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陈晓宇 岑沁文

    内容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在加强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引领学生认识体悟优秀的区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怀。本文就以南京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切点,细论了南京文化的特性、第二课堂与南京文化结合的探究点、第二课堂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案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私人订制型第二课堂”等新型理念,以求促进家国情怀在南京文化与第二课堂互动中的影响。

    关键词:南京文化 第二课堂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人墨客多著名篇,能工巧匠精做美器,古往今来,历时光荡涤,纵沧桑变化,终为南京留下了熠熠生輝的文化底蕴。南京高校众多,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来看,虽然各学校都极其重视,也花了大力气,但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尝试把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第二课堂,通过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引领学生体悟城市风情,探寻历史遗存,挖掘文化价值,从面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更快提升。

    一.南京文化的特性

    1.多样性

    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政权先后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存。悠久的历史和更迭的政权赋予了南京多种多样的丰富文化,从六朝石刻、明城墙、明孝陵、中山陵、总统府等物质文化遗产,到书法绘画、诗词戏剧小说、云锦织造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璨若星河。

    除了文化遗产繁多之外,南京也是由诸多文化主体构成的复合体,这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体现。江南贡院代表了科举文化,秦淮灯影是一种商娱文化,《桃花扇》《儒林外史》等文学名著的诞生兼具了精英文化和市民文化,这些文化主体也随着世事的变迁不断发展革新,造就了如今丰富多元的南京文明。

    2.包容性

    南京有“博爱之都”的美誉,纵观古今,南京文化一直是包容开放的典型。首先,南京文化包容四方。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南北东西交流的枢纽。南京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人格性情都是既有南方的温婉灵秀,也有北方的豪放潇洒,各地移民促成了南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其次,南京文化包容各种思想。历史上很多思想家都曾在南京居住,留下了众多传世名篇,这无疑会形成各种思想的交融与交流,南京包容了这一切。纵然儒家文化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南京同样寺宇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其佛教的盛行。

    3.传统与创新的统一性

    南京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以云锦的织造工艺为例。南京云锦渗透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彰显了代代相承的工匠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南京云锦才得以“寸锦寸金”、“灿若云霞”。工匠精神是南京云锦发轫、辉煌的不竭动力和创新源泉,也是南京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除了对传统的坚守以外,南京文化中也不乏创新性的一面,与传统性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文学方面

    以南朝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唐朝李白、李商隐、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2)建筑方面

    以明孝陵为例,明孝陵和明东陵共用一条神道,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为后世子孙所共用的制度。且明孝陵神道改变了中轴线格局,也具有唯一性。其在建筑设计上,首创了在封土及宝城前建筑方城和明楼的布局格式,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墓的建造与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3)科技方面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新中国成立以来,紫金山天文台完成了大量的天文研究任务,为我国天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举世瞩目。

    中国科学院南京中山植物园创建于1929年,是我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1934年,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动植物研究机构。

    总而言之,南京兼具了传统文化的诗性内涵,同时也不乏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魄力,这种魄力贯穿古今,脉脉相传,在守与变中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

    二.第二课堂与南京文化结合的探究点

    依托于南京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鲜明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选取南京的几个典型精神作为其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点,例如传统精神、博爱精神、红色精神、创新精神等。以下将选取两点简要说明:

    1.传统精神。以云锦为代表,南京传统精神又衍生出了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南京云锦的图案设计取材丰富、纹样多姿、章法严密、格局规整、富于深意,而且融合了物质、、制作条件和实际效果等因素,是精美绝伦的匠心营造的匠心作品。学生通过第二课堂,例如参观南京云锦博物馆、金文大师云锦馆等地,可以更直观的感受传统精神,学习工匠品格,迸发创新火花。

    2.红色精神。南京雨花台“雨花”精神是南京红色精神的典型代表。雨花英烈精神作为我国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我中国人的血脉和灵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南京高校学生在雨花台进行走访调研,聆听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第二课堂具有众多优越性,例如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多层次性以及创新性等,对其与南京文化的互动探究,一方面可以丰富第二课堂的文化内涵,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南京文化的认同。

    三.第二课堂中融入南京文化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较好的探究了南京文化,但是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教学规划和考核标准。新时代高校虽然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桎梏,开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行为表现本身难以量化,这就导致很多同学参与第二课堂只是为了获得实践学时,而不会注重参与的质量,更不是为了在第二课堂获得感悟和提升。这就导致了第二课堂难以规范实施并且质量不高,它的地位也没有走入大多数人心中。

