效、最理想、最基本的渠道或手段。据国外统计,从科技期刊得到的情报占整个情报来源的65-70%。在某些学科领域,甚至还要高一些。一般地说在科研生产中,科技情报的来源至少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是来自科技期刊。因此,外文科技期刊在传递科技情报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提高外文科技期刊利用率的必要性
在我国,外文科技期刊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科技情报来源,并将它作为图书情报部门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图书馆每年为订购外文科技期刊所用的经费占全部经费的一半以上,公共图书馆虽然还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但购刊经费正在逐年增长。事实上投资虽增多,利用率却不高,这已成为大多数图书情报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图书馆界认真予以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图书馆工作角度来分析,我认为其利用率之低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期刊文献未充分报导因而不能揭示利用所造成的,也就是揭示报导工作作得不深、检索工具不齐全、科技工作者查找不方便,致使大量有价值的科技文献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外刊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总有外刊“订得多,用得少,花钱多,管不好”的感觉。这一现实问题,与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工作提出的要求,很不相适应。为了满足科技读者对外文科技期刊的检索需求,我们应该把提高外文期刊利用率作为外文期刊工作的一个重点。当然提高外文期刊利用率的途径有多方面,本文仅从目录途径来谈如何提高外文科技期刊的利用率。
三、建立一套较完善的、多种检索途径的外文期刊目录体系
外文期刊目录是向广大读者推荐、展示图书馆馆藏的根本手段。因此,如何准确地、完整地、清楚地,而又科学地编制外文期刊目录,建立一套合理的期刊目录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图书馆传统的揭示馆藏外刊的目录:
1.刊名目录:是依据刊名顺排列而成的一种检索工具。它能够解决读者从刊名角度来检索期刊的要求。根据对本馆大部分查阅外刊的读者所做的调查,有70%左右是利用刊名目录来检查外刊,这就说明大多数读者往往都是从检索工具或参考文献中获得所需外刊文献的出处,然后根据已知的某一刊名来查找所需的文献。这种检索工具直接地揭示了期刊的外表特征,所以容易检索,便于掌握,它已成为图书情报单位常用的揭示期刊的手段。但这种目录缺乏知识系统性,它无法从学科或专业角度进行族性检索。另外,当前科技期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跨学科。大部分期刊刊名是无法全面完整地反映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其刊名概念内涵时常小于期刊实际所包含的概念内涵之总和,对此仅依据刊名来甄别选取检索内容是很容易造成漏检的。
2.分类目录:是对期刊内容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检索工具。它按学科性质集中期刊,并揭示各种期刊在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向读者提供检索途径,因而能满足族性检索的要求,并弥补刊名目录之不足。分类目录虽然揭示了期刊的中心内容,但这是单线性知识结构分类,它不能反映知识的多维空间关系。现代科学由于各门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边缘学科不断出现,文献分布高度离散,这使得分类目录无法完整、准确地反映一种期刊所登载的文献内容。由于期刊分类目录的类目较粗,尽管可以从多学科多专业角度来揭示同一种期刊的内容,但它也不能反映多主题或复合主题的期刊文献。
以上两种目录是“宏观”的揭示期刊的方法,是以“种”、“刊”为揭示单元的,这种方法不能揭示和报导期刊文献的内容特征,无法满足多种检索要求,从而造成大量的期刊文献信息被埋没。现在,随着情报语言学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给图书馆文献工作带来了深刻变化。“宏观性”处理科学文献已不能满足广大科研读者多种检索要求,对科技文献进行“微观性”处理是提高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微观性”处理,就是立足于文献内在的知识量,通过对文献知识量进行本质特征和外表特征的标引,以提高文献知识量的引得深度。这种方法改变了以“种”、“刊”为基础而产生报导不足的现状,建立以篇,知识单元为基础的多维的文献处理方法和检索方法。
(二)“微观”的揭示外刊文献的检索工具
1.外文期刊特集目录:外文期刊特集主要是以约稿的形式,专门出版研究某一领域或主题国外有代表性的专著原文,它是由许多篇文献围绕某一主题及其各个不同方面而汇编成的。大致上包括期刊中的增刊、特刊、专辑、专刊、特集等形式,它们大部分是某种期刊一卷中的一期,有时设有卷期,有时注明Special Issue,但都有一个明确的题目,其主题概念内涵的专指度比刊名的概念内涵的专指度更高,这样特集的题目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完整的、明确的科技情报信息。期刊特集按内容可分为:科技论文特集、会议文献特集、评论性特集、工艺技术特集、工具书性质的特集等。目前,世界上用特集形式出版的期刊以日本为多数。由于期刊本身报道迅速、及时、出版周期短,再加上特集的内容集中,反映的主题新颖、深入,科技情报信息丰富,因此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在英文期刊中,将许多篇会议论文汇辑成为一期,以特号或专辑的形式成册出版,它比整本的会议录出版得早。
根据期刊特集的出版形式,将特集的主题内容进行标引,组成先组散组式文献标识,并按文献标识的字顺排列而成外刊特集目录。这种目录的编制要点是:(1)每一张卡片按一般著录规则只著录一本期刊特集,加若干个叙词作为标目,标引一个简单主题或复合主题,按叙词的字顺排列;(2)当一册特集有多个并列主题时,则为每个主题单独编制一张卡片,分别用相应的叙词标引;(3)叙词组配标引以三级(三个叙词)组配为限。当参加组配的叙词之间交换位置可以提供更多检索途径时,就交换位置(轮排),为每一个轮排方案编制一张卡片。
这种目录的揭示单元虽然不是具体的每一篇文献,而是由数篇文献汇编而成的期刊特集,但由于这些文献的主题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同样能起到揭示期刊文献内容特征的作用。这种目录能进行多途径检索,包罗主题概念的能力较强,可以反映新事物,新科学,不但检索的直接性好,而且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能满足特性检索的要求,达到较高的检准率。
2.外文期刊专题目录:这种目录是根据预定的专题,以期刊文献为揭示单元,按著录要求对有关期刊篇名进行著录,用分类的方法将题录卡组织而成的。一般来说,选题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对专业图书馆来说是不成问题的,而公共图书馆却是一个须慎重考虑的课题,因为服务面广,读者队伍庞大,但只要立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与该地区主要经济建设和重点科研课题为专题,有的放矢地将馆藏近年来的外文期刊文献汇编成专题目录。某一专题目录的收集范围应该以与该专题相一致的“核心期刊”为重点,并可扩大到与该专题相关的期刊。这种目录可按《中国图书馆资料分类法》进行组织。当卡片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可以将卡片式编制成书本式专题题录索引,起到扩大影响和便于检索的作用。由于这种目录是以篇为揭示单元,以内容概念为中心的分类检索,揭示了文献的内容特征,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由于目录将主题内容相同的文献集中在一起,有助于提高检全率,也便于图书馆开展定题、定向和跟踪服务。
除了上述这些卡片式目录外,还应该加强外文期刊书本式目录的编制工作。这包括馆藏外文期刊目录和全国或地区性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两种。由于这两种检索工具是回溯性的,所以反映了一个图书情报部门、一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外刊入藏情况。它有助于科研人员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复制的方式来获取所需的科技情报信息,从而达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目的。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