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歌”——浅谈声乐艺术中的自然辩证法

    李旭昱

    【摘 要】人类在把握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艺术、创造着艺术、享用着艺术,并用艺术满足着对审美需要的诉求。声乐艺术在其认知、学习、表演过程中无不体现出一种探索升级的自然美,这个创造美的过程合乎自然辩证法规律。

    【关键词】声乐艺术;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自然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049-02

    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础。透过历史进程,神话、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哲学等实践成果逐一出现,这些多元的实践成果又促使人类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自身世界的文化性、历史性和丰富性,每个成果自身又都有其特质,而艺术世界的特殊贡献就是对情感世界的超越。在众多艺术门类中,聲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主导形式,是人类情感世界表达的创造。

    自然辩证法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我国专业声乐在20世纪前半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一批学人在国内、国外按照声乐学习传统模式研究声乐艺术。这期间,科学、自然的声乐艺术诉求呼声日盛。自然辩证法与声乐艺术的高度契合使声乐艺术的学习认知、发声训练和舞台表演有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人类与自然界作为一对哲学概念是天然的矛盾体。人类有着超然于世的情感世界,自然界因其庞大复杂而变幻莫测。艺术桥梁的架起,为两者和谐共存提供了可能性。其一,艺术因其创作与承载离不开自然基础;其二,艺术因其高度审美性要求必须对自然进行改造美化;其三,这种改造美化的“产物”必须给人“回归自然”的审美感受。

    毫无疑问,这里产生了“两种自然”。第一种就是作为基础进行创作和承载的、原始质朴的、没有加工痕迹的纯自然;第二种就是以自然规律和美学规律美化加工后合乎真实生活以及真情实感的自然。声乐艺术的教、学以及舞台表演等环节同样遵循从改造自然出发最终又达到高级自然美的辩证过程。本文从声乐学习认知、声乐学习发声以及声乐艺术表演三方面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原理在声乐艺术教学与实践中的体现。

    一、声乐学习认知中的自然辩证观

    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先生说:“一般声乐学习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从自然、不自然到新的自然阶段。”[1]

    (一)第一阶段——原始自然阶段。一般来说,声乐初学者最开始都会凭借先天生理条件和自然心理感觉去唱,这种演唱因无束缚而显得自然质朴。这种自然的发声歌唱与作为一种艺术的声乐演唱要求的美感相差甚远。由于缺乏技能支撑,一是气息支持的力度和持久度不够,长乐句和大篇幅作品无法完成;二是声音缺乏共鸣和焦点而显得苍白空洞,无法达到声场渲染效果;三是咬字吐字不规范,不能自然准确地表达作品内涵。这种本能式的自然演唱有待改进,属于原始自然阶段。

    (二)第二阶段——“不自然”的过渡阶段。随着声乐学习的开展和规范性专业训练的加强,声乐学习者会进入到一个“不自然”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会依据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针对学生暴露的自然缺陷和演唱问题加以纠正,这是对“自然”的人为干预,带有强制性,具有非自然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会因为原有的自然机能平衡被打破且尚未建立新的平衡关系而显得摇摆不定,甚至倒退。这个阶段就是声乐学习的过渡阶段,是从原始走向科学的必经之路。

    (三)第三阶段——科学自然阶段。伴随着发声技巧纯熟、艺术修养的提升、舞台经验的累积,生理和心理机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塑形加强,声乐学习会进入到新的科学自然阶段。这个阶段建立在科学的、可重复的、合乎自然规律和美学规律平衡的基础之上,它看似第一阶段,但远远高于第一阶段,是一种经过改造和进化的科学自然歌唱。

    以上三个阶段蕴含着从原始自然经过不自然过渡,再到科学自然的自然辩证法意义,深刻理解这个意义对教、学双方都有着现实指导作用。

    二、声乐发声中的自然辩证观

    歌唱艺术中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性,理清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用理论武器有效指导歌唱艺术的学习和教学。

    (一)声乐发声动力基础的辩证观——呼吸。古往今来,习歌者必先训练气息控制技术。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2]说的就是声乐学习中的气息训练。

    作为声乐艺术的歌唱,其呼吸方式与维持生命的自然呼吸方式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和运动机制,但歌唱呼吸在呼吸深度、肺动强度以及控制力度上要夸张得多。声乐界普遍认可的三种呼吸方式,一是胸式呼吸,吸气位置最靠上,由于位置过浅声音立根不稳,多会导致高音苍白或者破裂;二是腹式呼吸,吸气位置最靠下,由于气息路径较长往往会影响声音的灵活性;三是胸腹式联合呼吸,其最易接受,吸气位置适中且易调节,是声乐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歌唱呼吸技巧。这种呼吸技巧建立在自然呼吸生理基础之上,通过感觉引导、训练,使气息存储位置下降,以横膈肌的上下运动为基础,以两肋、前腹、后腰构成一个气息“存储罐”,用于构成声乐艺术的发声原动力。这种呼吸机制需要通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歌者会在自然式呼吸和训练干预式呼吸中来回摇摆,新的科学呼吸方式被掌握的同时即替代原有的自然式呼吸。呼吸状态有时并非完全泾渭分明,一个成熟的歌唱演员会根据作品风格和情绪需要及时调整呼吸,从而达到调整声音状态为作品服务的目的。