    2.内容和形式老套、传统,不具创新性和针对性。据统计,我国目前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局限于社会调查、知识讲座、公益服务,这些第二课堂的形式已被各高校多次采用,对学生来说不具有强烈吸引力。并且,这些活动并不是针对某一学生群体而展开,一般都是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统一组织,统一活动,然后统一获得实践学时,至于这些活动是不是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规划,是不是适应他们的迫切需求,这并不在很多第二课堂活动的考量范围。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参加第二课堂不是依照自己的选择和兴趣,而是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和实践学时的数量,择优参加。久而久之,第二课堂将会失去它一开始的宗旨和意义,而只是流于形式的课堂模式。

    3.第二课堂师资力量紧缺,专业性亟待提升。据统计,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组织者一般是社团组织,指导老师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专业老师一般忙于专业教学,无暇顾及第二课堂的教育。并且,第二课堂活动很难植入专业性,即使可以,也会因专业性的加入而导致趣味性减少,但是在专业性和趣味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又是很难的。这种情况下,专业老师一般倾向于不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这样一来,第二课堂的专业性更难以得到提升。

    4.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高校的第二课堂大多由社团组织来发起,这为第二课堂增添了很多自主性的同时,也让他失去了很多保障性措施。首先,社团组织一般都是自行筹集经费,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投入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们可能会压缩成本和支出,这极大地影响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其次,社团组织一般不具有强制力,它们的号召力也有限,仅能依靠在第二课堂中设置兴趣点来吸引同学们参加。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它们的号召力是有限的。虽然第二课堂强调自主性,但是由一些不具有广泛号召力的社团组织来发起,这显然不利于第二课堂的发展。

    5.第二课堂形式性强,缺乏实质性。目前高校组织的第二课堂大多是依据策划方案的流程走下来,看似完美正式,但其实难以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由于第二课堂的内容并没有经过太多的雕琢,这导致同学们在活动结束后,头脑里回忆的大多是仪式感,而非精彩绝伦的活动内容。这样长此以往,第二课堂在同学们心目中可能会逐渐成为应付性或者混学分的工具,这显然不利于第二课堂的推行。如下图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评价总体较好,但仍有部分同学觉得第二课堂枯燥无聊。

    四.南京文化与第二课堂的对接方案

    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对第二课堂组织者

    1.第二课堂组织者应将“家国情怀”的培养的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弘扬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到:“爱国主义不应只是空谈,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我们从小就接触到了很多爱国主义教育,但是这仅仅停留在第一课堂,这虽然对我们的爱国文化熏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没有第二课堂的亲身实践,同学们的感触并不十分深厚。大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南京,在第二课堂中体悟南京文化的同时,也会不自觉的将南京文化与家乡文化或者其他地区文化进行对比,在体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更加强对南京文化的认同感,对家乡文化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从而增进爱国主义情感。在实践中,第二课堂组织者应该减少的娱乐化倾向,多组织一些与家国情怀培养相关的活动,或者为某些活动注入爱国主义的因素。

    2.结合南京这样文化多样性特点,在第二课堂组织者应推行“私人定制”型活动,增强第二课堂的针对性和趣味性。第二课堂除了强调要广泛组织学生参与之外,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位同学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这就要求活动组织者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活动,推行小额化第二课堂,争取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尽量避免“大通套”式活动。第二课堂组织者除了要提高在组织活动方面的针对性之外,还要将活动考核标准具体化,将考核标准分多个等次,在实践中根据每一位同学的表现,划分不同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换算得到不同的实践学分。这种考核标准的具体化,不仅提高了评分的科学性,同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激发同学们认真投入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第二课堂的开展质量,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学生们颇感兴趣的南京文化载体调查结果即可为趣味性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指南。

    (二)对第二课堂参与者

    第二課堂参与者应该提高自主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减少被动的成分。参与者不应仅仅是走马观花的游访,应该做南京文化的参与者而非观赏者,例如参与采茶,辨别雨花石,采访南京传统小吃的制作者,云锦设计师等此类文化传承人的活动。避免集体行动所带来的形式主义,减少无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综上,笔者认为,第二课堂与南京文化的互动探究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进行全面提升,大力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相信在第二课堂的助益下,我国的青年学生将成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许明春.第二课堂重构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

    [2]贺永峰.新时期高校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

    [3]赵国栋.高校第二课堂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6(08).

    [4]黄南.南京城市文化形象的成因及定位[J].南京社会科学,20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2018-2019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8DC249

    (作者介绍:陈晓宇,南京工业大学本科在读;岑沁文,南京工业大学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