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房波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提出: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庭所收藏的照片、图片、实物、家谱或族谱,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1]。在此,将结合初中历史的日常教学,探讨如何从家庭角度出发,以“时代变化”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并提出开发相关课程资源的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
从本质来看,家国情怀是一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3]。为此,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必须重视历史的真实性[4]。历史教师对于历史内容真实性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为了凸显历史内容的真实性,可以家庭为突破口,利用各种资源,结合学生实际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从家入手寻国迹
中国历代不乏具有家国通一精神[5]的文人志士。无论是从历史来看现实,还是从现实回望历史,每一个家庭都承载着国运的兴衰。每一位学生与其背后的家庭都有剪不断的情感联结,这些都可以成为历史教学的真实素材。很多纷繁复杂的情感反映了历史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个人与家庭基于现实与理想的态度选择。其中,埋藏最深的是价值观,这是家国情怀培养的终极目标,需要师生共同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去发现,而探索的最佳工具就是自己的词语和概念[6] ,或者家庭的词语和概念。
1.口述史料——“活化石”
对于最近十幾年或几十年发生的当代历史,在文化内涵的重构上离不开口述史料[7],因此口述史料也被称为“活化石”。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口头提示时间、地点或人物等历史信息,从中提取与家庭相关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回忆,进而使所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学生将自己家庭成员的口述在全班进行转述,使之成为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适时加以补充,拓展学生对于家庭口述史料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变”时,由于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没有经历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资缺乏的阶段,对于改革开放引起的变化没有切身体会,但是他们从父辈那里多少都有耳闻。因此,教师让学生以“我家十年前后的变化”为主题进行自主发言,说一说“父母亲的创业故事”“家用电器更新”“住房条件改善”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口述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明白了只有“国富才能家富”的道理,增强了国家认同。
2.实物史料——“传家宝”
历史在现实中最直接的印记就是文物遗迹。虽然这些在历史课堂上难以直接接触,但是每一个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保留一些年代久远的物件。作为历史见证的实物,这些充满立体感的物件,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上加以运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8],加深他们对历史的印象。
例如,经历过时代变迁的许多历史实物都已破败不堪,但是印刷术为人类保存了大量珍惜的历史记忆。如旧书、旧纸币、旧粮票、旧照片等纸质实物,很多家庭都或多或少地留有一些。如果学生不能提供,教师也可以通过网店或实体旧书店买到,再通过历史课堂,将历史实物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培养学生保护文物的意识。这些极具历史意义的实物,承载着沉甸甸的家国情义,比简单的说教更加立体而生动。
3.文字史料——“还原剂”
家国情怀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实现良好秩序的关键[9]。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无数诗文中,有大量体现家国情怀的佳作。说明文字是家国情怀不可或缺的载体。初中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更是需要以文字概念或词语加以塑造成型。家庭在这方面也可以提供重要资源。例如,除了带有文字的各种实物,还有传承家族记忆的家谱或族谱,它们用文本清晰地揭示着家国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上产生切己体验。
例如,“始祖玄龄,字乔松,唐代人。史迁祖附凤,字君任,号道亨,两宋之际移居溧阳新仓”[10] 。这段文字材料来自《中国家谱总目》,根据这部家谱的记载,师生可以将隋唐与两宋的历史“还原”。特别是对于“两宋之际”的迁徙,学生结合教科书,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宋金对战”之后,国破家不在的窘境。这样,学生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会更加强烈,再感受历史风云下的个人选择时,就会更加理性了。
三、结语
国担负着家的复兴,家是国离不开的支撑[11],没有理由也不可能把两者分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以“家国一体”为核心,利用与学生家庭实际相关的资源,恰当选取历史概念及词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追求真理与科学的历史,才有可能在历史课堂上被发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6.
[2]王德民,赵玉洁.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21-25.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0.
[4]毛经文.历史因真实而崇高——基于家国情怀讲好孔子故事[J].中国教师,2018(1):48-52.
[5]胡晓明.论中国怀乡诗的人文精神[J].文史哲,1990(4):53-59.
[6]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212.
[7]托什.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2.
[8]赵恒烈.历史教育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288.
[9]刘紫春,汪红亮.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J]. 江西社会科学, 2015(7):41-46.
[10]王鹤鸣.中國家譜總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32.
[11]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蕴含[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8(2):5-11.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