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马术臣

    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困难生,即那些在智力、体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先天缺陷,由于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较低的部分在校学生。当今,尽管学困生愈来愈受到大家的关注,但由于长期被压抑,致使学困生的心理变得复杂多样。

    1,易冲动,缺乏理智。许多学困生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易为所欲为。比如拉帮结伙,打架肇事,逃学撒谎,小偷小摸等,尽管他们也能认识到其言行的错误与危害,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往往在情感驱动下无法理智对待。

    2,易自卑,自尊心扭曲。学困生常常破罐破摔:反正我也不会,爱得多少得多少。这是自尊心被扭曲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学困生由于学习不好,又屡犯错误,时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指责、批评、嘲讽、冷落、体罚或变相体罚,而被同学疏远,造成他们的烦闷、孤独、无助,从而形成自卑心态。

    3,易反复,行为习惯差。学困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教育下,也决心痛改前非。然而,一旦将誓言付诸行动时,往往旧“病”复发。原因在于大部分学困生长时间养成了懒散习惯,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上进心,缺乏毅力,意志薄弱,他们很容易转移学习目标,去打电子游戏、看电视、外出玩耍等。

    事实上,我们对学困生的教育也存在着种种误区:第一,严多爱少。“教不严,师之惰”。我们对学困生只一味地强调严格要求,不去了解他们的困难,不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转化效果不理想。第二,罚多教少。学困生考分低了,出现了差题,尤其是基础型题目,如:计算、看拼音写词语等,有些教师常常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或是语言挖苦,或是作业惩罚……这样以惩罚代替教育,不但对学困生的转化收效甚微,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三,抑多扬少。有的老师很少对学困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他们常常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长此下去,学困生会觉得努力了也没有进步,所以,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第四,堵多疏少。有些教师喜欢让学困生写保证书,规定他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种方法是典型的“堵”,其结果屡禁屡犯。殊不知,只有充分了解学困生,并耐心地、正确地疏导才能真正转化。

    面对棘手的学困生问题,我们有什么策略和方法呢?

    策略之一:最大限度地宽容。宽容的内涵就是尊重、理解、关爱。对于学困生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包容他们,是创设学困生发展空间的基础。其一,在接触学困生时,教师要先微笑,后开口:先请坐,后谈话;先表扬,后批评;先成绩,后缺点,始终追求一种平等,民主、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其二,教师的关爱除了致力于纠正缺点外,更多的应是预防缺点。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用进废退,而“每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我是坏孩子、恶劣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坏孩子的印象。”

    策略之二:无微不致地帮助。(1)树榜样,帮学困生找比学、赶、超的目标;(2)绘前景,帮学困生制订人生奋斗的方向:(3)勤参与,让学困生在参与中去实践,去体会,去发展:(4)勇表现,帮学困生搭建展示自己才干的舞台;(5)敢竞争,放手让学困生也参与班委会的竞选,在竞争中调动其积极性;(6)真信赖,把担子压到学困生身上,并信任他能成功;(7)动真情,让学困生从教师的言行中体会出对他的爱,做学困生的“贴心人”。(8)多肯定,只、要学困生有一点进步,或一个小特长,小优点,都及时给予肯定。

    具体转困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四环节自我教育。“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构建四环节自我教育体系,即:(1)自我对照——认识自我;(2)制订计划——要求自我;(3)付诸实践——重塑自我;(4)冷静反省——评价自我。通过自我教育,使他们不仅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扬长避短,自觉地走出学困期。

    第二,五步骤转困模式。具体做法是:第一步,为学困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教师逐个剖析,充分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并逐一登记,形成初步的学困生档案资料;之后,学校统一登记备案,并推出与之配套的转困措施及奖励条例。第二步,制订计划和转困方案。计划分为班级整体计划和学生个案专门计划两种,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学困生对象及基本情况,主要措施,阶段目标等。第三步,落实计划,逐一转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很一般的学生在教师充满信心与深情的关怀、鼓励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神速。第四步,抓反复,反复抓。学困生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同样会曲折与反复,教师要不断对其进行耐心教育,不可忽冷忽热。第五步,总结表彰,长期跟踪。“每个人都具有自觉性、自尊心和荣誉性,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热情单纯的小学生尤其如此。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正视学困生,理性而科学地研究学困生问题,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目标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大“转困”力度,动脑筋,想办法,形式多样,内容具体,方法科学,效果显著,操作性强地为学困生创设更多更优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在多元、变化、竞争与合作的未来世界里健康、文明、幸福地成长!