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概念的界定
孔祥华 刘小平
摘要:分析讨论了目前几个有代表性的太极拳“概念”,在确定太极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按照逻辑学法则给太极拳下定义: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为运动技术核心,包括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的武术徒手项目。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概念;逻辑学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7-0102-03
太极拳流派繁多,但它们必定有共同的本质属性,这个属性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武术徒手项目的根本,决定着太极拳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这就是太极拳的内涵。太极拳的外延是具有上述本质属性的各类事物。目前太极拳的概念有多个版本,给太极拳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太极拳的文献和考察了太极拳的实践活动,在分析太极拳的内涵和确定它外延和上位概念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法则给太极拳下一定义。
1太极拳几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现有的一些太极拳“概念”没有指出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只是对太极拳特点、分类的诠释,而非下定义。人民体育出版社《武术》(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给太极拳下的定义:“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动作圆活,处处有带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前后贯穿。而各式太极拳也还有大架、小架、开合、刚柔相兼等不同的特点。”此概念只是对太极拳的一些特点和分类作了简单的介绍,没有表明太极拳的内涵或外延。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中国武术教程》中的太极拳概念则是另一种表述:“是武术的主要徒手项目,它的取义是因为太极拳拳法变幻莫测,含义丰富,而用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和说明。”,这一“概念”表明了太极拳的外延,内涵的表达则不清晰。《辞海》中太极拳定义:“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之一,动作柔缓,可用于拳击和健身,流传区域很广”,此“定义”只是对太极拳的某一特点和功能作了简要的表述。
2太极拳的内涵
2.1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太极学说在其它徒手项目里也有体现,但没有像太极拳体现和实践得这样彻底。太极拳拳理的核心是太极学说,它是以太极说为中心,包括无极说、阴阳说等理论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王宗岳《太极拳论》首段即以“太极”立论,他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无极是无形无限,是一种没有极限的物质存在。宋书铭在《太极拳谱》中这样描述无极状态“无形无像无纷孥,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无极状态在太极拳中的表现有功法当中的“无极桩”,套路演练中的“无极起势”以及贯穿始终的身形身法要求,还有“天人合一”的意气运行和感受等:一种“定”的修养,正如太极拳诀云:“全身透空,无形无象”。
太极的原意是至大至高的意思,由无极演化而成,是处于无极和阴阳互化的交替状态,具有向动和向静转化的中枢功能。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因而太极的运动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许禹生《太极拳论》称太极为“动静之机”。而且这种向动、向静变化的趋势没有规律可循,是一种随势之机,是一种“拳本无法,动即是法”的运动状态。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云:“屈伸开合听自由”,“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太极拳的刚柔劲力是蓄极而发,刚柔互根,武禹襄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阴阳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属性,阴阳可以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太极拳采用阴阳变化为运动的基本规律,要求动静、刚柔、虚实、轻沉、迟速兼备,又要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达到刚柔摩荡,阴阳相济的地步(懂劲),进一步达到忽阴忽阳,阴阳无迹可寻的神明阶段(太极状态)。正如《用武要言》所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炫耀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2.2“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是太极拳的运动技术核心
各式太极拳套路、推手、散手的核心运动技术都是“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其中拥又居核心地位,即其它各技术都蕴含拥劲(张力)在里面。只是在具体应用时,运动的速度、幅度、角度、力度不同而已。太极拳除这十三法之外,还有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劈、打、推、压、搬、撂、横、采、钩、拥、逼、揽”十二法;陈长兴《用武要言》战斗篇:“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步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杨式太极拳的“滚、错、折、磨、弹、冷、正、侧、定、断、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19种劲法。
3太极拳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具有本质属性的各类事物,从运动形式分类,太极拳由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4部分内容组成。
太极拳套路主要用于练内劲、加强对自身运动控制的能力和强化松柔的途径,是“练己”的功夫,练习中操持太极拳的规则(如“迈步如猫行”等),能有效地掌握对自身运动的控制本领。
推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又称打手、揉手、擖手。推手的形式可分为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推手、推散手等。推手的基本技术包括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八法,还有摔跌、擒拿、击打等。推手的运动特点是不丢(不脱离)不顶(不顶撞),以静待动,以柔克刚,与太极拳套路的要领是一致的。
在太极拳各学派中,“散手”一词的含义包括:(1)指散打,即不受套路限制的徒手短打;(2)把套路中各个基本拳式拆开来进行单练和应用,又称为“练散手”;太极拳的散手用力原则是“沾连黏随,不丢不顶”。它的战术原则是“击其不备,袭其不意,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取本求末”。
太极拳功法包括徒手和器械练习。徒手有静功和动功,静功有站桩、卧功和坐功等,动功有开合桩、升降桩和绕球桩等;器械练习有太极球、太极尺、太极大杆等,器械练习虽然持械,但它是为套路、推手和散手服务的。太极拳的功法用于发展太极拳锻炼者的心理素质和体能,对太极拳的套路、推手和散手水平的提高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4太极拳的邻近属概念(上位概念)
如果一个概念所囊括的外延都包含在另一个概念之中,那么,后一个概念就是前一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当今有一种现象就是把太极拳从武术中剥离出来,或把太极拳和武术同位化,典型的说法就是“您练的是太极拳还是武术”。这在逻辑上就犯了“概念不当并列”
的错误。
武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迄今为止,武术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蔡仲林认为:“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的人体动作为基本手段,以通过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来为一定社会服务为目的,以追求‘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杨祥全认为:“武术是指以个体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冷兵器或徒手而进行的套路、格斗以及相关辅助技术练习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人体文化。”杨建营则认定:“武术是一种围绕技击而展开的徒手和持械的中国传统运动技术体系。”龙行年这样定义:“武术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凝结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以技击为表现形式的,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体育文化实践活动。”这些武术概念或多或少有些偏颇,但无疑的是,太极拳的外延都涵盖在这些概念里面。不像国外武技那样,徒手项目就是徒手项目,如拳击;器械项目就是器械项目,如击剑。人们一提到武术,就应该包括徒手和器械项目,人们一提到太极拳,也就会联想到太极拳套路、推手、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等,也就是具有太极运动特性(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项目群。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徒手项目,有着武术徒手项目的一般内容、属性、功能、目的和价值。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为运动技术核心,包括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的武术徒手项目。太极拳的内涵是“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法为运动技术核心”,规定了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套路、推手、散手和功法的统一体”,界定了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上位概念是武术徒手项目,确定了太极拳所属的范畴,表明了太极拳具有武术徒手项目的所有属性,包括技击性、健身性、传统性、文化性等等;内涵厘清了太极拳和其它武术徒手项目的根本区别所在,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判定太极拳是太极拳而不是其它徒手项目(如形意拳等)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
[2]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73。
[3]李良根,不要误把“阴阳图”当成“太极图”[J],武魂,2009(1):24-27。
[4]祝大彤。太极解秘十三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19-220。
[5]余功保,随屈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37—138。
[6]蔡仲林,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77-79。
[7]杨祥全,武术概念新论[J],中州学刊,2007(1):164—167。
[8]杨建营,武术概念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70-98。
[9]龙行年,武术概念内涵新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1):67-68。
[编辑:李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