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研究

    陈月颖 高迪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健康教育 应对 解决

    作者简介:陈月颖,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经济思想;高迪,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328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促进社会的发展。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许多人感觉研究生作为成年人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增多也已经具备了许多抗压能力,没有必要再对其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比如,研一新生刚刚经历过考研,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又将重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生活,这也会为他们带来压力。研二的学生面临选题和论文的写作,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将要毕业的研究生面对就业选择,也会感到迷茫。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研究生来说也同等重要。作为高素质的人才,研究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必备的品质。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心理学在西方十分盛行,心理医生一度成为西方国家收入最高的职业。西方开放的环境也促进了心理学进一步发展。比较著名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等等。但是,这些理论侧重的是研究人的心理状态,分析这种状态的成因,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帮助人们走出心理误区,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是成功的第一步;道家讲求天人合一、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平和。这些都是在培养人的心性,也就是心理健康。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个成功的人必然要有抗压能力,有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们在生活中,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困难与挑战,因而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心态会促使我们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

    以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但现在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選择提升自己的学历,考取硕士、博士的研究生。即便研究生已经成为能够为自己负责的青年人,但他们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学业和生活的压力。因而,要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社会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学生本身的接受度也不够,当心理出现不健康状态时不能及时察觉,也缺少主动寻求帮助的自觉性,这都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理论与实践还没有完全的结合起来。我国权威的心理学专家也是凤毛麟角,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研究所也为数不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一直开展,但是成效也有待提高。虽然,许多学校都已经为研究生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多数是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而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掌握专业心理知识的老师数量较少,加大了为学生普及专业心理知识的难度。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越来越需要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子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研究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压力也有动力,因而在学习期间,要高度重视期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二、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大多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少数研究生存在心理困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且,需要重视的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上升。

    在研究生新生入学之前,几乎每个学校都会有心理测评这项内容,往往在研究生复试阶段与体检一起进行,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每位研究生的身体与心理状况。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生都可以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心理状况健康良好。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等影响,研究生还存在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抑郁与焦虑情绪普遍存在。许多人十分不解,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物质生活条件提升,文化生活丰富,为何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会困扰拥有较高学历的研究生。其实不然,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正是物质的富足让许多拥有知识却不知何去何从的研究生迷失方向。仿佛一直有一个问题围绕在这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周围: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要往哪去?这一困惑的原由就是许多研究生缺乏理想和信念。理想指引一个人前进的方向,信念是支撑他实现理想的心理依托。缺乏理想信念就像钟表没有安装电池,即便造的再怎么精密,却始终止步不前,即便前期工匠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去制作,没有动力的钟表仍然毫无价值。研究生们也是一样,历经了多年的学习与考核,终于站在了想要的高度,这时,问题来了,“我的能够做什么”。拥有这类想法的研究生不在少数,以前努力学习是为了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如今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接下来呢?其中乐观积极的人总能很快找到答案并从中解脱,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是短期的小目标也能让他们充满动力。而有些拥有悲观厌世情绪的学生却找不到自己想要什么,安逸的生活,波澜不惊的日子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奋斗的念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与人交往,长此以往,抑郁和焦虑情绪相伴而生。没有理想信念让他们困惑不已,由此产生的焦虑也让其饱受折磨。

    第二,悲观厌世情绪明显。一般存在悲观厌世情绪的研究生之前往往都有过不好的经历,而且难以释怀。有研究生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家庭不幸和遭受校园暴力是导致其悲观厌世的重要因素。前一阵原生家庭的论题在社会上引起热议,的确,家庭对人的影响是最初的也是最深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模仿力极强,很多人都认为,透过孩子可以看到父母的为人,其实这并无道理。父母与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塑造性的作用。家庭不幸如父母离异导致的爱的缺失,家庭暴力带来的精神伤害,这些会对一个人的身心产生很深的印记。家庭不幸的孩子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即便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与鼓励,悲观厌世情绪仍然会存在。另外,校园暴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今校园暴力事件引起社会的担忧与重视,相关保护条例也已相应出台,但是此类事件造成的伤害仍然存在。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会异常敏感,他们对身边人的信任度降低,不愿与人交流心事,久而久之厌世情绪还会加重。在研究生群体之中,也有被校园暴力侵害过的人群,这种伤害是难以抹去与释怀的。内心的消极情绪得不到良好的外部发泄,悲观的心态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厌世情绪明显,如得不到有效的疏导,甚至会有轻生想法或自杀行为。

    第三,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生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这是各大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也反应出此类问题的严重性。出现此类现象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研究生数量上升,从研究生历年的报考人数可以看出,就读研究生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的重要选择,而且想要提升学历的已毕业人士也加入了考研大军。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各大高校的录取人数也相应调整,呈现上升趋势,研究生的整体基数有所提升。二是从事心理健康辅导的教师人数不足,在文章初始提到,掌握专业心理咨询知识的教师数量不足,有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还在聘请兼职老师,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资格证书和严格的审查,这也是学校比较无奈之处,学生的需求超出了教师所能负担的限度,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局限。三是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足,这里的主体有学生、父母和学校。有研究表明,自觉寻求心理咨询与外界帮助的研究生数量很少,原因在于这些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已经出现了问题,即便是意识到了,由于人际关系敏感、信任度偏低等原因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这样问题就得不到解决。而且,多数父母并不知晓自己的孩子存在心理方面的困惑,也不能及时帮助此类学生。学校目前已经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了重视程度,但具体措施还有待商榷。这些原因导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多。三、积极应对与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目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并引起重视,在认识到这类问题之后必然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积极应对与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统筹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

    第一,家庭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华生曾说,一打健康的婴儿在特定环境下可以培养成长为任何一种人物。此话可能略显绝对,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或许真的如此之大。家是温暖的港湾,是让人依靠的地方。家中的温馨与和谐无论何时都会让孩子卸下防备,这样就会促使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们愿意和父母交流心事,寻求帮助。一个充满争吵与抱怨的家庭会让人充满距离感,又何谈寻求帮助。父母也应该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家庭的帮助与引导会减少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第二,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师资力量。很多人对心理咨询都存在误解,会用有色眼镜看待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甚至会歧视与疏远,这也是学生不敢寻求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因。学校首先应该纠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鼓励学生主动寻帮助,就如同生病就医一般,并无什么特殊之处。学校还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在特殊阶段,比如入学、期末考试、毕业等时段积极了解学生的适应与角色转变情况。此外,师资力量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师资方面,一是多多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二是在大环境无法满足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为相关老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是对学生辅导员的培养,学生辅导员进行积极的鼓励与疏导、及时的发现问题也会帮助更多的学生。

    第三,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三者之间要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之后,首先要做的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相互配合,因为各方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解决困境。互相的指责与推卸只会让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加无措与自责,甚至会加重问题的严重性。调动家庭的使命感、学校与社会的责任感,只有三者联动合作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四、结论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关注与重视,这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推动力。为了保证高素质人才能够在新时代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发挥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仍要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还需针对个体进行具体研究,更要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进行鼓励与疏导,这样才能积极应对与解决各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南大学,2012.

    [2]丁敬耘,刘明波,朱艳.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

    [3]裴一,陈丹妮,徐清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