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教学下课堂内外教学关系的变革

    罗超

    摘要:人发展的整体性呼唤教学的整体性。整体性教学在思想理念上构建整体的教学观念,联通课堂内外的关系,实现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连续与贯通。课程内外的教学活动构成了教学的全部时空,并在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相互融合之中实现人的素质提升。打破課程内外教学的断层和局限,变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有意识地赋予课外活动以教学价值、重构课堂教学的内容,将两者在关照人的发展上保持紧密联系,以活动联通课堂内外的教学整体,以此整体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整体性教学? 课堂内外? 课外活动

    一、人的发展呼唤教学的整体价值

    1.人的发展整体性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怎么发展?在这个方面的探讨上,众多的学者主要聚焦在人的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叶澜教授指出,“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1]。而陈佑清教授则指出,“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素质形成与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2]。学者们提出的“身心诸方面”“身心素质”,是不可分割的,对于一项素质的指令,并不是单方面的体现,而是基于人的整体,在人的身心上,调动多方面的骨骼、肌肉等,同时也会产生人在各种心理机能的组合,构成了人的发展的整体表达。

    2.人的发展需要教学的整体浸润

    人的发展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而客观是人发展的本质。在人的受教育过程中,因为人的发展的复杂性,所以对人的发展采取了分类式的教学,主观地将人的发展素质建构成人为的类别。可是人本身是客观的存在,他们的发展形成一个整体,人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是一个将知识、技能和态度协调整合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获得一些被分解的、孤立的知识碎片。按照整体论的观点,学习应该被视为一个具有内在生成性的自然整体,这意味着学习应该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而不是分而习之”[3]。既然人的发展是关涉多个维度,在当下的教学实现中,其任务安排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包括身心素质在内,尤其是道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浸润和培养。换句话说,人的全面发展和多维度的成长必然追求教学的整体性价值,让教学发挥教导与培育的性质,促进学生在发展进程中全面性增长。

    二、整体性教学的理解

    整体性教学是针对课堂内外教学不连贯、断层等现象。当下的教学,基于不同的教育目的把教学分割成不同的教学范式。整体性教学要在思想理念上构建整体的教学观念,联通课堂内外的关系,实现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连续与贯通。

    1.对学生影响的整体性

    教学所赋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整体影响,而不是将德智体美劳进行分开教学,而且各个维度相互制约,不能截然分开,智育之中涵盖着德育和美育等,而德育也离不开具体的智育和体育的活动。所以,就算是人为控制下的分科课程教学,但在人的素养或全面性方面必然是形成一个整体,而教学所应该追求的是整体地给予他们全面的影响。

    2.教育教学形成的整体性

    一般的看法,教育包括教学,但它们之间能分开吗?学生的教育问题,也牵涉到教学问题,而教学的问题也不可回避教育的问题,因为教育教学在目的上本身保持着同一方向,其形式方面都指向教师教导下的学生行为。因而,在课堂内外的教育和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彼此互通,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聚焦学生并实现其成长。

    3.课堂内外教学构成的整体性

    把课外活动比作第二课堂,意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堂之内的教学和课堂之外的活动构成延续的关系,在学生发展的主线上保持一致,构建教学的持续性,渐次地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变革课堂内外教学关系的策略

    1.重新定位课堂内外的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的上,课堂内外的关系基于共同性保持“主辅”关系,这是毋容置疑的。但从教育教学的逻辑而言,“主与辅”并不是基于同一主线。课堂教学是完成以符号为主的知识性教学任务;而课堂之外的活动,尤其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小组等并不是对知识性教学的连续,而是从人的全面性和个性的角度,补充人在课堂教学之中不足的全面发展方面。无疑,课堂教学在知识教学上与课外活动形成了一个断层的关系,甚至两者毫无联系。“主与辅”基于不同的教学价值观构建各自的教育教学体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事物具有联系性和整体性,课堂的知识教学仅仅通过课堂能完成吗?课外的全面性发展失去了课堂的联系,能够构成全面发展的增长吗?概言之,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学习,在人生体验、情感感悟、美感感受、道德学习等方面也在课堂发生,而课外活动本身应该回顾自身所需,激发更稳定的兴趣,践行和反思自身的知识,形成更为清晰的知识结构。所以,让课堂内外的教学发生关系是整体性教学的首要思想。这里,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课堂?教室不等于课堂。学生发生集体性教学,有无教室,一样能构建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是一种虚指,是集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于一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教育教学关系的虚拟场所,而学校课堂更倾向在时间上的固定。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之外的活动都是课外活动,其所涉范围就比较广泛,包括学校、班级固定或临时的学生参与的活动,比如,兴趣活动、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等;也包括与知识学习任务不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大扫除、思想动员等;同时还包括看似静止的人与物交互的场景,比如,班级黑板报、教室环境等。后者往往容易被忽视,认为这不是一种学习活动,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其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如果单纯地认为有组织的学生课外行为代指课外活动,那学校的环境建设、个体的自发活动等都变成了静态的、无意义的存在,学校育人就失去了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场域。由此,课堂内外的关系本身是一个紧密联系体,在创造与影响、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之中,教学的课堂内外界限显得比较模糊。课堂教学是全面发展下的知识性积累,课外活动是突出知识延续下全面的发展;让教学在课外实践之中延伸,同时也应该让课外的兴趣、个性、全面发展在课堂有立足之处,实现生根发芽。

