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周林兴+吕维

    

    摘 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给档案部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档案馆应该发挥其资源、技术和政策上的基础优势,形成多方参与的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以技术为支撑,延伸档案服务,强化集体记忆,全方位、立体化地为新市民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

    关键词:档案馆;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archives department. The archives should exert its advantage on the basis of resources, technology and policy, forming the new citizen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model.And the archives should use technology to support the extension archives service, strengthen the collective memory, in order to provide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for the new citizen to help them better in the city.

    Keywords: Archives; New Citizen;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新市民也被称为准市民[1]、半市民,是指未完成市民化状态的城市新移民,包括“就地城镇化”及“农村流向城市”两个主要群体。作为城镇化的产物,新市民这一特殊群体“市民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户籍身份、地理空间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熟悉城市文化、学习在城市的生存技能、内化新的规则和价值取向的过程[2]。在这一艰辛的过程中,新市民因其自身能力有限以及群体劣势,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面临着社会选择危机;在市民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又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如何满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市民档案利用的需要,帮助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发挥档案部门在城市管理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档案部门的资政价值,成为当前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课题与新挑战。

    1 档案信息服务面向新市民的社会价值

    “以人为本”是近年来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更是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此背景下,档案部门根据新市民群体的特殊性,结合其流动性、多重弱势、内部文化差距大等特征[3],提供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1.1 强化身份认同,促进社会融入。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缺失,造成了新市民城市生活记录的不完善,导致了其群体“失忆”状况严重,使其在城市社会文化和社会群体中处于被边缘化和自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无法很好地在城市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面向新市民主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新市民寻回属于他们的连贯准确的生活记录,证明其在城市社会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避免成为“走过这个时代却没有留下痕迹的一群‘隐身人”[4],强化其身份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将乡村档案资源与城市社区档案资源统筹起来,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作用,促进新市民与原市民的沟通和交流,唤醒城乡二元文化中的同一性,满足新市民的情感需求,加强城市居民对乡村文化的了解,促进新市民的城市融入。

    1.2 保障公民权利,激发参与意识。新市民在迫切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不仅争取自身的经济、社会权益,也希望在城市拥有自己的“话语权”[5]。但是由于其自身权利意识的缺失以及现行社会服务的不完善,使他们“在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拿出维权的证据,从而遭遇种种不公,加重了他们与城市的疏离感” [6],并被排斥在城市的边缘。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以新市民诉求为出发点,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凭证工具价值,保障新市民这一弱势群体在面对社会矛盾和纠纷时处于更为有利的位置,合法合理地保障新市民权利,而且还能够促进新市民就业信誉度的提高,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扩宽其就业渠道与范围,激发其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1.3 优化社会管理,服务政府决策。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也是优化城市社会管理,服务政府决策的题中之义。新市民拥入城市后,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社会稳定、就业医疗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新市民档案包含了大量有效信息,不仅可以为企事业单位用工管理提供便利,还“可以作为政府宏观规划的依据,给职能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7],为政府部门如何管理新市民提供决策服务。实现新市民城市落户数量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之间的协调;实现新市民就业岗位类型与城市劳动力配置之间的协调;实现新市民城市生活需求与城市综合管理政策之间的协调。此外,新市民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动态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建立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也是党和政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助推器。

    2 面向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档案馆拥有丰富可靠的资源、科学先进的技术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些基础优势能为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提供充足的内部支持和环境保障。但是,新市民档案工作涉及范围广、难度大,在服务方法、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档案信息服务状况并不乐观。

    2.1 新市民档案建设不完善。新市民人数多、流动性强,分布较为分散,档案形成的区域跨度大,导致了新市民档案建设的难度较大。同时,各地对于新市民档案建档内容,管理标准等缺乏统一的规范。另外,大部分地区只建立了城市大范围的流动人口档案,包括就业、健康医疗等,比如浙江湖州逐步建立针对工作半年以上外来者的健康档案,济南市建管局全国率先为建筑农民工建立“个人档案”等[8],而对于新市民这一即将成为城市居民的群体,缺乏有效的关注,其在城市的生产、生活过程也缺乏有效的记录,更没有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纳入城市市民的统一管理体系,致使新市民档案建设的数量不足、门类不全、成效不大。

