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关键词 《历史教学》,历史哲学,理论创新,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3-0032-03

    2021年是《历史教学》杂志创刊70周年,应编辑部之约,借此机会,回顾一段普通读者与学术杂志之间的因缘际会,心中充满了无限崇敬和感激之情,囿于眼力所限,文中所言,不当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一、一个好读者遇着一本好杂志,就是读者的好福气

    古人云:“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期刊正是这公器的有效载体。个人认为,学术刊物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担当社会责任、引领学术发展、培养学术新人。如今,已走过70年风雨的《历史教学》可谓史学研究期刊界的楷模,一直担当着应有的社会责任,引领着历史教育的学术发展,培养了一代代学术新人。70年来,众多读者能遇着《历史教学》杂志,伴其成长,也是我们读者的好福气。《历史教学》创刊于1951年1月,成功办刊的背后,在于她选择并坚持了一种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办刊理念。70年来,一直坚守自己的学术品位、价值追求,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办刊之路。

    1.扎根教学实践。长期以来(尤其自2007年改版以来),《历史教学》一直关注中学教学研究。设置的“命题研究”“教学研究”“教学随笔”“听课随笔”“教学设计”等栏目,大都紧密贴近教学一线,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内容鲜活,案例丰富,可读性强,广受读者好评。

    2.关注学术前沿。历史教学的发展,需要及时追踪学术前沿。《历史教学》长期设置的“专稿”“进修资料”栏目,定期邀请学术名家介绍历史学、史学理论、教育学等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帮助读者开阔学术视野,把握学界动态。

    3.引领学科发展。《历史教学》适时开辟“专题讨论”栏目,推进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比如“新课标下多种版本教科书异同比较”“史料教学”“一节好课的标准”“研究性学习”“教学立意”“同课异构”“史料实证”等专题讨论,可谓选题前沿、讨论热烈、启人心智,收到良好效果。

    4.助力专业成长。《历史教学》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栏目,如“中青年学者访谈录”“特级教师访谈录”等,对活跃在当前史学研究前沿的新生代学者、中学特级教师群体,全面展示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最鲜活的成长经验,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一个好作者遇上一个好编辑,就是学术的好福气

    20世纪90年代,在大学读书期间,我初次接触到《历史教学》杂志,对其充满了崇敬之情。直到2006年到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才与《历史教学》杂志有了更为深刻的接触,至今已有15个年头。记得开学之初,我的导师聂幼犁教授就要求研究生首先要翻阅本领域内的专业期刊,了解前人的研究现状。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图书馆过刊室,我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大致翻阅了自创刊以来的《历史教学》杂志,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读书期间,在聂老师的谆谆教导中开始慢慢思考教学问题,接触学术研究。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历史教学》更成了我必备的参考资料,今日仔细想来,我博士论文中的诸多突破点大都来自阅读《历史教学》的启发。

