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空气致病因子的研究与实践

    庞玉红+蔡长霞

    摘要:以罗斯308肉用仔鸡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空气因子分组交叉式饲养试验,得出诱发致病的空气因子的重要级排序为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为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肉仔鸡;大肠杆菌;致病因子;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22-01

    目前,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影响肉仔鸡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占其总发病率的50%以上,控制了大肠杆菌病,肉仔鸡的养殖就成功了一半。

    1 致病因子研究过程

    1.1 通风换气

    本试验采用小间对比试验,分为A、B两组,每组100只,试验饲养期为15~25日龄。A组给予正常的通风换气和科学的饲养密度,B组基本不通风而且加大10%饲养密度,结果饲养至22日龄时,B组有38只鸡发生支原体病,其中,有21只鸡并发大肠杆菌病。

    1.2 舍内温度

    本试验将两个组(每组100只)肉用仔鸡于15日龄时分别转入舍温为27 ℃和20 ℃的两个小舍内,3 d后,舍温分别降至25℃和18℃,结果第4天舍温较低的鸡群在夜间能听到明显的呼吸啰音,后来该小舍发生了11只大肠杆菌病例。

    1.3 空气湿度

    本试验在肉仔鸡育雏期1~10日龄的饲养期内,分3批饲养同一数量(100只)的肉仔鸡,并分别将空气湿度控制在40%、55%、70%的标准,结果, 40%湿度的舍内10日龄时检测到6例大肠杆菌病例;55%湿度的舍内仅发现1例大肠杆菌病例,可见低湿度对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影响。当肉用仔鸡生长到11日龄后,舍内低湿的情况比较少见,也难以控制试验湿度,故未继续试验。

    2 分析

    (1)当通风不良或饲养密度过大时,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会升高,有害气体中含量较多的氨气和硫化氢对鸡的呼吸道剌激性较大,易诱发支原体病,而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是孪生兄弟,因此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常易诱发大肠杆菌病。

    (2)由于大肠杆菌病是肠道内正常菌,环境中也大量存在,如饲料、垫料、舍内灰尘中,当雏鸡抵抗力弱,温度剧变等因素作用时,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便表现出来。该试验中因转入温差较低的新舍,当鸡受到较强的冷应激刺激时,雏鸡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所以,诱发了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3)空气湿度也是影响鸡大肠杆菌病发生的空气因子。据专家测算,1 g粪便中含有100万个大肠杆菌,而其中的15%具有潜在致病性,而大肠杆菌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空气中的尘埃是大肠杆菌的载体,湿度低时环境中漂浮的粪便飞沫及尘埃就特别多,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也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加大了大肠杆菌的感染机会。

    3 体会

    3.1 水源污染

    黑龙江省龙江县三里岗肉鸡场,曾因1998年涨大水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之后所养肉用仔鸡均有不同程度的大肠杆菌病发生,后来经检测,水源被大肠杆菌污染严重,无法治理导致该场废弃。水源的污染、水质的好坏对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影响极大。

    3.2 卫生条件差

    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恶劣的外界环境条件和各种应激因素都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如粪便、污水、病死鸡等不能无害化处理,从而造成了鸡场环境污染严重,细菌、病毒大量存在,也可发生大肠杆菌病。

    态养鸡的免疫程序推荐如下,养殖户可根据本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或生物安全评估情况进行免疫。

    1日龄马立克疫苗颈部皮下注射;7日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点眼滴鼻;10日龄法氏囊疫苗口服;17日龄法氏囊活疫苗二免;20日龄禽流感H5/H9灭活疫苗注射,鸡痘翼膜刺种;28日龄新支灵滴眼;50~60日龄禽霍乱疫苗胸肌注射;98日龄禽流感H5/H9灭活疫苗二免;110日龄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灭活苗注射。以后每隔2个月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喷雾或饮水。

    4.6 人的因素

    构筑生物安全体系,提高疫病防控水平,最终还是需要人来实现。生物安全是一系列人的行为、规律和态度组成的[9]。在制订疫病防控计划、采取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因素。充分重视人的因素,生物安全才能在生态养鸡场疫病防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养殖是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之一。生物安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该方式的顺利进行。因此,构建生物安全体系,进行疫病综合防控,这将成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长山,李 英,魏忠华,等.规模化生态放养鸡产业发展优势及方向[J].中国禽业导刊,2006, 23(22):16.

    [2] 李朝国,潘爱銮,袁明波,等.规模化高效生态养鸡“553模式”的编制与解读[J].湖北畜牧兽医,2013(2):100.

    [3] 杨 峻,罗青平,温国元,等.湖北省地方鸡主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3, 52(17):4164-4166.

    [4] 李增光.现代大型家禽养殖企业的生物安全管理[J].兽医导刊,2011(5):24.

    [5] 刘秀梵.生物安全: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关键问题[J].中国家禽,2010,32(11):33.

    [6] 胡薛英.构筑生物安全“防火墙”时不我待[J].现代畜牧兽医,2011(8):13-14.

    [7] 徐仕忠.家禽养殖场兽医生物安全体系建设[J].兽医导刊,2010(1): 65.

    [8] 张世栋,金维江,杨金兴,等.动物细菌病的生物防制新策略[J].中国禽业导刊,2002,19(22):42.

    [9] 万明辉.家禽生物安全的评价及其有效性的启示[J].国外畜学:猪与禽,201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