    2.2 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方式落后。现有的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还停留在传统的被动式服务或浅层次服务状态。一方面,忽视了新市民群体的特殊性,没有对新市民群体内部进行分类,采取了“一刀切”式的档案信息服务。服务的内容也仅限于传统的档案利用,包括档案借阅、复制、展览等,而对于与新市民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类档案信息服务却涉及不多,比如针对新市民政策的现行文件查阅服务等。另一方面,“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服务方法落后。忽视了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力量,没有采用微博、微信等备受年轻用户青睐的社交媒体提供主动式的档案信息服务,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致使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2.3 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缺乏合作。区域档案部门掌握着科学的建档规则、保管方法和服务方式,政府部门拥有新市民城市生产生活广泛的记录,而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是新市民接触最为频繁的集体互动空间,掌握着新市民基本的动态。但是,三个主要服务主体并没有形成良性的服务模式,各主体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无法实现机构间优势互补,他们所掌握的资源也不能实现共建共享,极大地削弱了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效力。

    3 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实现策略

    档案部门开展面向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是贯彻落实和谐社会建设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为了缓解新市民遭遇的社会选择危机及身份认同危机,进一步提升城镇新市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笔者认为应该形成多方参与的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机制,以技术为支撑,延伸档案服务,强化集体记忆,全方位、立体化地为新市民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3.1 多方联动,资源共建。首先,全面构建以区域档案馆为主体,城市社区积极参与,以地方政府为协调的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如图1)。一方面,广泛吸纳社区的力量,把档案馆与社区的力量联合起来,档案馆以主动服务者的身份向社区输送档案信息,特别要发挥社区档案室的力量,指导社区建设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平台;而社区则根据服务状况向档案部门反馈,以完善档案信息服务,社区不但是被服务者,更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建设者。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档案馆及社区足够的支持,而档案馆则可根据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情况,指导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新市民档案,并向政府输送其所需要的档案信息产品,构建政府决策档案知识库,以辅助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社区则可以根据新市民具体需求动态,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

    其次,以新市民需求为着力点,合力共建新市民档案资源网络。一方面,档案馆作为平台的主导者,必须及时督促政府民生部门建立新市民档案,诸如医疗、社保、教育等部门要遵守新市民档案工作规范,并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再者,档案馆要联合城镇社区力量,指导社区建立各自新市民档案库,包括社区生活、家庭健康、婚姻证明等均应该在其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要将区域内所有档案部门,包括城市地方档案馆及新市民原住地档案馆(室)的力量结合起来,与地方政府民生部门及城镇社区共建新市民档案资源网络,共建共享,互通有无,保障新市民档案接收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3.2 技术支撑,创新方法。首先,转变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为了改变其被动式服务及浅层次服务的服务状态,亟须整合技术与方法,丰富服务渠道和服务形式。一方面,充分借用已有的各地档案网站、微信、微博服务平台,在其服务平台中增设“新市民档案服务”栏目,并开设网上定制、网络推送等主动服务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新市民流动性较大,因此要重视新市民基层社区档案的建设,可以从城乡接合部及城市社区等新市民聚集地的建档工作抓起,加强新市民“一人一档”“一户一档”工作。