    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是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当时我写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何要提出“过程与方法”目标?其历史学科的本体依据是什么?幸运的是,我读到了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历史教学》1988年第10期)一文,文中指出,英国历史教育改革的主旨在于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性质形成如下了解:“客观存在的过去不复返了,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过去遗留下来不同形态的资料,是这些史料提供了有关过去的线索。为了寻史实、找真相……史家要鉴定材料的真伪,作不同史料的比较,判断史料内容的矛盾成分,还得转译其中的思想。史料是重建过去的必要凭证,它的运用绝不是一个机械性的技术活动,同时必须要拥有与史料有关的历史知识,活动才可以发展。”当时读罢此文,顿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其后,我又仔细阅读了陈冠华的《追寻更有意义的历史课: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一书,对英国的历史教育改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了解到,当时的英国历史教育从对历史知识性质的追问入手,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方法,发展历史思维,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英国“新历史科”中,历史知识不再被看成是客观存在于过去时间中等待被挖掘出来的事实,而是人们在特定价值观指引下对人类过去理性认识的成果。历史也不再是以前大众眼中认为的必须被动学习的知识载体,而是依靠特定的技能和概念去分析过去的探究方法。沿着此思路,我进一步思考西方历史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认真阅读了何兆武、张耕华等前辈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进而认识到,分析的历史哲学告诉我们在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对自己的思维逻辑有一个前提批判,提醒我们学会反思历史知识得来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分析的历史哲学发展中,我们注意到,这种历史领域中的认识论批判是人类思维从外向内转折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历史领域中印证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这一基本逻辑——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任何一种努力一旦持续下去,就在某一时刻固定在对这种认识过程本身的再认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的批判与反思阶段。在历史教学中,思辨的历史哲学引导我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分析的历史哲学则提醒我们还要注意知其所以然本身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到分析的转向显示了历史意识的批判性进展。历史哲学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演变,从深层上说,还展现了历史思维批判性发展的真实图景。只有经过哲学的批判和洗礼,历史思维才能日渐科学和缜密,历史教学才能走向真正理性和成熟。其后,我便发表了《分析的历史哲学与中学历史哲学》[《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08年第5期]、《思辨的历史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4期)两篇习作。在不断反思中,我认识到,基于对历史观念的不同理解,会引导产生不同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如果我们认为历史就是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那么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就是当然的学习方法;如果认为历史是鲜活的和复杂的,需要去体验感受、同情理解的历史场景和思想构图,那么理性鉴别、主动建构就是必然的学习途径。与西方从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到后现代哲学的发展相比,我们的历史认识论研究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我们以前的认识论研究中,很少涉及“历史认识何以可能”,大家从不怀疑历史认识的可能性,更不认为历史认识是不可能的。在西方,歷史认识论研究一直是在“历史知识如何可能”这一康德式问题主导下开展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认识论问题中,各种范畴和问题总是纠缠不清的,理清概念应该是理性思考的大前提。比如,关于证据概念,我们需要追问的是:究竟何为证据?史料是否等于证据?证据与历史思维的关系如何?证据与问题的关系为何?证据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是什么使得同一个证据可以支持不同的结论?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历史证据“负载”着理论,不存在传统意义上具有客观“硬核”的历史证据,没有理论便没有证据。

    回顾自己的这段学习历程,十分感谢《历史教学》在我研究道路上的思想启蒙,使我真正学会了反思和思考。也十分感谢各位编辑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承蒙厚爱,至今我已在《历史教学》发表文章十余篇,她也成为我个人专业成长的最好伙伴,培养和塑造了我的研究方向,引领我走上了专业的学术道路。我想,其他作者与我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一个好作者遇见一个好编辑,得享一篇好文章,就是学术的好福气。

    三、在读者、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中,保持质朴和学术

    70年纪念,是一次驻足回眸,也是一次学术反思,更是一次整装待发。对于《历史教学》的未来发展,在此提出个人的两点浅见:

    1.重视理论创新。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反观20世纪的英国历史教育改革,主要得益于当时分析历史哲学的研究转向、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提出、赫斯特教育哲學思想的影响。的确,学科的深入发展需要理论的创新引领。建议今后可以围绕历史学科教学的原点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开展学术争鸣,推动理论创新。建议尝试发表一些理论长文,引起读者的大思考、大共鸣,推动原创性学术发展。学科教学知识才是造就学科教师专业力量的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创新,将会拓宽教学研究的基本视野,推动我们的教学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

    2.关注实证研究。当下,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育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研究可能面临着范式转变的挑战,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经验研究、思辨研究,走向更多元的,特别是强调基于实证的、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教育研究新方向。近年来,英美历史教育的研究重心之一就是探讨学生的认知和思考,围绕着学生应该获得哪些历史学科概念、学生对某些抽象概念的认知深浅、学生理解历史的基本进程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反观我国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相关描述则略显笼统,不利于实施,主要还是缺乏历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支撑。在此,建议专家学者们可以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相关实证研究,全面系统介绍国外相关的研究计划。

    清晰记得,2016年4月份,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历史教学》组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论坛活动,同仁交流,敞开心扉,收获颇丰。会议间隙,我首次拜访了仰慕已久的《历史教学》杂志社,得到了编辑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各位老师的亲切和谦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十分惊讶的是,有着全国影响力的核心期刊,所有的编辑老师竟然挤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四周墙壁堆满了各种书籍和几十年来渐已发黄的杂志。如今,数字化对纸质期刊带来了极大冲击,《历史教学》编辑老师们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历史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确实令人钦佩。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在此,也唯愿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多给予杂志理解和支持,为了这份共同的功德无量的历史教育事业。

    最后,衷心祝愿《历史教学》杂志越办越好!努力办成百年大刊、百年名刊!

    编后记:初读朱老师的文章,诧异于一个理工学院文科老师的历史理论研究水平,后才知道其为聂幼犁老师的高足,编读往来间退稿多于用稿,但交往如故。

    【作者简介】朱继军,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王雅贞;实习编辑:钱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