    (二)歌唱中“呼”与“吸”的辩证观——动作与感觉。歌唱中的“呼”与“吸”与维持生命的“呼”与“吸”动作不完全一致。首先,自然式呼吸一般呈现一种规律式的状态,而歌唱的呼吸需要遵从音乐的发展,其节奏要听从乐句的安排,歌者需要视谱面记号和演唱断句要求来决定是否进行呼吸动作。其次,由于歌唱者有情感表达和声音质量的要求,生理基础上的呼气动作可能更多被想象为吸气感觉,这样才能避免气短气虚和呼吸动作的过分夸张。最后,声乐学习者的演唱呼气感觉被吸气感觉覆盖,呼吸生理感觉从肺部被引导至腹部,以达成气息的深沉感。这个过程也会如同声乐学习的宏观经历一样,要建立一种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新的自然的宏观认知。

    教学双方要尽早理清上述辩证关系,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尽力缩短不自然的过渡期,从而达到掌控自如的科学自然阶段。

    (三)声音中的辩证观——真声与假声。对于用什么样的声音去歌唱,声乐界存在两种分歧,即真声唱法和假声唱法。在实际学习中,每一位学习者也都有在自己的音域内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声音的经历。目前在我国代表性的唱法中,流行唱法是一类,民歌演唱是一类,戏曲演唱是一类,曲艺表演是一类,西方美声唱法又是一类。流行唱法真假声都用,民歌和曲艺多注重真声运用,而戏曲和美声假声使用更多。

    事实上,真声和假声有着共同的自然生理基础,它们都由真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当环甲肌群比披裂肌群用力大时,声带因整体拉长做整体振动发音,此时为真声。反之,声带靠拢缩短发出的声音就是假声。真声明亮结实、自然纯朴,但是过于粗重粗糙,笨拙苍白。假声轻巧高远,灵活婉转,但过于虚柔,失真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内外信息互通的加强,声乐界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也日益兴盛。科学、创造性地将上述两种对立的唱法辩证统一,交融互补,已成为当前声乐教育中普遍的做法。不管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还是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又或者是根据音区灵活调配真假声比例等,其共同特点就是真假声比例的混合。这种混合声音兼收两者长处且规避缺点,比以上任何一种都要持久、有效率,且能扩大表现范围。在合目的(美)与合规律(自然)的基础上融合发展,极大地帮助歌者达到既自然又美的艺术境界。

    三、声乐表演是舞台上的辩证艺术

    (一)声乐表演中辩证观——情感和声音。意大利著名声乐教育家弗朗西斯科 兰皮尔蒂在《歌唱艺术的衰落与复兴》一书中写道:“艺术队伍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挤满了那么多的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3]对声乐发声技术技巧的狂热追捧曾一度导致批量化“生产出”数量惊人的“歌唱家”,这直接导致许多歌者就是站在舞台上卖弄声音技巧。作为一门声音表演的艺术,发声技巧固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声乐艺术又是情感的艺术,而情感的表达必须要以真实自然为原则。情感是内容,声音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由此看来,脱离情感因素单纯谈技术不可取,完整的声乐艺术必须兼具声音传达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真正的声乐艺术家必须秉持辩证观点,对这两者的关系进行恰当处理。

    (二)声乐表演中的辩证观——艺术美与自然美。真正伟大的歌唱家深刻理解艺术美与自然美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们在处理声乐技能与人物情感中始终保持完美的平衡,绝不会为了炫耀声线而舍弃自然与真实。

    如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女主角薇奥列塔在生命垂危、奄奄一息时,演员该用何种声音表现角色。如果此刻演员选用高亢明亮、结实饱满的声音来演唱,难免令表现尴尬,观众难以进入剧情,达不成共情则戏剧的审美作用也无从谈起。如今,年轻新秀都有着超棒的技术技巧,都有着漂亮的高音和宽广的音域,但在剧本、歌词上不下功夫研读,在人物塑造中不肯花时间打磨,舞台表现总是差强人意。种种现象告诉我们,在声乐艺术表演中,单方面刻意完成某些要素的完美追求恰恰造成缺憾。而站在宏觀角度审视,顺势、综合、恰当的表演才会达成艺术要求的自然美。带些“缺憾”的艺术美和自然美之间总有一种微妙的、动态的平衡,这种带些“缺憾”的自然艺术,正是自然辩证法在声乐艺术中的妙用。

    “自然之歌”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追求,它要求每一位声乐学习者、声乐教育者把改造自然与回归自然、合乎自然辩证统一起来。这种经历重塑过程的艺术形象比现实的存在更能强烈彰显生命力、创造力,对于人的情感世界来讲,合乎自然的艺术世界比现实存在更为真实。

    参考文献:

    [1]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M].黄河音像出版社.

    [2](唐)段安节.乐府杂录[M].

    [3]弗·兰皮尔蒂等.嗓音遗训[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