    其次,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及人机交互技术,不断满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市民多样化需求,适应信息动态变换,提升新市民利用档案信息的效率。而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简化操作程序的同时,也要及时规避“技术墙”[9]的产生,联合社区、政府部门及社会媒体做好对相关服务程序及服务技术的宣传解读工作,进一步推进新市民档案信息服务的人性化和无障碍化。此外,网络化服务及新兴技术的应用也对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标准,比如软硬件标准和元数据标准,统一规范地管理新市民档案,保障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 延伸服务,立体辐射。首先,面向新市民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空间和内容应当有所延伸。一方面,囿于档案馆人力、物力的有限性与新市民流动性大、需求多样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可借助上海奉贤区庄行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模式[10],由上至下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网络,或者与各地新成立的“新市民服务中心”合作,将档案信息服务纳入服务内容中,比如常熟新市民服务中心、佛山新市民服务中心等已经开展了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延伸档案信息服务内容,从传统档案信息服务扩展到档案知识服务。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现实性问题。档案馆通过对新市民档案资源的广泛收集和整理,在充分理解新市民需求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处理和服务机制对信息资源进行二次挖掘、聚类和重组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11],比如针对新市民医疗健康档案及政府新市民政策形成的专题知识信息产品。

    其次,新市民群体在职业、年龄、教育程度及市民化程度上的差异性决定了档案信息服务的多样性和多维性。一方面要保证服务可以横向、纵向、立体辐射到各个档案信息需求层次的新市民,真正做到均等、公平。另一方面,新市民来源地泛而广,对信息接收的方式及参与的积极性不同,因此需要结合新市民特点及地方特色,区别化、针对性地服务。比如对新市民的下一代群体,可加强互联网、社交媒体方面的档案信息服务,以提高其参与的热情;对文化素质不高的新市民,可利用方言提供档案咨询服务等。

    3.4 强化记忆,扩大交流。首先,档案馆要通过档案资源强化新市民群体的集体记忆,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一方面及时收集,整理出新市民为城市作出贡献的活动档案,广泛开展宣传展览活动,帮助其建立城镇生活的归属感、市民身份的认同感及城镇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为了保证新市民群体记忆的连贯性,档案馆应该借鉴哈尔滨农民工档案馆的经验[12],设置专门的“新市民档案馆(室)”,并广泛收集新市民在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档案记录,展现不同时期新市民的历史风貌,扩大档案信息服务的范围,深入新市民的生活。

    其次,以档案信息服务为契机,扩大新市民与城市原住民的文化交流。一方面,档案部门要多方统筹新市民来源地乡村档案,包括民俗民情、宗教文化及地方文娱等。同时,对新市民在城市的民俗、宗教等文化活动要及时记录和保护起来并在特定时期进行宣传和展览,加强原市民对新市民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档案的文化功用,开展科普教育、群众娱乐等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新市民参与进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形成团结互助、友善和谐的社区风尚,扩大双方的文化交流,丰富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4 结语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给档案部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新市民档案工作范围广,难度大,区域档案馆面向城镇新市民的档案信息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档案馆与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相互支持,更需要全体档案工作者以主动服务的姿态,齐心协力推进档案服务社会民生的进程,为地方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J].人口研究,2006,03:87~94.

    [2]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05:117~141+244~245.

    [3]孙红蕾,郑建明.新市民社区信息服务创新与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15,05:74~81.

    [4]冯惠玲.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01:96~103.

    [5]苏昕.“城市新移民”公民权的缺失及回归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05:46~50+97.

    [6]冯惠玲.当代身份认同中的档案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01:96~103.

    [7]王晶.农民工档案的建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上海档案,2010,11:18~19.

    [8]成杏丽.中国新型流动人员——农民工档案初探[D].山东大学,2010.

    [9]孙红蕾,郑建明.新型城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策略研究[J].图书馆,2015,08:63~67.

    [10]严永官.奉贤区庄行镇“档案信息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在全区推广[J].上海档案,2010,05:25.

    [11]牛力,王为久,韩小汀.“档案强国”背景下的档案知识服务“云决策平台”构建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05:74~77.

    [12]闫金立.哈尔滨市建立第一个农民工档案馆[J].兰台世界,2012,01:36.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前湖校区)

    来稿日期: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