    2.打破教学中的课堂局限

    教学发生在师生关系上教与学的行为,教是为学,但学在教学上,不是学生个人的行为,是教师引导下的学,而学生的学也不是对事物的听讲,是基于所学事物的认知与内化。从这个意义上认为,教学的发生是一个课堂內外相结合的过程。现实中,“课堂教学”的说法早已根深蒂固,把教学归结为课堂教学,教学的内涵通过课堂来诠释。这样,其容易把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局限在狭隘的知识范畴,甚至是教科书所传达的文字符号的理解,没有基于学生的全面性,没有对知识的真正消化与内化,是未完成的教学。

    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两者本不是一一对等的关系。打破教学的课堂局限,就是让教学的意义和内涵真正彰显,重新认识课堂的教学任务,还原教学的真正内涵,将人的全面发展与教学紧密结合,破除单纯的符号性质的课堂教学,认识到教学的延续性和广泛性。在过程之中,也就是在校园活动之中,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结合,真正构建教学的意义,衔接人在全面发展主线上的断裂,真正实现人的整体发展。

    3.赋予课外活动以教学价值

    学校所涉及的人与物,以及人和人,或人和物所发生的关系都具有教育价值,促成个体在教育之中的感知与体会,从而获得自身的成长。但没有人的引导,学生在所谓他人提供的静止或动态教育价值中,产生缓慢或阻止性的生成,带来对教育价值意义阻碍,甚至发生错误思想与知识的偏差。所以说,学校的教育活动或非教育活动都应该有意识地引导,让学校的人和物积极地作用于学生,在与课堂教学的对接中,赋予教学的意蕴,构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体化。

    从广义而言,课堂之外的活动都构成课外活动,有意识的赋予课外活动教学价值,其意义不亚于课堂教学。在课外活动的教学价值讨论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一方面是学生参与性的课外活动,这类活动在规划方面更倾向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等,将其与课堂之中的教学内容相联系,构建其课堂内外的延续,把课堂之中未解决的或难解决的以及需要实践和应用的知识拓展到课外活动之中,并且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构建一个具有课堂教学性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构建静态存在的课外教育活动,比如,环境、氛围,人际构建等方面,尤其是环境的存在。学校的环境,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为环境,在学校里面具有一定的环境蕴含,自然环境在学校文化影响下赋予了人的价值。人化下的环境、教学的空间变成了“我的学习与他的影响”的对立,他人营造的环境与自我的学习或者想法格格不入,其环境不但没有发挥人化的积极价值,反而造成环境对人巨大的压迫与影响。所以,环境也是一种教育手段,而在环境的创造过程中本身蕴含着教学的意义。把环境的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世界之中构建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环境与人的对话、环境与课堂教学的联系。

    4.重构课堂教学的内容

    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教学,理应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所有知识和素养。课堂教学内容也应顺应教学的内涵,包括教科书和课外书籍所涉及到关于学生学习任务的文字符号记载的知识,以及非文字记载的缄默知识等。首先,学习知识不是目的,不管从国家文件理解,还是人实际生存的意义,学习是将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素质,构建能在未来生活中立足的本事,以及社会化的合格个体。所以,课堂教学内容的建立,应该改变被扭曲的知识教学的状况,从人的全面性重思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空间。其次,教学是课堂内外活动的连续体。以教学为中心的说法不等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外活动也肩负起教学的任务,两者相互渗透和影响。课堂教学的内容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课外活动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在追求知识性学习的过程之中,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尤其是兴趣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而言之,重构课堂教学不是重新构建课堂的知识内容,去联通课外活动,而是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打破单纯的书本知识的传递,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在课堂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兴趣以及探索和实践精神,将教科书外显的知识与内隐的情感、道德以及个体的社会性和个性融合在课堂之中。

    5.联通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

    课堂之外存在的一切教育行为,常以“活动”的形式命名,而课堂所发生的活动行为以“课堂教学”替代,但这种活动与课外所涉及到的活动,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课堂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安排,并且带着很强的学习知识目的的活动;而课外活动,组织计划与安排性质因活动不同有所区别,但其学习更倾向于自身感兴趣的行为。所以,两者的不同形成了知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听讲活动与体验活动以及学科活动与兴趣活动等方面相互对立状态。而且,“人的素养本身是存在于人的身心结构之中的一种内在的、概括的、抽象性的存在,它虽然很真实,但是不可见”,“而人的活动是具体、可感的,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活动,能够客观、清晰地把握人的素养问题”,“素养与活动的关联性提供了一种从人的活动,去认识和理解人的素养的方法论[4]。以活动来联通课堂内外,就是要通过活动消除这种对立,实现对课堂内外彼此的链接。课堂内外的对立是人的对立,被固定化的学习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之中得不到较大的扩展,人在盲目的学习之中找不到自我的实践根基。因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把课堂之中的人与课外活动的人进行融合,保持同一性;在形式上,将课堂“讲与听”的活动变成基于学生兴趣、学生主体的教学课堂,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他们的参与价值。以活动联动课堂内外的认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而课堂教学活动也是课外活动的升华,构建基于知识、情感、态度和道德等连续、相互关照的教育教学方式。

    总而言之,要在现有的教学形式下,变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将两者在关照人的发展上保持紧密联系,形成课堂和课外的教学整体,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整体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1.

    [2]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0.

    [3] 冯锐.论整体性教学设计的设计观[J].远程教育杂志,2009(05):20.

    [4] 陈佑清.在与活动的关联中理解素养问题——一种把握学生素养问题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2019(06):62.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